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是一本非常重要的經典,身邊也有很多喜歡《道德經》的朋友,很多人都說這是一本不可不讀的好書。我們現在讀到的《道德經》絕大多數是根據晉代王弼編寫的《道德經》進行校注的。王弼版的《道德經》不僅傳播量大,而且對道家學說的研究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
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漢墓的挖掘過程中,考古學家在其中的三號墓中同時發現了兩本《老子》的帛書。根據推測,這兩本帛書《老子》,其中的甲本抄寫時間在劉邦稱帝之前,乙本的抄寫時間也在漢文帝登基之前,距今兩千多年。
隨著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的出土,大量在學術界關于《道德經》的爭論,不少都塵埃落定,其中也有大量我們現行本的《道德經》的內容被顛覆。
最近在認真研讀高明撰寫、中華書局出版的《帛書老子校注》,還沒讀完,不過也可以簡單跟大家分享一點點讀書筆記吧。強調一下,本文僅為筆記,有些內容也僅僅作為參考,如有紕漏錯誤之處,歡迎大家指正。
一、為了避名諱而改動的文字
帛書《老子》甲本中所有的“邦”和“恒”都保持原貌,乙本中的“邦”改成了“國”,而“恒”則保持了原貌,這也是歷史學家推測其抄寫年代的重要依據。
如目前通行本的《道德經》,開篇第一句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在帛書《老子》甲本、乙本中均為“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再比如在第六十一章“大邦以下小邦”以及后面的“邦”,均改為了國。
這類改動還有不少,不過總體上來看,意思變化不大,基本保持了原意。但另外的一些改動就不一樣了,有些甚至直接顛倒了原來的意思。
二、因個別字的差異,導致意思變化很大,甚至完全顛倒。
比如剛剛提到的第六十一章。“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根據帛書考證,后半句的“則取大國”,應該是“則取于大國”,少了一個“于”字,意思完全相反了。
再比如第四十章中的“大方無隅,大器晚成”,這句話在帛書《老子》乙本上寫的是“大方無隅,大器免成”,甲本因為殘損無法考證,但是一個“晚成”,一個“免成”,意思的差別也是非常大的。
第十五章“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不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此處的“容”在帛書《老子》中為“客”。
三、通行版《道德經》隨意衍生詞句、調整順序,導致意思紊亂的
首先是整本《道德經》的順序被顛倒,原帛書《老子》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所以《帛書老子校注》一開始就從德經第三十八章開始。另外,第四十章和第四十一章的順序也被調換,導致全篇的邏輯不再連貫。
在通行本中,第三十八章“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面緊接著有一句“下德為之而有以為”。根據考證,這里的下半句應該是衍生出來的,因為本章下面應該是“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無以為”,帛書中沒有“下德為之而有以為”,所以這半句應該是后人加上去的。
四、帛書《老子》中的一些詞語可以自證其成書時間的
《論語》中沒有同時稱仁義的,而《老子》中有仁義并舉的例子,證明《老子》的成書時間一定晚于《論語》。例如:“大道廢,有仁義”,“絕仁棄義”等句。
當然,《老子》這本書也不是從一開始就是帛書《老子》這個樣子的。現在基本可以肯定,《老子》是在不斷傳抄的過程中,內容不斷疊加豐富起來的。
比如說《淮南子》引用《老子》“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而帛書《老子》均作“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通行本也是“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可以推測《淮南子》的作者見到了另一個版本的《老子》。
《莊子 · 天下篇》引用老聃的原文:“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道德經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于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于樸。樸散則為器,圣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帛書中也有《道德經》通行本的這一段,只是個別字不同,說明《莊子》的作者所見的版本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