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啼
1.脾寒常:因孕婦素體虛寒,胎兒出生后稟賦不足或因其母貪涼,喜飲生冷;或護理小兒失慎,腹部中寒。寒冷凝滯,氣機不利。夜屬陰,脾為至陰,喜溫而惡寒,腹中有寒,故人夜腹中作痛而啼。故寒痛而啼者皆屬于脾。
2.心熱常:因孕婦脾氣躁急,或平素恣食香燥炙熱之品,火伏熱郁,內居心經,胎兒在母腹中感受已偏,出生后又吮母乳,內有蘊熱,心火上炎,積熱上擾,則心神不安。心主火屬陽,故夜見煩躁啼哭。
3.驚恐:心主驚,心藏神,小兒心氣怯弱,智慧未充,若見異常之物,或聞特異聲響,而引起突然驚恐,驚傷神,恐傷志,致使心神不寧,神志不安,故在睡眠中發生夜啼。
西醫學認為嬰幼兒哭喊的原因包括非疾病性和疾病性兩大類。非疾病
(1)疾病啼哭:是由于一些疾病引起的小兒夜間啼哭,如佝僂病、蟲病、外科疾病等,可查明原因。
(2)本能性正常反應啼哭:因饑餓,衣著過冷或過熱,尿布潮濕,臀部、腋下皮膚糜爛,濕疹作癢,或蟲咬,襁褓中有異物刺激等原因引起,這種哭鬧屬于正常的本能性反應。
(3)小兒習慣不良性夜啼:某些小兒不良習慣的養成,如夜間開燈,搖籃中搖擺,懷抱,邊走邊拍等,否則無法入睡,煩躁不安而啼哭。
1,脾寒:睡喜俯臥,屈腰而啼,下半夜尤,啼聲低弱,面色青白,四肢欠溫,得熱則舒,食少便溏,小便清長,舌淡紅,苔薄白,脈沉細,指紋淡紅。
2,心熱:睡喜仰臥,見燈火則啼哭愈,煩躁不安,小便短赤,或大便秘結,面赤唇紅,舌尖紅,苔白,脈數有力,指紋青紫。
3,驚恐:睡中時作驚惕,唇與面色乍青乍白,緊偎母懷,脈、舌多無異常變化,或夜間脈來弦數、指紋色青。
(2)處方:補脾經,推三關,摩腹,揉中脘各300次,揉外勞宮、揉一窩風各200次,掐揉小天心、揉百會各100次。
(3)方義:補脾經、推三關、摩腹、揉中脘,可溫中健脾揉外勞宮、揉一窩風,可溫中散寒,止腹痛掐揉小天心、揉百會,可寧心安神。
(2)處方:清心經、清肝經、掐揉小天心、掐五指節、清天河水各200次,揉內勞宮,揉總筋各100次。
(3)方義:清心經、清天河水,可清心除煩;清肝經、掐揉小天心、掐五指節,可清熱鎮靜,安神除煩;揉內勞宮、揉總筋,以清心經積熱。
(2)處方:清心經、搗小天心、掐揉五指節各200次,清肝經、清肺經各i00次,補脾經、運內八卦各100次。
(3)方義:清心經、搗小天心、掐揉五指節,可鎮靜安神;清肝經、清肺經,可安魂定魄;補脾經、運內八卦,可調中健脾。
2.乳母應保持心情舒暢,注意喂養,飲食少吃辛辣厚味等不易消化之物。
3.脾寒夜啼者要注意保暖,心熱夜啼環境不宜過暖,驚恐夜啼要保持環境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