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空調結構比較簡單,說功率,基本上就代表了工作量——就像我們提到白熾燈泡,從來不需要說它的亮度是多少流明,直接說功率是多少瓦,大家都心知肚明了。
當時的空調采用的也是舊制,“匹”或者叫“馬力”,是當初慣用的功率單位。發展到今天,不僅單位變了(匹變成了瓦),而且效率也變了——今天我們提到“幾匹空調”的時候,匹成了一個大概值;而且由于高效率的變頻空調的出現,“匹”的指代對象也發生了變化。
定頻空調中的“匹”,依然是指空調的功率(輸入功率)。嚴格意義上的1匹,等于735瓦。但是我剛才也說了,今天的匹已經是一個大概值了(反正也只在口語中表達,不需要太準確)——人們將800W(600~1000W)左右的空調,都稱為1匹。
接近600W的,就叫小1匹;接近1000W的,就叫大1匹;接近800W的,就叫正1匹。再往后,接近1200W的,就叫1.5匹——后面還有大1.5匹,2匹等等。
變頻空調對于整個空調行業來說屬于新鮮產物,誕生還沒幾年。所以已經習慣了的稱謂(匹),一時還變不過來(主要是用戶變不過來)。
變頻空調之所以稱之為“變頻”,是因為它的輸入功率可變——一個不固定的數值,我們就很難簡單的用一個數字去形容它了。
于是人們想到了定頻空調時代,輸入功率與制冷量之間是有一定關系的——輸入功率每提高1匹,制冷量大概可以提高2300W左右。
因此,變頻空調中的“匹”,就用來指代制冷量:我們將2300W制冷量的空調,稱為“1匹”。3600W就是1.5匹——也有大1匹、小1匹,和定頻空調的稱呼一樣。
保持二者的稱謂不變(雖然指代對象變了),我們就可以繼續用“幾匹空調”來估算空調的工作效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