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Jatco廣州分公司迎來了自己的十周年,邀請我參觀Jatco廣州工廠,我自己是騏達車主,騏達用的就是Jatco提供的CVT變速箱,Jatco也算是我的半個“娘家”吧,所以就欣然應允了。
現在變速箱技術發展飛快,雙離合變速箱、多擋位變速箱的趨勢越發明顯,然而我依然認為1.0~2.5這個排量區間(更準確來說應該是100~250Nm扭矩區間),最適用的變速箱形態是CVT。
評價變速箱性能常用兩個指標,傳動比范圍和擋位細膩度。在這兩個環節,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甚至是作弊一般的存在。更不用說CVT變速箱根本就不需要討論換擋平順性這個事實了。
要擴大變速箱的變速比范圍的做法有兩個,要么就拉寬相鄰擋位的傳動比率,要么增加擋位數。這就像設計一道通往更高處的樓梯,要么增加階梯的步進高度,要么增加階梯數。但前一種做法爬起來很吃力,相鄰擋位落差太大,換擋平順性也很難照顧得到,例如愛信4AT就是吃了擋位數量有限的虧;后一種做法爬起來比較輕松,但制造樓梯的復雜度就增加了,多擋位變速箱,增加零件數的同時又要控制體積,設計難度大,成本必然上升。
但對于CVT變速箱來說,寬傳動比就比較容易實現了。而且CVT的原理就決定了CVT根本不存在擋位落差的問題,這樣就算傳動范圍加大了,“換擋”品質(其實CVT并沒有換擋的概念)也不會受到影響。
傳動比范圍,以Jatco的CVT7 W/R(Wide Range=寬速比)為例,是拉大了副變速箱(就像變速自行車的牙盤也能變速)的兩個傳動比,于是將變速比放大到8.7,一個傳統AT變速箱用9個擋位都不容易實現的超大齒比范圍。與此同時,CVT7 W/R還能夠控制好變速箱的總體積。
擁有寬齒比,最大的好處就是,低速時可以有更強的減速增扭效果,提速輕快;勻速行駛工況可以盡可能壓低發動機轉速,降低勻速巡航油耗。不過降低傳動比也有邊際效應,在6.0到8.5之間對油耗的改善效果非常明顯,超過8.5之后,傳動比對高速巡航燃油經濟性的貢獻就沒那么大了。
理論分析歸理論分析,接下來我們上更多干貨,科學地論證CVT怎么迎合消費者的需求,吹也要吹得有理有據。
首先,小排量發動機用家,對油耗和動力響應性是最敏感的。油耗比較好理解,使用這種小排量低動力發動機的車型,本身定位就是經濟適用型小車,車主對用車成本相對比較敏感,油耗自然是越低越好。需要提速的時候,對于大功率發動機來說,就算油門反應慢半拍,足夠的動力儲備還是能把該干的事情干完,是快船就不怕慢開;但對于小功率發動機來說,動力響應及時更重要,所謂的笨鳥必須先飛嘛。
那么CVT是怎么做到低油耗和快響應呢?
低油耗,除了剛才說到的寬泛傳動比帶來的低巡航轉速之外,在多變工況下,CVT也能發揮作用。
下面請看一張比畢加索的油畫還抽象的圖,有點像等高線地圖。簡單來說這是一副發動機的燃效分布圖。顏色越接近紅色燃效越高,表示在輸出相同功率的情況下需要消耗的燃油越少。豐田和本田的混合動力系統之所以省油,就是因為系統可以讓發動機一直工作在高燃效區間(圖中紅色區域內)。
然后大家在圖中找一條粉紅色色的線。它的定義,就是“發動機輸出不同功率的最佳燃效工作點的集合”。用人話來說,黑線上的每一個點,都是輸出相應功率下最省油的工況。如果有任何一套變速箱,能夠讓發動機的工況越接近這條黑線,這套變速箱的省油本領越強。
對于有n個擋位的變速箱來說,車速和發動機一共有n組對應關系。所以大家不難想象,發動機在實際工作情況下,只能與這條黑線做有限次相交,而無法長期重合。有限擋位變速箱的多擋位趨勢,除了是為了讓擋位之間銜接更加緊密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為了讓發動機可以更接近分紅色線。
而對CVT變速箱來說,因為發動機轉速和車速不存在線性關系,用專業一點的話來說就是“解耦”了,發動機終于不受車速限制,可以放飛自我啦。于是,CVT就可以讓發動機一直在粉紅色線邊上蹭來蹭去,刷油耗。
對小排量發動機來說,稍微提速也經常需要降擋甚至是一次降多個擋來獲得更多動力。但是如果發動機匹配的是有擋位的變速箱,降擋時發動機會從某個工作轉速瞬間拉升到某一個轉速,就會出現由于發動機轉速突然拉升而導致的頓挫,就算降擋邏輯處理得比較好,也會有輕微的拉扯感。降擋品質和降擋的速度通常無法同時兼顧。
對CVT來說,kick down的動作并不像有擋位變速箱那樣發動機轉速像上臺階一般,只能從一個點“跳躍”到另一個點,而是像走斜坡那樣可以實現平順變化,所以kick down的過程也可以更加順滑。這個先天優勢可以讓CVT變速箱“任性”地實現快速kick down。不服的各有機會可以試試斯巴魯現款的2.5車型、本田雅閣2.0,動力響應好到讓人無從投訴。
當然,CVT變速箱雖然這么好,但也有明顯的局限性。能對應的發動機扭矩輸出范圍也比較有限,最大不能超過350Nm,在小排量高扭矩特性的渦輪增壓發動機大行其道的當下,適配的范圍有點窄。就像全新一代的奧迪A4L,就是因為其2.0T高功率版本扭矩達到370Nm而無法匹配CVT。
此外,CVT變速箱看似結構簡單,但是要想做出一副好的CVT并不簡單,這導致世界上能做出優秀CVT變速箱的企業也就那幾家。
其中,負責實現無級變速的帶輪,是CVT的核心技術。摩擦面肩負著傳遞扭矩、改變傳動比這兩個相互矛盾的職責,前者需要高摩擦力,后者需要一定的潤滑性能。
于是:帶輪的壓緊力要恰到好處,鋼帶既要繃得住又不能卡死;帶輪表面加工粗糙度既要快速擠出變速箱油實現高效傳動;又要在變速的時候讓鋼帶可以自由飛奔;靠兩個摩擦面相互接觸而不是齒輪嚙合這種高效結構,帶輪既要耐磨,保證幾十萬公里的行駛里程,帶輪本身還要有很強的剛性,以Jatco為例,熱處理階段要對帶輪進行真空滲碳……
CVT雖然可以解放發動機,但是發動機的匹配難度也隨之而上升,內部消化也就是最好的出路了。Jatco的CVT產量就占據全球37%的份額,供貨給日產、三菱、鈴木和納智捷;豐田(包括愛信)、本田、斯巴魯,乃至奇瑞,也是自產自銷的節奏。相對封閉的開發環境,才能實現發動機和變速箱的最佳配合。例如Jatco的CVT7 W/R,就是Jatco廣州分公司專門為中國市場開發的,用來匹配日產HR16的1.6發動機,來進一步改善日產1.6車型的燃油經濟性。
不過CVT也并非完美,CVT聲音單調乏味,沒有韻律感,這也許是我對CVT唯一不滿的了。但是我自己想得很明白,家用車是不需要高潮迭起的發動機咆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