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認真貫徹落實《關于小學階段實施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與評價工作的意見》(滬教委基〔2013〕59號)文件精神,結合《小學生減負十條規定》,注重學生習慣、興趣培養,奉行“健康第一”的理念,我校在低年級全面推進以德育為核心、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進一步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全面推進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與評價工作。 一、分層分級管理,保障工作全面推進 1.組建管理網絡 形成“校長室―教導處(政教處)―年級組(備課組)―任課教師”工作團隊。成立了以陳偉平校長和張紅衛書記領銜的民樂學校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與評價工作領導小組,以陳國紅副校長為主要負責人員,學校教導處、政教處成員以及一年級年級組長組成的工作小組。 2.制定培養目標和內容 目標就是以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與評價為抓手,著重培養學生的習慣與興趣,結合學校的“每天活動一小時”“陽光體育“以及”大課間活動”等工作,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保障全體學生接受公平且高質量的教育,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學業負擔和心理負擔,加強小學與幼兒園課程的銜接,幫助學生盡快適應小學學習生活。 3.制定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與評價工作推進方案 由教導處主抓此項工作,學校政教處、大隊部協助開展家長開放日,向家長宣傳普及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與評價工作。兩處研討工作分月推進,制定了每月推進主題、內容及家校互動等工作。 4.組織開展專題推進活動 組織召開“零起點,回歸教育本源”為主題的專題會議,及時傳達市教委的視頻會議精神和內容。要求分別以年級組、備課組為單位進行分層研討,制定年級組工作方案和語數英三個備課組推進方案。政教處組織召開“站在新起點?實現新發展”一年級新生家長會。教導處與政教處聯合組織開展系列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與評價家長開放日活動。 二、注重健康快樂,保障工作穩步推進 1.設置入學準備期,讓孩子平穩過渡 教導處要求各備課組認真學習市教委關于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與評價的精神,根據我校實際制定推進方案,設置四周學習準備期。班主任從“我愛我校”“我愛我班”“禮儀規范”“爭當衛生小標兵”等方面進行教育。任課老師,尤其是語數外三門主課老師,在課堂上著重對學生一些學習習慣的訓練,從“學習習慣”“課堂表現”等方面觀察訓練學生,并根據學科特點設計一些游戲,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克服從幼兒園到小學的不適應,對學生的點滴進步設計合理的評價表進行反饋。重視學生的成長規律,做到心中有學生,重視形成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提升學科教育水平。 2.基于課程標準,穩步開展教學 (1)認真依據課表確定教學目標 以備課組為單位,認真制定課時計劃,研討教學內容,每周定時進行教研活動,明確實施要求。讓每位教師的個人經驗與課程標準規定的目標、內容和要求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團隊作用,圍繞激發學生興趣、培養習慣、豐富經歷、探究體驗、表達交流等要求,根據學生實際,轉變教學行為,讓課堂效率最大化,讓年輕教師學習到切實有效的方法。 (2)落實教學管理 教導處要求教師認真學習課程標準,明確教學目標及要求,不隨意加快教學進度和打亂教學內容。根據學生的差異,采用分層教學,主要采用小組活動、游戲活動、比賽活動、表演活動等形式,讓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在課后分層主要是關于知識點的過關,由于學生學習情況的差異,對于基礎教學內容要求全體學生掌握,學生依次過關,以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也可以采用免過關和優秀學生幫助過關等形式,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展開教學,讓一些薄弱的學生也能跟上大部隊,幫助他們克服畏懼小學生活的心理,還可以讓學生在合作中競爭,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從而促進學生的智力發展。 (3)嚴守課標底線 嚴格控制作業量,一二年級堅決不布置書面家庭作業,教師認真設計口頭作業,作業注意分層和個性化;嚴格控制考試次數,不進行書面測試。 (4)深入開展各學科的專題研討活動 我們先后開展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與評價――小學數學低年級概念教學專題研討活動;開展“基于課程標準,關注教學過程”小學英語研討活動;開展小學自然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與評價專題研討活動;開展小學語文“基于證據的閱讀教學研究”研討活動,通過研討活動,要求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不刻意拔高,不趕進度,不超前,不扼殺學生興趣,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在學習的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 3.落實課標,合理評價 (1)注重過程性評價和表現性評價 根據市教委精神,學校要求教師注重學生課堂表現、探究活動、社會實踐、作品展示等表現性任務的完成情況,以及各類考查情況的記錄。語數英學科都設計了符合課程特點和本校特色的評價體系,采用多種評價手段,實施多元評價,探索學年、學期等階段性評價。 (2)采用等第制和評語相結合的評價方式 對學業成績、學習表現、學習動力等評價結果采用等第表達。在語文、數學、英語三大主要學科上呈現出了“等第制評價”最完整的框架。參考了綠色指標,將學科基礎素養分為知識技能、綜合實踐、學習興趣三大板塊,又分別根據各學科特點為每門學科設置了多項觀察量表和記錄工具,如語文分為積累、閱讀、表達、實踐、作品、展示、聽說等標準;數學分為計算掌握、概念理解、綜合應用、實踐拓展、數學表達等標準;英語分為聽力、基礎知識、閱讀理解、寫話、語言實踐、合作、語用、習慣等標準。 (3)家校互動,讓等第制評價更有效 一是設計課堂觀察量表及家校互動本。在第一個月分別給家長發放了對學生語文、數學、英語三科的課堂觀察表,讓家長了解孩子在校表現情況;每天回家作業記錄本上的家長老師互動交流以及校訊通、QQ群的交流,也讓家長能夠即時了解孩子在校情況,緩解了家長的憂慮,對有些家長持有的“不要輸在起跑線上”的錯誤觀念也能有效破除,讓家長明白減負、人才培養都是長線工程,不是一場靠搶跑就能“步步領先”的比賽。 二是家長會、家長開放日,讓家長走進學校和課堂。開學初,召開了一年級新生家長會議,會上向家長介紹了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與評價工作。按照計劃,一學期共設置了五次大型家長開放日,分別是家長觀課2次,“周周演”1次,大課間開放1次,“小紅星入隊”1次。家長參與活動后進行問卷、與學校管理部門面對面交流等,也能加強家校教育的一致性。評價結果采用等第表達,這項工作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共同努力。 三、注重與學校其他工作整合, 保障工作富有特色 青少年的成長關系到國家與民族的未來,我校以“健康第一”“達標爭先”和“每天鍛煉一小時”為培養目標,讓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健康、快樂地生活。我校結合了一些特色工作來踐行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與評價。 1.陽光體育活動人人參與、個個爭先 我校在一二年級開設了輪滑課、擊劍課,保證了每名學生至少掌握兩項日常鍛煉的運動技能。在每節課的訓練中,培養學生團結、合作、堅強和友愛的精神,增強學校體育工作的活力與吸引力。 2.大課間活動保質保量 每天半個小時的大課間,有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如跑步、踢毽子、跳繩等,并以班級為單位,展開競賽活動,鼓勵學生主動配備其他體育運動用品,學會多項運動技能。 3.搭建周周演活動舞臺 “周周演”是我校的一個傳統項目,豐富了學校的校園文化。學生方便這個舞臺上彰顯才藝,提升自信心;也有利于教師全面評價每位學生。 4.小紅星兒童團入團儀式 “時刻記住五個愛!”“準備加入少先隊!”在少先隊員、共青團員的祝福聲中,戴著鮮艷綠領巾的學子們在增強責任感和榮譽感的同時,懂得了長輩們所賦予的使命感。 這一學期通過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與評價的推進,教師和學生的狀態也產生了巨大的變化。教師的教學方法在改變,他們從以往的“傳授型”逐步向“引導型”“啟發型”轉變;教師的知識結構在改變,學生提出問題,不僅需要教師本學科的專業知識,還需要具有其他領域的知識;學生也在改變,學習的方式和渠道也有了一定的自由度,學生的學習興趣、質疑能力、解答問題的能力得到一定的激發;家長的態度更是在改變,從最初的憂心忡忡到后來的坦然接受,再到目前的熱心支持,正是由于家長看到了“等第制”對學生知識和技能更為確切的測評和建議,他們才能夠更為清晰地了解到自己孩子的優勢和不足。基于這幾方面的改變,我們覺得此項工作很有意義。雖然在邊實踐邊思考中積累了一些工作方法,但是我們還有許多不足之處,需要不斷研究和完善。踐行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與評價工作,任重而道遠。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