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獲得者的荒唐事兒”系列之八
年近五十歲的他,又投入了一個年輕女學生的懷抱。當年這位大師來中國講學時,身邊就陪伴著這個女學生,他們甚至公然住在一起。這讓中國的知識分子開了眼界,一些崇拜者竟大膽效仿起來……
有人評價,他會毫無顧忌地引誘任何一個女人上鉤,“不顧高齡追逐每一個穿裙子的人”……
1950年,諾貝爾文學獎揭曉。這次獲獎的人選,讓全世界訝異——嚴格來說,他并不是什么純粹的文人,而是一位我們熟悉的數學家!
除了在學術方面的名氣,還還因提倡試婚、一生風流而出名。他字字珠璣,說出的名言讓人直呼“真理”,其中有一句我們至今還經常轉發。
他就是著有《數學原理》的英國人伯特蘭·羅素。
為什么一個數學家,卻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大概的原因有以下兩個:
一是諾貝爾獎根本沒設數學這個獎項,而羅素對人類的重大貢獻卻不可忽視。
眾所周知,諾貝爾獎共有和平獎、文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學及醫學獎、經濟學獎這六個獎項,卻唯獨沒有數學獎。
諾貝爾獎當初設立的目的,是要表彰那些對人類有重大貢獻的人。而羅素耗費十年心血著成的《數學原理》,奠定了20世紀數理邏輯發展的基礎,具有非凡的意義。
二是因為,羅素不單純是一個數學家,他還是一位天生奇才。
他熱愛思考,勤于創作,一生著作頗多,在哲學和文學等領域,都有了不起的建樹。
有人評價,作為數學家的羅素,比作為哲學家的羅素,更加為世人所知,因此“數學家”的光環,掩蓋了他作為哲學家的光芒。其實羅素的哲學著作《西方哲學史》、《道德與婚姻》等,在哲學領域都有著劃時代的意義。
下面我們穿越到羅素的時代,走近這位天才的真實生活。
羅素天賦異稟,思路敏捷,據說可以每天下筆三千字而毫無差錯。不過,兩千多頁的《數學原理》的創作,卻完全不像是“羅素速度”,居然花費了他十年的光陰。
原來,在創作過程中,羅素遇到了一個敵人。
羅素年輕時,準備和自己的老師懷特海合寫《數學原理》。按理說,按照羅素的創作速度,這本書兩三年就可以出版,可是他卻突然遇到了一個強敵。這個強敵不是別人,而是他自己。
羅素此時發現了著名的“羅素悖論”,這對他的整個研究都造成了沖擊。
什么是“羅素悖論”?學渣小編實在解釋不來,據說這和“理發師悖論”的道理相當,大家試著理解一下吧:
某個小城有位理發師,他打出這樣的廣告:“本人將為本城所有‘不給自己刮臉的人’刮臉,我也只給這些人刮臉。”來到店里的顧客,自然都是不給自己刮臉的人。可是有一天,理發師發現自己的胡子長了,他給自己刮起了臉。
悖論就此產生:如果他不給自己刮臉,他就屬于“不給自己刮臉的人”,他就得給自己刮臉。可是如果他拿起剃刀,給自己刮臉的話,他就成了“給自己刮臉的人”,按照他的廣告,他就不該給自己刮臉……
羅素被纏繞在這個圈里,仿佛深陷在巨大的迷宮中。他艱難地論證著,尋找著突破口。他甚至被自己蠢哭了,評價自己寫的是“一本愚蠢的書”。有很長一段時間,他每天早晨拿出一張白紙,對著枯坐一整天,卻一個字也憋不出來。
青年時代的羅素
十年之后,這本聞名世界的巨著《數學原理》,才突破瓶頸得以出版。
然而曲高和寡,據羅素所知,能將《數學原理》通讀下來的,世界上只有六人。這導致他做了個噩夢,夢到自己花費巨大心血的書,被管理員當垃圾丟到了垃圾桶……
事實上,這本書得到了學界的認可,它在論證數學原理的同時,體現了諸多哲學觀點,并將數學與邏輯學融會貫通,具有不可替代的學術價值,羅素因此成為家喻戶曉的專家。
羅素和他耗費十年心血的《數學原理》
羅素熠熠生輝的第二個領域,是哲學。可以說,是“八年之癢”開啟了他的哲學智慧。
1902年的一個春天午后,羅素在一條鄉間小路上獨自騎車。溫煦的暖陽,寧靜的田野,讓他沉醉其中。突然,一陣清風吹來,仿佛一下子吹到心底,他清醒地意識到了一件事:他已經不愛他的妻子愛麗絲了!
和愛麗絲結婚八年來,他并沒有意識到愛情在逐漸衰退,直到完全消失的這一刻,這一陣風才他才頓悟!
羅素十七歲時,就愛上了比他大五歲的愛麗絲。他二十二歲時不顧家人反對,將她娶進門。八年過去,激情卻以不易察覺的速度,一點一滴消失,直到耗盡。是時間的無情?是人作為生物的本能?是愛情本身的規律?他還應該繼續這段婚姻嗎?
此時羅素正纏繞在自己的悖論中,而愛情的消退又讓他陷入對婚姻、對人生的思索。從那一刻起,他對哲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不知道是否從那時開始,羅素對于婚姻的態度,達到了一種“境界”——他開始倡導開放的婚姻,主張試婚。他甚至“以身作則”,私生活變得越來越開放,身邊不斷更換著女人,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在追求著愛情的刺激。
歷史學家保羅·約翰遜曾評價,羅素會毫無顧忌地引誘任何一個女人上鉤,而“受害者”們通常是身份卑微的人:家庭女仆、保姆,或是經過屋子的隨便哪位年輕、漂亮的女性。
他總結羅素是“不顧高齡追逐每一個穿裙子的人”。
的確,在與愛麗絲婚姻存續期間,他交往了一位情人,奧托琳夫人。
后來在芝加哥,他與海倫·達德利小姐不明不白,據說曾共度春宵。在此期間,他又結識了交際花梅爾森夫人……
1920年,年近五十歲的羅素,又投入了一個年輕女學生的懷抱,這個女孩名叫多拉·布萊克。當年羅素來中國講學時,身邊就陪伴著多拉,他們甚至公然住在一起。這讓中國的知識分子開了眼界,一些學生大膽效仿起來,稱之為羅素式愛情。
羅素在中國講學期間,與女學生多拉公然同居,成為知識分子效仿的時尚
羅素一生結過三次婚,而婚外情的對象數不勝數。
他曾經說過:“我追求愛情,首先因為它叫我消魂。愛情使人消魂的魅力,使我常常樂意為了幾小時這樣的快樂,而犧牲生活中的其他一切。我追求愛情,又因為它減輕孤獨感——那種一個顫抖的靈魂望著世界邊緣之外冰冷而無生命的無底深淵時,所感到的可怕的孤獨……”
也許這就是一個天才與世界相處的方式。他將這些婚姻和愛情的感悟,凝結成了一本著作《道德與婚姻》,成為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代表作品之一。
九十八歲時,這個收獲了榮譽、飽受過爭議、品嘗過孤獨、追逐過愛情的世間奇才溘然長逝。
他給自己這一生,打了很高的分數。他在自傳里說:“我覺得這一生是值得活的,如果真有可能再給我一次機會,我將欣然再重活—次。”
羅素一生中,留下了許多金句,每句都會讓人直呼:“真理啊!”。比如我們熟悉的這句話,就出自他口,至今人們仍在引用和轉發:
下面這些名言,滿是羅素式的傲嬌,你卻不得不服!
1.有很多人,讓他們思考一下還不如讓他們去死。事實上,很多人還沒思考過就已經死了。
2.人生而無知,但還不愚蠢。教育才把他們變蠢。
3.幻覺不是你的錯,在幻覺中做決定,這就是你的不對了。
4.喝醉是暫時性的自殺。
5.生活中完全沒有冒險,這可能是沒什么意思的。但是生活中如果不管什么種類的探險都有,那肯定是短暫的。
6.亞里士多德說女人比男人的牙齒要少。盡管他結了兩次婚,但是他都沒想過要檢查一下他老婆的牙。
7.許多人寧愿死,也不愿思考,事實上他們也確實至死都沒有思考過。
8.即使真相并不令人愉快,也一定要做到誠實,因為掩蓋真相往往要費更大力氣。
●再來說說大伙好奇的問題:諾貝爾獎為什么不設數學獎?
一種說法是,諾貝爾為了報復情敵。據說諾貝爾的女友,跟一個著名數學家私奔了。從此,他“恨屋及烏”,對一切數學家都耿耿于懷,于是設立獎項時,干脆把數學拒之門外。
第二種說法是,諾貝爾是在斗氣。在他立遺囑期間,瑞典最有名望的數學家是米塔格·勒弗列爾,而諾貝爾特別不待見他。而如果設立了數學獎,這個人十有八九得獎。于是,諾貝爾斗氣一般,將數學排除在外。
其實,這兩種說法都是供大家娛樂的八卦,第三種說法還比較靠譜:
在諾貝爾的時代,數學在化學中的應用還無法預見,諾貝爾無法想像數學在他死后的貢獻是多么巨大。因此,他設置獎項時自然忽略了數學。
從1901年法國詩人普呂多姆獲獎以來,諾貝爾文學獎至今已經走過了百年征程。在我們的印象中,這一獎項的獲得者,都是光芒萬丈的文化巨擘。其實在現實生活中,他們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甚至有著種種不靠譜的表現。也許,正是他們曲折甚至荒唐的經歷,帶給了他們非同尋常的人生智慧。半杯咖啡不定期推出“諾獎獲得者的荒唐事兒”系列原創文章,期待親們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