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M筋膜療法體系中,肌筋膜序列鏈、肌筋膜對角鏈和螺旋鏈是三種常用的筋膜結構模型。
肌筋膜序列鏈由CC點構成,而肌筋膜對角鏈和螺旋鏈由CF點構成。
我們知道,人體每個節段有6個運動方向,故而有6個CC點,將每個節段上下連接又會形成序列鏈,會讓我們找到疼痛傳導的方式。
協調中心CC點讓人容易理解,它是筋膜交匯的地方,是力的矢量匯集點,而融合中心CF點卻不是那么容易讓人理解。
我們將CC點兩兩組合,又找到了4個對角線即“向前-向內”、“向前-向外”、“向后-向內”、“向后-向外”,它們被稱為CF點(融合中心)對角鏈。
對角鏈上的CF點被定義為可以協調兩個肌筋膜單元,是協調平面間運動的單位。
CC點和CF點有什么區別呢?
一、節段性CC點位于肌腹,它們通過肌外膜、肌束膜和肌內膜協調肌筋膜單元。
CF點在肌腱上,它們通過支持帶和筋膜螺旋協調運動組合。
二、節段性CC點位于與3個空間平面一致的身體部位。
融合中心位于關節附近和兩個平面(斜線)之間的中間區域。
三、當需要發力,筋膜上的肌肉附著點被拉緊(序列)時,會募集節段性CC點。
融合中心通過直接(通過肌腱)或間接(通過附著的骨的運動)繃緊支持帶來募集。
在處理疼痛和觀察人體運動時我們發現很多力是按照螺旋的方式在傳導的,而在FM中這些傳導的線路正好在CF的點上,所以CF不僅形成對角鏈還形成螺旋鏈。
例如人體的肩關節,之所以可以做“向前”運動和“向外”運動,是因為有負責這兩個方向的肌纖維去活動到對應的方向上,向前和向外分別是單獨的矢狀面和冠狀面內的運動,由肱骨節段各自獨立的CC點調控,它們是直角方向的運動。
但是現實生活中,人們的活動并非如此機械。除了向前或向外,還有向前和向外中間的動作。我們把它叫做“前-外”。
當你用手把身旁前的一杯水拿起來的時候,你是怎么做的?你是直接做“前-外”的動作,還是先做向前,再做向外的動作?很顯然是前者。如果人類拿杯水是先向前再向外的話就是機器貓了。
當人體做直接從一個平面(向前)過渡到另一個平面(向外)的動作時,不需要先回到中立體位,然后再做向外的動作。那么在這兩個平面中間的動作就叫“前-外”。那協調這兩個平面間動作的點就叫CF點。
而且這個“前-外”動作也不只是存在45°上,所有在直角坐標軸上0°到90°之間的這個區域都是“前-外”CF點的范疇。也就是說在向前和向外兩個運動平面之間的所有動作都是“前-外”調控的范圍,但是并沒有特定對應的肌纖維對應中間的每一個角度,因為這個區域是無窮無盡的。我們暫且把它理解成相鄰兩個序列的斜線或者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