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域遼闊,山脈眾多。不少知名山脈都留下了很多的傳說,山名往往都有不少說法。這里介紹一下各個名山山名的由來吧。
黃山:相傳黃帝在此煉丹修道而得名。
神農架:相傳神農氏曾在此嘗百草,因峰陡壑深,乃搭架上下采藥,因之得名。
廬山:西周時,匡氏七兄弟在廬山隱居,以草廬為居,故稱廬山。比較有名的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五臺山:因有五座聳入云霄的高峰,峰頂平坦寬闊,如壘土之臺,故稱五臺山。
九華山:因大詩人李白見此山秀異,九峰如蓮花,得名。
峨眉山: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望見兩山相對如娥眉,故稱峨眉焉。”
普陀山:梵文的音譯為小白花山。華山:《水經注》:“五峰環聳,遠而望之若花狀”,故名。
雁蕩山:因岡頂有湖,蘆葦叢生,成為蕩,秋雁宿之而得名。
莫干山:相傳春秋末年,莫邪、干將夫婦為吳王所召,在此鑄劍,遂名。
天目山:相傳峰巔各有一池,左右相望,遂名。
嵩山:相傳有一天,天宮巡官慌慌張張走進天宮,向玉皇大帝稟報說:妖魔鬼怪鬧得天下大亂,黎民百姓不得安寧,求玉皇大帝發兵除害。玉皇大帝聽罷,急忙命山高天將領天兵下凡后,坐鎮中原。山高一手拿著天書,一手拿著鎮世寶刀,把書和刀一上一下舉了三舉,就突然出現一座大山。又上下舉了三舉,這座山“轟”一聲分成兩個嶺。兩個山嶺慢慢長出七十二個峰,有的像金童,有的像玉女,有的像老翁,有的像白鶴……山上山下好似一幅美麗的圖畫。玉皇大帝越看越高興,連聲叫好,可到封山的時候,他卻皺起了眉,封什么好呢?天宮巡官在一旁說:“陛下,你看山高天將長得多英俊,高大的身材,站那兒像一座高山一樣!”玉皇大帝聽了,靈機一動:嗯,把山高天將的名“山”與“高”兩個字合在一起,不是個“嵩”字嗎?想到這兒,就封中原出現的這座山為“中岳嵩山”。
玉皇山:位于西湖南面,民間傳說是天上掉下的一顆明珠變成的,玉龍和金鳳保護這顆明珠來到杭州,化作玉龍山和鳳凰山.明代,山下建福星觀,又名玉皇宮,是道教供奉玉皇大帝的場所,成為晚清'西湖三大道觀'之一.玉皇山因此得名.
太白山:位于渭源縣城西南25公里的楊莊鄉,因傳說是太白金星修道的仙山而得名。
龍虎山:據說我國古代道教第一代天師張道陵曾在此肇基煉丹,旁有青龍白虎護衛,后丹成,名“龍虎大丹”,山亦名為龍虎山。
小靈山:因地形酷似佛經中所說的佛祖居住的靈山,故唐玄奘命名為小靈山。
阿爾泰山,蒙古語意為“金山”,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北部和蒙古西部,西北延伸到俄羅斯境內,長約2000公里,山中有現代冰川。山地植被、土壤垂直分布顯著,森林和礦藏資源豐富。水源充足,一條條河流,潺潺流淌,滋潤著面積廣闊的森林。
南迦巴瓦山:據傳說南迦巴瓦的意思是雷一樣的東西從天而降形成的山。也有人說是從天上掉下來的石塊。
珠穆朗瑪:是佛經中女神名的音譯。
華山:東漢班固寫的《白虎通義》中說:'西岳為華山者,華之為言獲也。言萬物生華,故曰華山。'即'華'同'獲'。到了春天百花盛開,景色美麗,因而西岳稱為華山。
武當山:古名太和山,又名玄岳、太岳,是我國著名的道教圣地,有“道教第一名山”之稱。山上祭奉“真武大帝”,稱為“非真武不足當之”,故名“武當”。全山方圓400公里,故有“八百里武當”之稱。
疊彩山:古稱桂山,位于桂林市東北部,瀕臨漓江,與優波山鼎足而立是游人必到的主要景區之一。疊彩山名出唐會昌年間,詩人元晦開發此山,題字石上“彩翠相間,若疊彩然”故此得名。
招寶山: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兩浙市舶司從杭州遷至定海(今鎮海),并派監察御史張肅駐此掌管。凡日本、高麗(今朝鮮)、波斯(今伊朗)、大食(今阿拉伯)、閻婆(今印尼爪哇)、占城(今越南)、真里富(今柬埔寨)等國家的貢船或商船,除到廣州者外,都在候濤山下停泊,貢船向市舶司呈報貢物,商船則按規定納稅。這些外國商船,多滿載珍寶異物,如日本的沙金、水銀,高麗的人參、毛皮,東南亞的象牙、珍珠、檀香、玳瑁、琥珀、瑪瑙、水晶、珊瑚、烏 、蘇木以及犀裝劍、金銀裝劍、白鸚鵡、七寶飾檀香亭子等。其時候濤山下“百舸蟻集”、“珍寶薈萃”,遂改其名為招寶山,涵“招財進寶”之意。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明州(今寧波)設市舶司后,海外商船進入甬江仍需在招寶山下停泊,接受市舶司派駐的監官驗證簽行。今招寶山半山亭所鐫“百舸爭流通異域,一山招寶耀中州”柱聯,即是招寶山山名由來和反映其歷史上海運盛況的真實寫照。
雁蕩山:古名芙蓉山,山下有芙蓉村,唐初始改今名。主峰百崗尖,海拔1150米,第二主峰碓湖崗,海拔1046米。因雁湖崗頂上有湖,結蘆成蕩,每年秋雁南飛,多在此棲息,故名雁蕩山,也稱雁山。
長白山:因其主峰—白冰山多白色浮石與積雪而得名,位于歐亞大陸東端,吉林省東南部,地處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和白山地區境內,在中朝兩國邊境上,為中國東北最高的山地。
野梅嶺:在漣江河上游的翁吟河峽谷有全省罕見的數百畝臘梅林,花開時節,十里香飄,叢叢野梅綻放在萬頃林海之間,如雪映碧濤,分外妖嬈。
枇杷山:海拔345米,因山上曾植有很多枇杷樹而得名。
狼山,古代又稱狼五山,相傳有白狼踞其上,故又叫白狼山。
石竹山:《八閩通志》載:“石竺(即石竹)山距縣西十三里,永壽里地界。山形峭拔,其顛有石巍然,上粘有蛤,蠣殼石。山下甚多竹,惟竹根盤錯,當春夏之交,饑者多于此采筍以濟,然欲多則不可多得,號濟貧筍”。石竹山的命名由此而得。
木蘭山:相傳木蘭從軍,路過這里。因殺敵心切,背依此山,腳踏木蘭寨上,向西遠眺,但見山為翠屏,層層疊疊。
陶公山:相傳春秋時,越大夫范蠡功成身退,偕西施隱居伏牛山,改名陶朱公,后人追念其興越之功,改稱陶公山,名其臨湖垂釣處牛頭渚為陶醉公釣磯。1227年(南宋寶慶三年)郡守胡榘浚湖,修建煙波館、天鏡亭于其上,館亭早圮,石磯亦毀。明詩人洪性《登陶公山》詩曰:'霸越平吳此息機,蓑衣終日坐魚磯;一竿風月高名在,千古江山舊是非。'現僅留其名。
瑯琊山:位于安徽省東部滁州市境內,古名摩陀嶺,系大別山向東延伸的一支余脈。相傳西晉時瑯琊山司馬佩率兵伐吳,曾駐蹕于此。東晉元帝司馬睿在稱帝前也是瑯琊王,曾在此避亂,故后人改名為“瑯琊山”。
太湖山:位于含山南部,于1992年經原國家林業部批準建立太湖金線上的第一道綠色屏障。太湖山以湖名山,如今山旁并無湖。據志書記載:'古代江流泛濫,洼潴為涌,山臨湖上,以此為名,后江徒而南,湖化為田,而山依舊。'悠悠歲月,滄海桑田,山名由來給人留下不盡的遐想。
晾網山:位于西湖這東南。當西湖還是與錢塘江相通的一個淺海灣時,吳山和寶石山,曾是懷抱這個海灣的兩個岬角.吳山近江,漁民在山上晾曬漁網,山名就叫晾網山.;春秋時期稱吳山;山有伍子胥廟,又得名胥山或伍山;唐時多稱青山。
機山:位于天馬鄉境內,縣城西北約11.5公里處,西麓緊 挨天馬鎮,東首與天馬山相望。因西晉文學家陸機曾居此而命名。山高海拔約38.9米,山形小巧秀麗,由于山較小,又稱小機山。
鐘賈山:位于天馬鄉境內,天馬山之東,縣城西北約11 公里處,東隔沈涇塘與盧山對峙。相傳,唐代有鐘姓和賈姓人 士隱居于此,故名。因此山介于九峰中間,又名中介山。
玉屏山:據康熙《松江府志》記載,古時山下掘地時得一石,上刻 “玉屏”二字,而山形也象屏風,故稱玉屏山。此山高海拔 74.1米,山地面積約400畝。 山上原有興云嶺、紫芝巖、仙人床、梅花峰、青蓮池、學 士亭、苦節碑、薛老庵、景華橋、宜晚堂等景觀。
白石嶺:白石嶺位于瓊海市加積城西南面,乘坐汽車,十幾分鐘便可到達。全國政協副主席胡繩游覽白石嶺后,曾揮筆寫下“海南第一嶺”的贊語。《瓊州府志》記載:白石嶺“高千丈,峰頂有巨石,色蒼白。”山名就源于此。
山名好,風景美,山峰奇,游名山,樂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