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下孟塘村:真不簡單的上族祠和嘉慶堂
永昌街道下孟塘村,原屬孟湖鄉(xiāng),以水田為主,區(qū)域面積1.6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650多畝。下孟塘村現(xiàn)在已與上孟塘合并成孟塘行政村。原先的下孟塘行政村下轄下孟塘和西湖2個自然村,9個村民小組,380余戶,1000余人口,耕地1400余畝。村民以種植蔬菜、水稻和養(yǎng)殖珍珠為主。
下孟塘自然村世居徐、范兩姓,據(jù)《孟塘徐氏宗譜》載,其先祖徐必大于元至正三年(1343)與范姓女結(jié)婚自婺州遷入此處落戶,后逐步形成以徐姓為主的村落。因村前有大塘一口,“塘以孟名,巨浸龐然”,人稱孟塘,村在塘下,故稱下孟塘。下孟塘村古建筑眾多,村巷平和安寧。村中有上族祠、嘉慶堂、文昌閣、龍珠殿和石牌坊等明清古建筑。其中,上族祠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嘉慶堂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正因為如此,該村的美麗鄉(xiāng)村建設(shè),也透露出一種古色古香的味道。
西湖自然村世居江姓,村落在南宋時形成,因地處孟塘西面湖邊,故稱西湖。
今年3月的一天,好友林馬松打來電話,需要到下孟塘去拍攝一些古村落的照片,那天是周末,我在家寫文章,一看已經(jīng)是11點了,我就約林馬松、吳社卿和范維德一起到我家旁邊的一個小店里吃了中飯。飯后,我們打的坐出租車來到下孟塘村。
在游埠至諸葛諸的公路邊,有一個村叫下孟塘村,村外高地上的龍珠庵、孟塘殿顯得十分古樸,里面據(jù)說供奉著北漢諫議大夫呼延廷(因主張通宋滿門抄斬,幸存一子呼延贊家族是與楊家將齊名的“呼家將”)的塑像。下孟塘村中的春節(jié)民間文藝活動“小腳燈”是蘭溪著名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明宣德年間就已產(chǎn)生,有花籃舞、彩車舞、彩馬舞、打花鼓等演出,中間穿插丑角打叉逗樂,并配以民間曲調(diào),饒有風趣。
上族祠即徐氏大宗祠、孝倫堂,坐北朝南偏東6°左右,占地面積為1700平方米。由門廳、正廳、寢堂、廂房以及四個偏院組成,無論從總體布局、大木結(jié)構(gòu)還是木雕細部都與西姜祠堂和生塘胡祠堂相似,尚存“邦關(guān)重望”古匾年號不可辨,所以在無史料可查的情況下推斷其為明末清初建筑。上族祠曾一直用于下孟塘小學(xué)校舍,保存較為完整。上族祠總體呈“回”字形布局,正廳獨立,其余建筑互相連接。中軸線上分布有門廳、中廳和享堂,兩側(cè)有東西廂房并經(jīng)廡廊鏈接,形成一個四周閉合,中廳獨立的“回”字形建筑,結(jié)構(gòu)保存十分完整。
門廳面闊五間,進深七檁,前檐八字門,有抱鼓石,兩旁照壁置磚制斗拱各三攢,正門檐下置平身科三攢、柱頭科兩攢,均用五踩重翹斗拱,拱面制成象鼻昂,月梁式額枋正中雕刻戲曲人物并施彩繪。進入門廳,抬頭可見天花藻井,用十四攢五踩重翹斗拱撐托,其余各間為樓屋,有精致的隔扇窗,后檐柱用抹角青石方柱。門廳兩山墻有門洞通入水門祠和土地祠兩座三間二廂偏院,梁架簡樸,無雕飾,其中水門祠為樓上廳結(jié)構(gòu)。廂房各七間,進深六檁,穿斗式,前出廊,原有隔扇已無存,抹角青石檐柱,方磚錯縫墁地。寢堂高于天井四級臺階,面闊五間,進深六檁,穿斗式,前出廊,原有隔扇也無存,抹角青石檐柱,方磚墁地不同兩廂,為斜鋪式。寢堂旁另有兩座偏院,梁架類似土地祠。正廳單檐歇山頂,面闊五間,進深十三檁(露明部分),周圍廊式,屋頂用覆水椽和飛椽,四周檐柱為抹角青石方柱,檐下有壺嘴狀撐拱、異形上昂和象鼻昂。內(nèi)部高敞,用材碩大,給人以震撼力。各間梁架均為抬梁式,五架梁對前后雙步再接前卷棚后單步,四角有出四十五度的穿枋聯(lián)結(jié),梁柱節(jié)點處用素面雀替,騎栿拱順檁方向出兩翹。卷棚頂?shù)凝埞谴€條優(yōu)雅,各種月梁形態(tài)飽滿,龍須紋流暢,極富建筑的韻律美。所有柱頭卷殺圓和,柱礎(chǔ)有礩形、鼓形兩種。荷葉墩、異形上昂等構(gòu)件雕刻精美。
嘉慶堂為宗族支派大廳,又名高玄廳,坐西朝東偏北16°左右,占地面積500余平方米,平面為三間三進一穿堂。均采用梭柱、月梁、月梁斷面近矩形,隔梁下墊有斗拱;特別是穿堂,設(shè)有藻井,四周用斗拱承托,形制古樸,為明代建筑。前后進等處清代有重修。
嘉慶堂由門廳、正廳、穿堂、后廳和廂房組成,主要建筑為明中前期遺構(gòu),門廳與兩廂為清末改建。嘉慶堂現(xiàn)為七家村民共用,保護現(xiàn)狀較差。門廳面闊三間,進深七檁,門外有四柱五樓牌坊式磚雕門樓,部分樓檐毀壞,雕飾較簡潔,正中陽刻“鄉(xiāng)會聯(lián)捷”。內(nèi)部明間兩縫抬梁式,五架梁對前后單步,用童柱,次間山縫穿斗式,檐下用回紋牛腿,兩廂各三檁兩間,鹿銜仙草牛腿。過天井為正廳,面闊三間,進深九檁,屋宇高大,用材考究。建筑明間兩縫為抬梁式,五架梁對前后雙步,次間山縫抬梁穿斗混合式,五架梁上騎栿拱順檁方向出三翹,拱瓣明顯,朝明間一邊裝飾象鼻昂和云紋楓拱,雙步梁上騎栿拱順檁方向出兩翹,金柱頭順檁方向出單翹斗拱,梁柱節(jié)點用雀替和丁頭拱,后檐有一斗六升扶壁拱,前檐牛腿疑為清末添加。月梁斷面矩形略外弧,兩端刻滿月狀龍須紋,單步梁為鴟魚狀,柱子用梭柱,圓形訛角櫨斗,紅砂巖礩形柱礎(chǔ)。正廳后有縱向穿堂與后廳相連,左右出廊有隔扇,與山墻圍護成兩小天井,形成“工”字形布局,穿堂頂部有用出跳斗拱撐托的天花藻井,中心一間四周有單翹三下昂九踩斗拱,部分殘損。后廳面闊三間,進深六檁,全穿斗結(jié)構(gòu),梁枋上有繳背遺法,襻間有工形拱。
花廳是村里一處典型的古民居,坐西朝東偏北15°左右,三進兩明堂式,南邊再相連三合院式邊房一組,清中期風格,現(xiàn)為五戶村民共有。外墻兩座門樓用二柱一樓仿木牌坊式,額枋陽刻“■壁聯(lián)奎”、“泰岱聯(lián)輝”,磚雕和石雕工藝精湛,內(nèi)容豐富,有人物故事、鳥獸花卉、幾何圖案等,可遠觀亦可近看。內(nèi)部三進九間加左右?guī)烤鶠樽唏R樓式單檐樓屋,第二進底層做抬梁式,用作客廳,后進全穿斗結(jié)構(gòu),用作臥房。檐下有美人靠,牛腿為獅、鹿、草龍等造型,鼓形柱礎(chǔ),三合土墁地刻方格線,天井用青石鋪設(shè)。
下孟塘村所保留的諸如花廳之類的民居建筑就顯得生動活潑,磚木之間流露出的是當年主人的一種性情,一種趣味,一種追求,借助最本能的“肌膚之親”,我們似乎都能觸摸到這種情感所在。其實,古建筑本身就是有情感的。
我們冒雨走進村里,看到村里有較多的小花園,現(xiàn)在村里已經(jīng)建成了3個。全長1.4公里的環(huán)村路和小花園一樣,都是統(tǒng)一規(guī)劃建設(shè)的。
村里正在修建一條400米長的古街,道路中間鋪著青石板,兩旁嵌著鵝卵石,再配上粉墻黛瓦的老房子,看上去真像一條古街。走在青石板鋪就的村巷中,給人的第一感覺是清爽、干凈。兩邊整齊的房子,在綠樹的掩映下,顯得十分恬靜。
下孟塘村東面有兩個巨大的池塘,波光浩淼,潤澤四野。跟別的村不一樣,池塘里的水顯得特別清澈。村祠堂前有片空地,作為小廣場。每天傍晚時分,村民都會圍著環(huán)村路散步,婦女們則在小廣場上聊聊天,感受著家鄉(xiāng)的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