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常規作為臨床工作三大常規之一,在日常診療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作為檢驗人的我們都知道尿液顯微鏡檢測是尿液有形成分檢測的“金標準”。但是,我們并不能盲目地相信顯微鏡鏡檢結果,有時尿液化學試驗也能反應一定的問題,從而發現一些顯微鏡下發現不了的問題。
患者,男,34歲,因血尿,發熱2天,于2020年9月2日來我院急診科就診,于9月4在檢驗科進行了尿常規復檢,尿常規復檢結果如圖1:
圖1
該尿常規檢測結果除尿隱血試驗外其他項目全為陰性,于是值班員按照尿沉渣復檢規則(尿白細胞酯酶、隱血、蛋白質、亞硝酸鹽任意1項結果異常),對該標本進行顯微鏡復檢,鏡檢結果如圖2。
圖2
該患者尿液顯微鏡鏡檢結果紅細胞計數為0(陰性),于是我們就將結果按照常規程序進行簽發。
之后,臨床醫生進行電話詢問表示:該患者尿隱血試驗陽性,但是鏡檢紅細胞卻是0/HP,是否能確定該患者尿液中真的仍然含有紅細胞或者血紅蛋白。
由于尿干化學中尿隱血試驗檢測過程中導致假陽性影響因素較多(如:肌紅蛋白、對熱不穩定酶、細菌污染等),并且我實驗室也未開展微量血紅蛋白定量檢測,所以我們也不能給出確切的答案。
正在我們發愁的同時,有人提出便潛血試劑條為特異性膠體金方法是否可以試試呢?于是,值班員對該患者尿液標本進行另一種方法(膠體金)進行潛血檢測,結果如圖3。
圖3
由圖3可知,該患者經特異性隱血試驗(膠體金法)檢測后發現該患者尿液隱血試驗為真陽性。由于該方法為隱血特異性試驗(單克隆抗體免疫膠體金法),不受食物、肌紅蛋白、對熱不穩定酶、細菌污染等因素影響,此試驗陽性說明該患者尿液確實含有血紅蛋白。
于是,我們與臨床進行反饋,提醒醫生該患者雖然鏡檢未見紅細胞但尿液中確實存在血紅蛋白,同時在報告單上對此現象進行了提示。
雖然尿液有形成分檢測原則是以尿沉渣顯微鏡檢結果為“金標準”[1],但是,有時顯微鏡鏡檢結果并不能真正反應患者真實情況。
例如,當尿液紅細胞在外界因素作用下發生破裂時或因溶血導致出現血紅蛋白尿時尿顯微鏡鏡檢就會出現假陰性,而隱血試驗卻能反應真正的問題所在。
但是,尿干化學隱血試驗在檢測過程中容易受到多種因素影響,有可能會導致結果出現假陰性或假陽性。如需進一步確認結果,還需要進行血紅蛋白特異性試驗進行檢測。
在檢驗科日常的尿液檢測工作中,由于影響尿干化學中紅細胞和白細胞檢測的因素較多,使其容易出現假陽性或假陰性結果。因此,我們一般規定尿液有形成分的檢測以顯微鏡鏡檢結果為準,從而逐漸導致大家比較注重最后顯微鏡檢測結果,而對干化學檢測結果有所輕視。
因此,在我們平時臨床檢驗工作中,雖然顯微鏡復檢工作在尿常規檢測過程中非常重要,但同時我們也應注意尿干化學結果的重要性,切勿盲目相信尿液顯微鏡鏡檢這一“金標準”。
遇到可疑情況時,及時與臨床進行溝通和解釋,必要時可用比較特異的試驗進行確認。在對報告審核簽發時應結合尿干化學與顯微鏡鏡檢結果、臨床診斷、歷史信息等進行綜合分析及判斷。有時眼睛看見不一定就是事實。
【參考文獻】
[1]吳曉蔓.臨床檢驗基礎[M].第1版.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3.
說明:本文為原創投稿,不代表檢驗醫學新媒體觀點。轉載時請注明來源及原創作者姓名和單位。
編輯:徐少卿 審校:陳雪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