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是撐起身體骨架的秘密 過去,我們總是把這樣的架構當作理所當然,但今天我們要深究其中,找到身體疼痛的秘密。我們先看中間軀干的部分,有沒有發現:我們的腰看起來超脆弱?
我們的脊椎分為五個部分:頸椎、胸椎、腰椎、骶椎和尾椎。如果只看中間脊椎的部分,會發現中間的胸椎有許多肋骨與前面的胸骨柄,繞成一整個環狀支撐與穩定,骶椎與尾椎由骨盆所包圍與固定,而中間的腰椎看起來就像是將兩個保齡球接起來的木棍一樣,看起來似乎有點單薄。
但其實腰椎一點都不單薄,也不脆弱,它不只借由后面的脊椎撐起來,前面的內臟與肌肉也占很重要的角色。這些軟組織組合起來,會形成一個支撐身體的力量,這個力量,讓我們往上撐起胸椎不駝背,往后撐住腰椎不腰痛,往下撐住骨盆不歪斜,這個力量稱之為腹內壓。
如果將我們的視野拉遠,你會發現我們的身體軀干就像是一個圓筒狀的可樂罐,分為上下兩個區域:上面的胸腔和下面的腹腔。
胸腔包含我們所熟知的肺與心臟,會隨著呼吸與外面的肋骨一起膨脹與下降縮小;而下面的腹腔則是我們常聽到的內臟:包含胃、肝臟、膽囊、十二指腸、小腸、大腸等等。中間的分水嶺,是一條強壯的肌肉薄膜——橫膈膜。
橫膈膜,是身體中軀動呼吸的主要肌肉。它會沿著肋骨下緣附著,同時由前往后連到胸椎第12節,同時如圓拱狀一樣將胸腔與腹腔分開。或許可以嘗試找找看橫膈膜在哪里,將手放胸口上,會摸到一條一條的肋骨,慢慢往下摸,會摸到肋骨的盡頭,輕輕地往內戳進去,這時候可能會覺得緊緊的,或是有點奇怪的感覺,那就是橫膈膜。
吸氣與吐氣時的身體狀態大不同。吸氣時,橫膈膜會往下降,上面的胸腔擴大,同時可以想像腹部就像是一塊粘土一樣,這塊粘土會隨著橫膈膜下降而被往下擠壓,被擠壓的粘土360度擴張,往前膨起形成常看到的腹式呼吸,同時也會往后膨起并支撐后面的脊椎,提供脊椎穩定且平均的支持。
吐氣時,橫膈膜上升,上面的胸腔縮小,下面的腹部肌肉與下方的骨盆肌肉就像是一個有彈性的墻壁,將腹部縮小,維持腹內壓,讓穩定肌肉的力量維持腹內壓不會一下變化太多。
整合一下我們剛剛發現的,我們的身體軀干是圓筒狀的,上面的胸口借由肋骨穩定,下面腹部則借由腹內壓穩定,啟動腹內壓并穩定身體的關鍵,就在呼吸。
內臟也跟著呼吸跳舞
呼吸是穩定身體骨架的秘密,而胸腔與腹腔中間的橫膈膜是呼吸的引擎,那我們的內臟呢?
答案是肯定的,實驗發現,當刺激內臟(小腸)與內臟神經(膈神經)時,身體會不由自主的更加傾向使用胸式呼吸。如果以解剖的概念去思考,也不難理解為什么呼吸與內臟有關,因為其中有個關鍵的角色就是橫膈膜,橫膈膜是連結呼吸與內臟間的橋梁。
橫膈膜的上面居住著維系我們生命的心臟,橫膈膜下面,則懸吊著消化與免疫的要塞——胃(左)與肝臟(右),我們的食道與動靜脈從中間穿越橫膈膜,從胸部往下到腹腔接到胃與血管。
橫膈膜其實并不完全是水平的,而是有點像是斜斜的屋頂一樣,前面的橫膈膜比較高,后面的橫膈膜比較低一些,移動的幅度也不太一樣。后側橫膈膜有著較大的移動幅度,其移動的量會隨著往前而逐步遞減,最前面則是移動幅度最小。
借由核磁共振(MRI)的輔助下,我們發現:在吸氣和吐氣之間,后側橫膈膜的移動幅度平均為十公分(大約等于食指長度的1.5倍),移動幅度隨著位置往前移而逐步遞減,在橫膈膜的最前側,其移動幅度約莫僅有后側的一半。在坐姿中,橫隔膜的移動幅度大約比躺姿少了三分之一。
答案是的,但移動幅度不像后側橫膈膜這么大。包覆在心臟周圍的心包膜與橫膈膜之間有著筋膜連續。因此,呼吸時心臟確實會跟著移動。心臟的位置偏橫膈膜的左前方,因此移動范圍會比后側橫膈膜的幅度來得小。同樣的,在橫膈膜下方的胃與肝臟,也會隨著橫膈膜的起伏而跟著移動。
過去,我們只知道呼吸與心肺系統有關,但到目前為止,我們了解呼吸遠遠不僅于此,呼吸也與肌肉骨骼和消化系統有關,我們都知道呼吸相當重要,然而它影響程度超乎我們的想像!
參考資料:《呼吸—啟動筋膜自愈的開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