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名稱:大杼 [經穴]
【定位】:在背部,當第一胸椎棘突下,旁開寸
【作用】:祛風解表,疏調筋骨,宣肺降逆。
【主治】:①各種骨病(骨痛,肩、腰、骶、膝關節痛)。②發熱,咳嗽,頭痛鼻塞。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類別】:八會穴(骨會),手、足太陽經交會穴
穴位名稱: 肺俞 [經穴]
【定位】:在背部,當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寸
【作用】:養陰清熱,調理肺氣。
【主治】:①發熱,咳嗽,咳血,盜汗,鼻塞。②毛發脫落,痘,疹,瘡,癬。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類別】:肺的背俞穴
穴位名稱: 厥陰俞 [經穴]
【定位】:在背部,當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 寸
【作用】:疏通心脈,寬胸理氣。
【主治】:①心痛,心悸。②咳嗽,胸悶。③牙痛。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類別】:心包背俞穴
穴位名稱: 心俞 [經穴]
【定位】:在背部,當第五胸椎棘突下,旁開寸
【作用】:養血寧心,理氣止痛,通絡寬胸。
【主治】:①心痛,心悸,胸悶,氣短。②咳嗽,吐血。③失眠,健忘,癲癇。④夢遺,盜汗。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類別】:心的背俞穴
穴位名稱: 督俞 [經穴]
【定位】:在背部,當第六胸椎棘突下,旁開 寸
【作用】:理氣寬胸
【主治】:①心痛,胸悶。②胃痛,腹痛。③咳嗽,氣喘。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穴位名稱: 膈俞 [經穴]
【定位】:在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開寸
【作用】:寬胸降逆,理血化淤,調氣補虛,調和脾胃。
【主治】:①急性胃脘痛,呃逆,噎膈,便血。②咳嗽,氣喘,吐血,骨蒸盜汗。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類別】:八會穴(血會)
穴位名稱: 脾俞 [經穴]
【定位】:在背部,當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寸
【作用】:健脾利濕,益氣和中。
【主治】:①腹脹,黃疸,嘔吐,泄瀉,痢疾,便血。②水腫。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類別】:脾的背俞穴
穴位名稱: 胃俞 [經穴]
【定位】:在背部,當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開寸
【作用】:理氣和胃,化濕消滯。
【
】:在腰部,當第一腰椎棘突下,旁開寸
【作用】:通利三焦,疏調水道。
【主治】:①水腫,小便不利。②腹脹,腸鳴,泄瀉,痢疾。③膝關節無力。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類別】:三焦背俞穴
穴位名稱: 腎俞 [經穴]
【定位】:在腰部,當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寸
【作用】:滋陰壯陽,補腎益氣,利水消腫。
【主治】:①遺尿,小便不利,水腫。②遺精,陽痿,月經不調,白帶。③耳聾,耳鳴,咳嗽,氣喘。④中風偏癱,腰痛,骨病。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類別】:腎的背俞穴
穴位名稱: 氣海俞 [經穴]
【定位】:在腰部,當第三腰椎棘突下,旁開寸
【作用】:培元益氣,強壯腰膝。
【主治】:①腹脹,腸鳴,痔漏。②痛經,腰痛。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穴位名稱: 大腸俞 [經穴]
【定位】:在腰部,當第四腰椎棘突下,旁開 寸
【作用】:通腸利腑,強壯腰膝。
【主治】:①腹脹,泄瀉,便秘,痔瘡出血。②腰痛。③蕁麻疹。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類別】:大腸背俞穴
穴位名稱: 關元俞 [經穴]
【定位】:在腰部,當第五腰椎棘突下,旁開 寸
【作用】:壯陽補腎,調理下焦。
【主治】:①腰骶痛。②腹脹,泄瀉。③小便頻數或不利,遺尿。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穴位名稱: 小腸俞 [經穴]
【定位】:在骶部,當骶正中嵴旁開寸,平第一骶后孔
【作用】:通腸利腑,清熱利濕。
【主治】:①腰骶痛,膝關節痛。②小腹脹痛,小便不利。③遺精,白帶。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類別】:小腸背俞穴
穴位名稱: 膀胱俞 [經穴]
【定位】:在骶部,當骶正中嵴旁寸,平第二骶后孔
【作用】:通調膀胱,清熱利濕。
【主治】:①小便不利,遺尿。②腰脊強痛,腿痛。③泄瀉,便秘。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類別】:膀胱背俞穴
穴位名稱: 會陽 [經穴]
【定位】:在骶部,尾骨端旁開寸
【作用】:壯腰補腎,清熱利濕。
【主治】:①大便失禁,泄瀉,便血,痔疾。②陽痿。③帶下。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穴位名稱:膏肓俞[經穴]
【定位】:在背部,當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作用】:養陰清肺,補虛益損。
【主治】:①肺癆咳嗽氣喘,納差,便溏,消瘦乏力。②遺精,盜汗,健忘。③肩背酸痛。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穴位名稱:陽陵泉穴?【定位】位于小腿外側,當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處。【主治】此穴的主治疾病為:、膝蓋疼痛、腳麻痹、消化不良、關節筋遲緩或痙攣腫痛、抽筋、麻痹、腰腿疲勞、胃潰瘍、坐骨神經痛、膽囊炎、、等。
【歸經】:足少陽膽經穴
穴位名稱:天突穴
【定位】:位于頸部,當前正中線上胸骨上窩中央
【主治】:咳嗽,哮喘,胸中氣逆,咯唾膿血,,舌下急,暴喑,癭氣,噎嗝,梅核氣。
穴位名稱:關元
【定位】:仰臥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下3寸
【主治】:小腹疼痛,霍亂吐瀉,疝氣,遺精,陽痿,早泄,白濁,尿閉,尿頻,黃白帶下,痛經,中風脫癥,虛癆冷憊,羸瘦無力,眩暈,下消,,盆腔炎,腸炎,,神經衰弱,小兒單純性消化不良。 泌尿、生殖器疾病,如遺尿、尿血、尿頻、、尿道痛、痛經、閉經、遺精、陽痿;此外,對、失眠癥、手腳冰冷、蕁麻疹、生理不順、精力減退、太胖(減肥)、太瘦(增肥)等也很有療效。
穴位名稱:氣海
【定位】下腹部正中線臍下1.5寸處
【主治】腹痛,泄瀉,便秘,遺尿,疝氣,遺精,陽痿,,經閉,崩漏,虛脫,形體羸瘦。
穴位名稱:神闕
【定位】指本穴位置在臍中。
【主治】有溫補元陽,健運脾胃,復蘇固脫之效。腹痛、、脫肛、痢疾、水腫。
穴位名稱:上脘
【定位】該穴位于人體的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5寸。
【主治】疼痛,腹脹,嘔吐,呃逆,納呆,食不化,黃疸,泄利,,,癲癇。
穴位名稱:中脘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上4寸處。
【主治】胃痛,腹痛,腹脹,嘔逆,反胃,食不化;腸鳴,泄瀉,便秘,便血,脅下堅痛;喘息不止,失眠,臟躁,癲癇,尸厥。胃炎,胃潰瘍,胃擴張,子宮脫垂,蕁麻疹,食物中毒。
穴位名稱:下脘
【定位】穴在臍上2寸
【主治】腹堅硬脹,食谷不化,痞塊連臍上;嘔逆,泄瀉;虛腫,日漸消瘦。胃炎,胃潰瘍,胃痙攣,胃擴張,腸炎。
穴位名稱:膻中
【定位】在胸部,前正中線上,平第四內間隙兩乳頭連線的中點。
【主治】,咳喘、吐逆,、頭暈、氣短,心胸痛,噎嗝,咳唾膿血,產婦乳少,支氣管哮喘,支氣管炎,食管狹窄,肋間神經痛,心絞痛,乳腺炎等。
穴位名稱:足三里
【定位】在小腿外側,犢鼻( ST35)下3寸,犢鼻(ST35)與解溪(ST41)連線上。正坐或仰臥取穴。正坐屈膝位,于(犢鼻)直下一夫(3寸),距離脛骨前嵴一橫指處取穴。或用手從膝蓋正中往下摸取脛骨粗隆,在脛骨粗隆外下緣直下1寸處是穴。
【主治】主治脾胃、心神、胸肺、、下肢等疾患。如脘滿、無味、、納呆、、噎嗝、腫脹、、、、、痛、、、、、、、、、、、、、、、眼目諸疾、諸虛、、頷痛、、腫痛、、婦人、、、、、、、癰疽、、、膝痛、下肢瘺蹙、足脛酸痛等。凡不足、臟器虛憊、七損、羸瘦虛乏等癥皆治。現代又多用以治療急、胃或、肝炎、、、神經性、、、、、硬化、、、、下肢、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炎等。
1.消化系統疾病:急慢性胃,胃痙攣,,,腸炎,,急,,,肝炎,不良,小兒,輔助胃鏡;2.疾病:高血壓,,,,;3.疾病:炎,支氣管哮喘;4.泌尿疾病:,,遺尿,,;5.婦系統疾病:,,;6.疾病:頭痛,,神經衰弱,,,,癲癇;7.科系統疾病:眼疾,疾患,耳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