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醫文化中,灸火文化是很偉大的。漫長的遠古歷史,火的運用推動了人類的文明進化,我們薪火相傳,延續至今。很多偉大的祖先為后人作出了巨大貢獻,我們更應該擔負起使命去延續灸火文化。
人類掌握的第一能源就是火,火可以防寒取暖,祛邪,防止野獸攻擊。在與火長期的相處中,中國古人得到了很多寶貴的經驗,火可以療疾防病,這是一個偉大的進步,一定程度上,華夏文明的繁榮昌盛靠的就是火的運。
“灸”者,久也,火也。灸法的起源于中醫外治法,人們最早是從巫看病,巫又分大巫、小巫,大巫是溝通天地神明之人,小巫則用來占星運勢療疾祛苦。又分小巫與醫,他們共通于易經,醫又有內治和外治之法,人們接觸最早的外治法就是火,也就是灸。灸法是用于治病的,灸火是有能量的,在整個外治法中,自帶能量則能量最強的也只有艾灸。灸有三種境界,百姓之灸,醫者之灸,圣人之灸,醫者應通過努力爭取達到最高境界。
用火去治病是古人參透了天地萬物的規律而得出的寶貴方法。一年四季的變化,萬物的枯榮等每一樣都是由太陽來決定的。例如:冬天、夏天,南極、北極,反差大的氣候變化,就是太陽的時空變化而產生的。所以古人發現火的非凡,要運用火。但是火的產生是要有介質的,古人經過層層篩選最終選定的目標是“艾草”。對于艾草的神奇,有詩為證:
天地萬物生,本草億萬叢。
獨艾一陽物,本性養大元。
荒地溝旁見,辛苦溫透散。
化精暖氣行,以助列仙班。
燃身以續命,大愛必敬贊。
舍得常與伴,三思明以鑒。
灸法又分兩種,一種是手工灸,一種是器械灸。而扶陽門一直是遵循古人的“手工灸”。手工灸不只是灸,背后的含義確是令人贊嘆,在你施灸這一刻你是天地人的代表和使者。點火是天火,艾火是地之陽,心是人之火,真乃三昧真火。施灸者如手持一紅日,能春能夏,能開能合,能補能瀉,全靠心之主宰,造福民眾,故要身正心正,仁心慈愛,對艾要有恭敬之心,才能心生力量,才能隨心駕馭之。
??
扶陽懸灸有四種灸法:
1.回旋運氣法
2.懸定攏氣法
3.雀啄壓氣法
4.擺尾行氣法
手法變來變去,無外乎火候之表象,艾之運動實在于心,形于手,達于作用部位。四法中,回旋運氣法用之較多,功用寬廣,第一步溫開腧穴很關鍵,距離不一樣,則溫度不一樣,要使熱氣均勻,身體要平穩。動態的變化是為了動態的平衡,艾灸的穩定性決定療效,嚴絲合縫、均勻平穩的轉動,雙腳放正,身正心正,以腰帶肩,以肩帶肘,以肘帶腕,要柔、守、運、化、透,形、意、氣、力、火,圈圈有此意,時時記心中。
拿艾有三種方法:
1.托艾
2.持艾
3.拿艾
拿艾時手不易用過大力氣,不然氣不易出不易透,影響效果,力度適中,不掉即可。開始施灸時,守意運氣,一定要做好,病人保持放松狀態,時時想著你灸火所觸之地,感受有什么變化,醫者在運火之時應該配合呼吸,以增強火之透勁,兩者相合則神效出,不合則功效大減。?
下面簡單介紹下擺尾行氣法。
擺尾行氣法的功用是引導氣血,運行氣血。擺尾行氣法,又分大擺尾和小擺尾。小擺尾又有左擺尾,右擺尾,左右擺尾,主要用于軀干部位。施灸時要右手托艾,右手平舉,吸氣向上,呼氣向下翻,以身帶艾左右擺之,擺尾可以引導氣血而行,不能亂運用,一定要根據需要用,不然易亂,這樣會起到副作用。
大擺尾主要用于四肢。穴位和身體的位置不一樣,手法則有區別。回旋運氣、懸定攏氣、小擺尾時施灸穴位應在自己身體的中間,雀啄壓氣法偏左鎖骨中線,大擺尾時,患者穴位與自己左肩峰相對,左手握固,右手持艾,吸氣,把艾條拉至左肩,呼氣向下,以腰帶肩,肩帶手向下,緩慢行走,如黃牛犁地,溝深經通,又有意透石穿和開渠引水之意。
速度和距離,一定要掌握好,這期間,氣穩非常關鍵,中間不能換氣,要一氣呵成。當把艾托至肢體末端時,輕揚落拋,邪氣拋之,轉身回旋左肩,周而復始以行之。再用手捋之,左手持艾,右手勞宮輕候灸穴,感覺手下之氣是寒、是熱、是邪,手托此氣,尋經緩慢而行,轉身一抓一彈,邪祛即可,捋時掌心要空,不可實,不然氣感不好找,專心守意,不可亂,不然易傷自我,邪氣易跑。大擺尾時火要偏灼,這樣才能深透,猶如青龍吸水。
萬物有靈,邪氣亦有靈,宜祛不宜殺,不然何時圓滿。中醫就像一個調解官,左右都要照顧到,事事都要考慮到,看的見的、看不見的也要考慮到,不然怎么能服眾。現在越來越感覺,艾灸是巫是祝由,有同工異曲之意,愿力、念力、透力,一脈相承,妙哉妙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