把一本書讀100遍的人,沒有一個不成大器
佚名
70年前中學生進入大學的第一天,就能夠用英語上高等數學課。今天,清華大學的學生閱讀美國小學生的數學課本還有語言障礙。
無論英語還是漢語,今天的碩士生,不如70年前的中學生。
70年前的教育,是“先念書、后讀書”的教育,是四兩撥千斤的教育——中學生花200個小時學英語,一年而能讀林肯傳;今天的教育,是老師辛辛苦苦、滿頭大汗“替學生”的教育,是千斤撥四兩的教育——中學生花4000個小時學英語,7年而不能讀安徒生。
那時候,培養人才的效率,與猶太人相比都毫不遜色。西南聯大幾千人,留在大陸的有118人成為院士,去了臺灣的成大器者并不比留在大陸的少,去了美國的有世界級數學大家陳省身,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李政道,以及一大批美國一流大學的教授;燕京大學是一所教會學校,每年招生300多人,1919年創辦,1952年結束,歷時33年,前后共計9988位學生,產生了33位院士,91位學科奠基人。
今天的學生,從6歲步入校門,到二十一二歲大學畢業,一直都是考生——一個忙于做題而無暇讀書的學生,不可能成大器;一個忙于考試而無暇讀書的民族,不可能有希望!
念書是修路,讀書是走路。
用讀書的方法念書,用走路的方法修路,必然失敗。許多人甚至有些老師,也不明白念書與讀書的不同。
猶太人格言說:“就是重復。”
猶太法典《塔木德》說:“念1 0 1遍肯定比念1 0 0遍要好。”強調的是重復的價值。
《塔木德》還說:“只要把一本書念100遍,你就有能力讀懂世界上的任何一本書。”
猶太小孩在12歲的時候,人人都把相當于《三國演義》那么厚的《舊約全書》讀了100遍。《舊約全書》不僅僅是圣經,更是一部文學名著。
在中國,把《三國演義》那么厚的一部書讀100遍的人很少,大概只有三個人:一位是巴金,把《古文觀止》讀了100遍;另一位是茅盾,把《紅樓夢》讀了100遍;再一位是蘇步青,童年放牛時把鄰居家一部殘缺不全的《三國演義》讀了100遍。
在中國,凡是把一本書讀100遍的人,沒有一個不成大器。猶太人人人把一本書讀了100遍,因而人人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