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太極拳的松胯理法與松胯動作

陳雄老師聊太極112


大約在2005年,我在互聯網上看到這樣一篇有關腰胯之軼事,先不辨文中軼事的真假程度,且信它腰胯的重要性。文中有一段內容是這樣敘述的:近代太極拳重要人物楊露禪,教了吳全佑功夫。是為了吳氏太極拳之始,后來楊露禪告老回鄉,吳全佑尾隨不舍,楊便下轎對他說:“我當天發誓,全部功夫都己教你,沒有一招留下,總之你記住‘圈內打人,圈外推人’便是”。所謂圈內即盆骨發力范圍;所謂圈外即盆骨發力范圍以外。太極拳不是只以柔勁化解人家來勢的,它可以發勁打人。而力量的終極來源就是盆骨,換句話說就是腰胯。人體最大塊的骨頭是盆骨,而太極拳正是用盆骨來打人,這是厲害之一。盆骨的發力,外表上不易看清楚,所以對方被打得折肢斷臂,仍不知何事,這是厲害之二;有些拳師流傳“教拳不傳胯,傳胯師傅差”之說,把胯的練法與用法視為珍貴的守功東西,傳授腰胯要領時,不愿多作分解,顧慮徒弟把胯練好了會在功夫超越自己。我聽臺灣、美國的拳友說:相傳太極拳名家鄭曼青身穿中袍打拳的原因之一,是不想讓外人看到腰胯動作的變化。


太極拳明師林泉寶先生在《武當太極拳行功心悟》一文中講到一個有趣的故事:以前有一伙強盜在江河中搶劫客船財物,并把所有船上的人捆綁其手腳后拋向江中,船上許多人會游泳但均因手腳被困而溺死,唯有一人用海豚式游泳自救而生。通常我們習慣于蛙泳、自由泳、仰泳、蝶泳,這些姿勢都是以手腳的動作來游劃,而豚泳是以身體的扭動來前進的,可從不依靠肢體的動作。雖然游泳和太極拳并無直接的聯系,但這個故事對我們練習太極拳強調“以身領手”,以身法來統帥太極拳走架揉手,是有一番收益的啟迪。太極拳的所有動作,初級時是以手領手,也就是以手指揮整個太極拳運動;然后是以身領手,就是身法主宰全身的運動,每一招一式,一切運動之主宰皆由胯節指揮。太極拳名家鄭悟清先生曾經有這樣的比喻,以此說明胯在太極拳的重要地位。他深入淺出地說:木偶戲是中國的傳統藝術,當木偶在舞臺上表演各種動作時,都是用臺下演員的手來指揮,演員的手拉得越好,木偶表演得越精彩。太極拳的胯動作也是同樣道理,一切動作的變化莫測全依賴胯的動作。以胯根為主宰,牽連發動全身運動。通俗點說,通過用意不用力方式使胯骨部位的收束、開張以及旋動整合起來,帶動周身骨骼聯動出擊,化節節分開,發節節合攏,就是這樣依靠胯部運動來發力傳勁。譬如出右手,而不是右手要出擊,乃是由胯襠(襠是指會陰部分和兩大腿根內側)把手擊出。再如要收回右手,也是胯襠把它收回來。收與放全憑胯間。又如推手練習,對方用手封住我的左手并向我中心發勁,而我雖然被對方封著左手,但我的胯襠己轉換,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不進則己,如進必使其落空,因為我的身法己經改變,重心也變了,并相機得勢用勁使對方失去重心跌出。

歸納起來說,以松胯為手段,到達以下五個主要目的:

一是輕松靈活,通過胯關節的肌肉韌帶合理收縮舒張,胯關節的各骨關節能靈活轉動,不產生輔助肌肉韌帶做負功的現象。胯在縱向運動相對較多,如落胯、塌胯;胯也有在橫向運動的,比方說轉胯;胯還有在縱向兼橫向運動的,比方說扣胯。

二是松沉穩固,通過松胯有助于腰使身體協調完整,松沉能有效降低身體重心,使腳有根腿有力,有利于意氣勁合一。

三是與腰部一起協助拳勢轉換虛實

四是用于傳遞勁力,是較為重要的勁力中轉點。

五是與腰脊一起帶動四肢,胯根是軸心,帶動各關節進行運動,襠勁轉圈由外達內,由內達外,渾然一體。值得注意的是:開胯要沉中開,轉胯要沉中轉,托胯腰沉中托,扣胯要沉中扣,挺胯要沉中挺,坐胯要沉中坐。腰與胯在生理上是有密切關聯的,如想松胯到位,就得把腰松好。松腰的時機也較重要,注意別讓腰塌壓死胯。

六、松胯有利于健身益壽,胯部的放松運動增加了腰腹部立體螺旋的活動范圍和氣血流通對肝、腎等部位的按摩效果,并且通過這種活動和按摩進一步激活了人體各類生命腺體,從而起到滋陰補陽、陰陽調和的保健作用。

對于初學太極拳的愛好者來說,欲練松胯就先要明白胯的部位。在生理學上所謂的胯系指股骨上節,大腿的折疊下陷處。換句話來說,習拳者通常把大腿骨與骨盆的髖骨連結的四周叫做“胯”,胯關節由骶髂關節、髖關節、髖骨與脊柱的韌帶聯合、恥骨聯合、骨盆等部分組成。有些前輩以會陰穴為始線,把會陰穴至腹股溝的胯部稱之前胯,會陰穴至臀部后面的胯部稱之后胯,這是為了教學表述的細化,有助于學生理解認識。內收內合的“胯根”亦俗稱“大腿根”,位于會陰穴的兩側。胯中“腹股溝”,位于大腿與小腹之間的接合部。比如合胯、扣胯等都是這個部位。沿腹股溝往上,大腿正上方,股骨與髖骨的接合部。沉胯、塌胯、落胯、坐胯,指的都是這個部位上的松胯態勢。臀部左右兩側的股骨,拳病所說的頂死胯或死頂骨盆,指的就是這個部位。倘若這個部位外頂或外凸,胯就會既松不了又沉不下松胯勢態中的“勢態”,意思與松沉的勢態一樣,是不停運動的松胯動作。

對于肢體而言:堅持科學、系統的對應鍛煉,長期活動可使胯范圍諸如骶骼關節髖關節等關節軟骨增厚,肌腱、韌帶增粗,在骨附著處直徑變大,膠原纖維量增加,從而提高胯關節的抗拉能力及穩固性。通過放松伸展性練習,即可使參與關節運動的原動肌力量得到增強,又可使對抗肌的伸展性提高,與此同時關節囊、韌帶等軟組織在力的作用下伸展,增大了關節的靈活性,提高了關節的運動幅度,太極拳運動的重心變換與傳遞勁力等都離不開胯關節的有效活動。

對修煉太極拳內功而言:以腰胯襠為主宰的行拳練功,使之以身領手。引動腹內的太極輪轉,支配了吐納自然的逆腹式呼吸,一系列的上下相隨、內外相合、連綿不斷,皆由此而成。陰陽、虛實以及丹田呼吸全賴胯襠之運轉,在外是拳架、揉手(亦俗稱推手)的練習,在內則是丹田的運轉,最后練就心意合一,由丹田統帥整個身體的運動。勁力的基礎在腳下,起動能的來源是腰胯。胯根是軸心,帶動各關節進行運動。

先賢的“松胯活襠”這句話,似乎不難明白,但如何練到位卻要下足功夫。為了有助于太極拳初學者體悟松胯,在此拋磚引玉話松胯。假如把“手掌”看作是廣義的話,那就能分出狹義的“立掌”、“仰掌”、“俯掌”、“橫掌”、“扣掌”、“垂掌”、“直掌”、“側掌”、“插掌”、“合掌”、“美人掌”等等。同理,為了有助于初學者的理解認識,也可由廣義的“松胯”分出狹義的“塌胯”、“轉胯”、“扣胯”等等。在此以楊氏太極拳115式大架和108式小快架的拳勢為例介紹松胯動作,以下所述:


一、縮胯

縮胯是髖骨和肌肉韌帶向后向內收縮的松胯動作,是一種松胯的勢態。縮胯與松腰(恰到好處的命門后撐)合在一起,是尾閭中正的上身前俯姿勢,不要練成尾閭不中正的屈胯撅臀姿勢。比如:楊氏太極拳115式大架中“攬雀尾”、“如封似閉”的后坐推按勢就用到了縮胯動作,再如:“倒攆猴”的后手抽肘、前手推打也用到了縮胯動作。有些前輩把縮胯亦俗稱為收胯,收胯既有胯向后往內收的意思,又有把腰、胯、腿、腳的松沉之勁收在一起的意思,所以說,收胯重在把松沉之勁合住。如見弟子或學生在練虛步或半馬步的拳勢時,倘若出現上身后仰得過多的拳病,就會教弟子學生以松腰收胯合勁來改拳病,前腿之胯向后向內收縮一點,后腿之胯放松配合,拳勢自然立身中正又重心穩當。

二、落胯

林墨根老師給我傳授弓步樁的練法時說:“松腰落胯,形正勢穩。”落胯是指在弓步前實腿髖骨和肌肉韌帶向下垂落的同時伴隨腹部下沉(即氣沉丹田)的動作,也是一種松胯的勢態。落胯與松腰合在一起與腳底通根。林墨根老師談到推手練法時指出:“接勁時要氣貼背,要落胯。”楊氏太極拳中有個吞勢落胯的對練之法,能明顯提高弓步前腿落胯的功夫,就是讓對方拳頭在自己的前腿腹股溝上面用力擠按,自己松腰落胯以不頂勁的吞勢(把腿腹相交處的軟組織看成張口的嘴)接住對方勁力卸入腳底。比如:115式大架“摟膝拗步掌”、“搬攔捶”等弓步的定勢,前實腿都用到了松腰落胯。

三、塌胯

塌胯是后胯放松塌落的動作,也是一種松胯的勢態。技術要求是垂臀塌落、尾閭下垂,塌胯與松腰合在一起與腳底通根。弓步的塌胯要放松腰背部、臀部肌肉,胯骨自然下垂,腿直膝挺,胯骨與腳底涌泉穴形成彈弓勢。我的恩師林墨根先生在四川省太極推手教練員學習班上說:“發勁時松腰塌胯,對方就跌出去了。”弓步、虛步、半馬步、川字步、獨立步拳勢的后腿都用到塌胯動作,開立步兩腿后胯也用到塌胯動作。云南省的晏弟子提問:“垂臀等于塌胯嗎?練法上是否有差別?”我回答:“垂臀不等于塌胯。以舞蹈、瑜伽、體操的腰胯柔軟做出垂臀的姿勢很容易,但臀部沒有符合太極拳技術要求的動態塌勢,這是要通過松沉的訓練才能做到塌胯。所以說,能塌胯者就能做到垂臀,而垂臀者不一定能做到塌胯。”接著補充講解:“塌胯要有自然松沉的坐勢,不是硬蹲的姿勢,坐與蹲是不一樣的。蹲和坐的最大區別是小腿和臀部的屈膝夾角不同,蹲是屈膝夾角會隨變蹲下多少而變化,而坐是屈膝夾角被坐位固定了沒法改變。”


四、沉胯

有些老練家把弓步的前腿落胯、后腿塌胯合在一起稱為沉胯,也是一種松胯整合的勢態。以腰胯往下松沉的垂直方向之勁為主,以前腳與胯、后腳與胯貫通的斜向撐力為輔。林墨根老師談到推手發勁時指出:“落胯、塌胯,人就發出去了。”我以為各人對太極拳的理解認識和表述都有所不同是正常的事情,學練松胯也不必糾結稱謂文字,胯松了能活、能沉、能傳勁就是練對了。

五、托胯

托胯是弓步后腿之胯前翹托住前腿之胯和小腹的動作,也是一種松胯的勢態。有些老練家亦稱“水火相濟”胯功。用于弓步后腿由虛變實貫通腳根入地。托胯形成了身弓與腿弓,下沉勁到腳底后,地面反座力與腰胯上傳勁一起轉換發勁的彈力,亦稱彈簧勁。在守樁對練中就用到了托胯。注意的是:在練托胯不宜把勁合在腰上,而要把勁合在后胯。因為倘若腰部過于吃勁,那就會輕則影響松腰,重則導致腰肌或腰椎有傷痛。

六、挺胯

挺胯是弓步后腿由虛變實而松胯使髖骨尖恰到好處的往前挺一點的動作,也是一種松胯的勢態。如能裹襠則腿膝有力、腳下有根的松沉功效更好。挺胯也可用于半馬步的拳勢,后實腿松胯使髖骨尖恰到好處的往前挺一點,以松腰塌胯往下松沉的垂直勁為主,以后腿腳底與胯形成沉中挺的弓勢彈力為輔。比如:115式大架“單鞭掌”定勢中左腿由虛變實的動作,就用到了松腰挺胯。


七、坐胯

有些太極前輩把半馬步拳勢的后腿松腰塌胯、前腿開胯圓襠合在一起稱為坐胯,也是一種松胯的勢態。太極拳名家陳微明教授太極推手時指出:“化勁首以松腰坐胯,以腰松沉之轉動為主。”坐胯時立身中正,后胯、臀部肌肉自然下垂,要體悟后腿、前腿在放松狀態下的對拔支撐,要領做對了,腳尖、小腿肚、腿弓、胯根都會有沉脹的感覺。意想實腿臀部坐在腳跟之上,有尾閭與腳跟相合之意。


八、開胯

它不是指廣義的開胯,而是狹義的開胯,是指左右兩胯的對拉松開,膝扣中展,也是一種松胯的勢態。胯的對拉松開是以意氣帶動形體,是胯關節周圍的肌肉韌帶內藏勻勁的繃松,不是松懈式機械的拉開。比如:115式大架弓步拳勢的開胯碾腳動作。開胯后,其勢產生一種既沉穩又靈活的彈力,與意念一起形成整體勁。開胯發勁時應是瞬間爆發的,不宜延時僵滯。又如:108式小快架“單鞭”、“山通背”的定勢發勁,就用到了松腰開胯的態勢動作,從松腰開胯練出松開有沉、沉勁中有彈力的腰腿功夫。再如:115式大架“抽身下勢”和108式小快架“下勢”的下蹲動作,都是先開胯,接著松腰,最后松尾閭。

湖北的艾弟子提問:“能劈叉就能開胯,是這樣嗎?”我答:“劈叉體現了舞蹈、體操、瑜伽的開胯,但不是太極拳運動的那種開胯。開胯是太極拳的松胯手段之一,技術要求一是開二是沉,開了能沉。劈叉只能練出柔軟的打開兩胯,但沒有練出開胯的沉勢,松沉是劈叉開胯與太極拳之開胯的本質區別

九、合胯

合胯是指胯根要向尾閭方向里收的動作,也是一種松胯的勢態。胯部向命門穴至會陰穴之間聚合,使腰和腿形成一個有機整體。胯部、大腿外側要有向里合、向里裹的勁,而襠內側要有外撐的勁。與松腰一起合胯能使身勢整體穩固又有彈性,若與意、氣、勁配合,則功效更好。值得注意的是:合胯是從外向里合,不是胯部自身的緊縮和僵死。比如:115式大架“起勢”、“十字手”的開立步定勢,就用到了松腰合胯(合前胯開后胯)。“雙峰貫耳”、“打虎勢”中兩手拳頭打去的動作,也用到了合胯來練上下相隨。弓步拳勢合胯時,前腳稍內碾,膝稍內扣,但不是消極性的內扣,而是積極性的扣中展;合胯扣膝自然使腳掌內側吃勁于地,這樣有助于腿膝長力、腳底生根又能較好的合住沉勁。

集形意拳、八卦掌、太極拳于一身的內家拳宗師孫祿堂教徒弟學練“鷹熊斗智”的拳勢時,要求把“小腹放到大腿上”,太極拳名家郝家俊教徒弟學練“單鞭”的拳勢時,也要求“正身塌腰,把小腹放到大腿上”。這個練法具有內氣松沉、身體重心下降、實腿有勁力、下盤穩固的功效,體現了自然的氣沉丹田與松腰沉胯的整合;其實也是松腰合胯這個態勢動作的應用實例。


十、扣胯

扣胯是實腿胯根內收的動作,亦俗稱扣胯,也是一種松胯的勢態。扣右胯時如把右手拇指放在右腿腹股溝,拇指就會有被胯含咬的感覺,故有老練家稱“扣胯”為“咬胯”。實腿胯根內扣能帶動虛腿腳掌、虛腳趾離地(虛腳跟先由實腳轉胯帶動離地),比如:“掤手上勢”至“攬雀尾”的中間過渡動作,就有以扣胯帶動右虛腿提起腳跟、腳掌。扣胯和松腰一起,腹腿合住沉勁通腳根,這樣就能使實腳更沉穩,虛腳更輕靈。


十一、轉胯

轉胯,亦稱為旋胯,因為“轉”與“旋”是同義字。理論上可將腰胯分開表述,但轉動時腰胯是一個整體,是不宜分家的。倘若“腰轉胯不轉、腰先轉胯后轉”,那是拳病了。林墨根老師在《楊式太極拳走架中求得自身平衡的兩個方法》文中說“讓我們以左摟膝拗步掌接右摟膝拗步掌為例,來說明這一方法。腰帶左腳外撇約四十五度,外旋(左腳)左腰胯,將右腳腳跟旋離地,直到右腳接近全虛(右腳腳尖不離地)。內旋(右轉)左腰胯,左胯微沉,用腰跨之勁將右腳輕輕帶起收回左腳的右側。右腳不停,順勢向正前方沉出。”的“外旋(左腳)左腰胯”和“內旋(右轉)左腰胯”,就是指旋胯動作。

說轉胯也好,說旋胯也好,都是指胯部肌肉韌帶沿水平方向由內轉外或由外轉內的動作,也是一種松胯的勢態,可用于實腿橫向傳勁,也可用于虛腿橫向變動移位。值得注意的是:胯轉多了會使身勢歪扭而影響重心,轉少了則功效打折扣,要周身協調,實腿沉穩,虛腿靈活。拳諺說:“腰胯微轉鳥難飛”,既強調了腰胯在技擊發化勁時的重要性,也說明了部分動作最終的勁力是由身體單側作用到目標上,在完成技擊過中,胯關節為了協調整體動作的完成,必須作出相應的轉胯動作。比如:115式大架“左摟膝右拗步掌”、“進步搬攔捶”中,最后順著松沉之勢邊沉邊轉變定勢的過渡動作,實腿和虛腿都用到了轉胯動作。再如115式大架“單鞭掌”中以松腰轉胯帶動左虛腿往左前正東方一步弓去、“左摟膝右拗步掌”中垂臀松肩至松腰上步的虛腳走弧線動作、“云手”中垂臀松肩收腳走弧線動作,也都用到了旋胯動作。

轉胯是有別于扣胯的,區別在于轉胯是始終橫向的松胯動作,然而扣胯是最后加上直向的腿腹相咬動作。


十二、蕩胯

蕩胯的“蕩”字取義于蕩千秋,是指胯部肌肉韌帶沿直向的立半圓由后蕩外或由前襠后的動作,也是一種松胯的勢態,用于腰胯帶動虛腿上前一步或后退一步。比如:115式大架“右摟膝左拗步掌”、“卸步搬攔捶”中,垂臀松肩帶動后虛腿腳尖離地至松腰上步的中間動作,就有以腰胯帶動虛腿向前邁出的蕩胯動作。

十三、脫胯

脫胯是指髖臼和股骨頭好似脫開一樣的感覺,故有“胯松欲脫”之說,常用于右左分腳、踢腳、蹬腳等動作。太極拳的起腳擊打動作主要是由髖臼和股骨頭構成的髖關節來完成,又有胯關節周圍的韌帶、髂骨股韌帶、恥骨囊韌帶、坐骨囊韌帶等和腰肌、腹肌、盆帶肌、大腿肌等輔助完成,不同的腳打動作是一個復雜的協調工作。踢腳或蹬腳時把部分注意力放在腳尖或腳跟,以腳的末端上領,這樣做法可以減少胯關節的支配意識,無意間就把胯關節放松了。還要做好整個身勢的虛實變換,若能配合丹田內氣發放或擊打則效果更好。比如:108式小快架“轉身右蹬腳”中的右蹬腳,就用到了脫胯這個態勢動作。


十四、提胯

提胯是指實腳的胯關節及肌肉、韌帶向下松沉,同時虛腳的胯關節及肌肉、韌帶向上提起,形成上下相爭的松胯動作,也是一種松胯的勢態。利用上下折疊的勁道,能較好的傳遞地面反座力,達到借地之力又借人之力來打擊對方。比如:115式大架“金雞獨立”中松腰提手膝的動作,就用到了提胯。

十五、送胯

送胯亦俗稱跟胯,指對應前腳膝關節前面的胯部向前挺出,也是一種松胯的勢態。應意念命門穴把胯側前送去,或者想著骶骨托起胯關節向側前推去,有如太極拳名家葉大密所說:“尾閭如行舟之舵”的意思。此時注意放松會陰穴和腹股溝、膝關節,讓腰、胯、腿的肌肉、韌帶恰到好處。送胯前腳是虛腳有虛腳的用法,是實腳亦有實腳的用法,目的是基本相同的,但中間過渡動作不一樣。恰到好處的送胯,是得機得勢的表現。用于比如:115式大架“白蛇吐信”中邊化邊發的動作,就用到了送胯。

十六、抽胯

抽胯是指后虛腿之胯的髖關節向上翻一點的動作,也是一種松胯的勢態,有如水泵抽水吸上之意。抽胯能帶動虛腿的腳跟、腳掌抬起離地,用于進步的虛實轉換。太極拳名師孫以昭在《楊式太極真功》書中說:“沉胯之法,在于先抽胯,其方法是如出左步時,左胯微向后抽,同時右胯微向前挺。反之亦然。這樣不僅可使步子大小一致,而且抽胯后再向下落沉也極為容易,做時注意肩與胯合即成。做到了松豎脊柱,松腰沉胯,就能做到上下成為一個整體,即周身一家,勁起于腳跟,主于腰間,形于手指,發于脊骨,就能上下兩膊相系,下于兩腿相隨,開合有致,收發有心了。”可以看出,沉胯為實,抽胯為虛,是兩腿之胯的虛實轉換。

以上介紹了十六種松胯的態勢動作,也可看成十六種松胯的練法,便于太極拳初學者在練功習拳時對號入座。可能有人看得不耐煩而想拍磚了,稍安勿躁才好練太極啊。其實隨著練功習拳時間的增長,松腰松胯熟練了,就會自然沒有那么多種松胯動作的細分;胯一松,該有什么松胯動作都自然出來了。我把松胯以十六種動作與動作來表述,是出于教學需要的想法,請資深拳者理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太極拳是門內家拳,有看得見的形體動作,亦有不易觀察的內功運行。腰胯在太極拳中起著提綱挈領的作用,如何具體運作,用文字詞句來描述表達,其準確性的難度是很大的,故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之說。回憶恩師林墨根以前給我言傳身教弓步前腿松腰落胯時,他老人家用手指點在我腹股溝、大腿根示意一點一點的松開落胯,使我較快較好體悟了松腰落胯,身上體驗到腿有力腳有根的松沉感覺。所以說作為學生在聆聽了明師的指教講解后,還得在明師的同意下,用手撫摸一下明師示范動作松胯時骨、肉、皮的變化,這樣學法心中有數,比較明白。比如手摸明師的腰臀部位,就能感覺出有太極拳味道之松腰塌胯與或舞或操之松腰垂臀的差別所在了。要想松胯到位首先從松柔入手練起,對于成年人學練太極拳,由于胯骨、胯肌肉、胯韌帶鈣化變硬,所以相對青少年來說,中年、中老年人不易把胯松開,二、三年時間能松開胯,己經算是較快的了。除了盤拳架、練推手之外,還要在明師指教下練些符合太極拳技術要求的松胯基本功,提高支配松胯運動的意識與能力。

不少人用胯吸收身體上半身的重量,再加上姿勢種種毛病,所以部分人練成腰酸背痛,脊椎受傷。通常胯放掉的力量會跑到膝蓋上,若膝蓋沒有放掉從胯轉移過來的力量,就容易損傷膝蓋(即為膝關節,由股骨下端、脛骨上端和髕骨構成,是人體較大又較為復雜的關節),進而阻礙練功的深入。因為膝關節受傷后,輕則影響走路行動,重則需要找醫生治療,練功習拳難以真正心靜體松,專心聚神。如果進一步把膝蓋力量放掉,轉移至踝(又稱踝關節,由脛、腓兩骨下端與距骨滑車構成)就進入落地生根的階段了。對太極拳技擊頗有研究的松緒金老師說:“如要太極拳推手、散手既能借人之力又能借地之力,就要練到胯松透的境界,把腰腹部都掉入了兩腿之間,才能把膝部以上的勁力通過踝關節、腳底放入地下。”

附注:本文初稿以《太極拳的十二種松胯狀態》、《太極拳的十三種松胯狀態》、《太極拳之松胯》為題目先后發表在2007年第3期的《中華武術》雜志、2009年第5 期的《少林與太極》雜志、2010年第1期的《武當》雜志上。現在對拙文作了較大幅度的修改補充。

                                     

修改補充于2018912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心得 | 讓太極拳愛好者初步學習練習不再受腿疼困擾
習練太極拳向內里求的幾點體會
【音頻】太極拳怎么練?一些感悟分享給初學太極的你!(1)
求得自身平衡能沉穩移重心打拳
練太極拳保護膝蓋需要注意的問題
太極走步九要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铜陵市| 东宁县| 大邑县| 文昌市| 平罗县| 义乌市| 冷水江市| 奉新县| 渝中区| 邻水| 嘉祥县| 永嘉县| 额济纳旗| 阿荣旗| 彝良县| 富顺县| 丽江市| 古丈县| 元氏县| 勃利县| 庄浪县| 明光市| 商城县| 临夏县| 大埔县| 汉寿县| 甘泉县| 桂平市| 时尚| 元朗区| 宾川县| 朝阳市| 应城市| 江源县| 抚顺县| 旬邑县| 高雄县| 上蔡县| 阜宁县| 南投县| 巩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