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歷三十三年,廣東瓊山(海口)地震,府縣房屋倒塌,死傷數千人;這一年,萬歷的愛子福王朱常洵準備就藩,直隸撥付的兩千八百頃贍養田已經到位;這一年,東宮傳出了一聲嬰兒的啼哭,皇孫朱由校出生了。
故宮
萬歷四十七年,朝廷發兵十余萬,分四路于遼東圍剿努爾哈赤,大敗,史稱“薩爾滸之戰”;這一年,萬歷的六子惠王朱常潤和第七子桂王朱常瀛大婚,共耗銀二十八萬兩;這一年,朱由校生母王氏逝世,朱由校改由李選侍撫養。
萬歷四十八年,七月,萬歷駕崩,臨終前封朱由校為皇太孫;八月,明光宗朱常洛繼位,九月,朱常洛駕崩;同年,十六歲的朱由校登基為帝,在幾個月的時間,完成了皇孫,皇太孫,皇太子,皇帝的身份轉換,改年天啟。
天啟皇帝朱由校,是明代著名的“木匠皇帝”。后世對他的風評并不友好,后金的崛起,閹黨的成勢,民生經濟的凋敝,似乎他受到的指責,比亡國之君崇禎還要猛烈。
眾人的印象中,朱由校是一個昏庸無能的皇帝,并且性格懦弱。昏庸無能這一說法,朝史暮想保留觀點,而懦弱,的確是朱由校的一大性格缺陷。
這一切,都要從他父親和爺爺說起。
明神宗朱翊鈞 像
我們知道,萬歷(明神宗)并不喜歡光宗朱常洛,而一直想立福王朱常洵為太子。因為朱常洛長子的身份,王皇后又未能誕下兒子,所以朱常洛得到了朝臣的擁護,為此同萬歷進行了長達近三十年的“國本之爭”。
期間,朱常洛的境遇一直不好,甚至可以說是朝不保夕,日日活在憂懼之中。即便后來做了太子,卻連基本的學習講讀都時斷時續。父親尚且如此,作為兒子的朱由校自然也是感同身受。
朱由校很小的時候就知道,自己的皇爺爺并不喜歡自己的父親,不喜歡父親也代表著不喜歡自己;在朱由校的眼里,絕大多數的時候,都是父親滿臉的愁容,還有面見皇爺爺后的憂懼。甚至父親的女人逝世的消息,父親都要藏著掖著,不敢讓皇爺爺知道。
而母親王氏同樣悲苦。李選侍恃寵而驕,時常欺凌王氏,我們在不止一處的史料中讀到,朱由校生母王氏的死,就是李選侍一次毒打的后果。而在母親逝世后,朱由校居然被交給李選侍撫養。這件事情,在朱由校登基后,依然耿耿于懷,被拿出來說與朝臣訴苦。
明代后宮妃嬪 劇照
這就是朱由校成長的原生家庭環境。很顯然,朱常洛并沒有擔起父親的責任和義務,也沒有給朱由校幼小的心靈填充進父愛如山般的自信和依靠。而母親王氏的悲慘境遇和過早離世,也造就了朱由校相對封閉的個性。
我們從“移宮案”中,就能覺察到朱由校的這一性格特點。
明光宗朱常洛駕崩之后,李選侍依然逗留在乾清宮。很顯然,舊帝新崩,主少國疑的時候,李選侍是想通過控制朱由校,撈取自己的政治資本,比如做皇太后,比如垂簾聽政。
文官集團自然看出了端倪,便打算從李選侍手里搶出幼主,進行登基儀式,并且要把李選侍驅逐出乾清宮。具體過程朝史暮想在此不再復述,大致情況就是一群平均年齡五六十歲的大臣們,硬生生地把朱由校從乾清宮里搶出來,然后再親自抬著轎子讓朱由校面見百官,中間幾次和李選侍及其宦官勢力發生沖突。
明代官員
在文華殿行禮結束后,朝臣們又把朱由校送回慈慶宮。此時朱由校向身邊的太監王安說到:
伴伴,今日安往?得髯閣下伴我,乃無恐。——《明實錄》
伴伴指的是太監王安,髯閣指的是大臣劉一璟。相信當時的朱由校對劉一璟并不熟悉,僅僅因為劉一璟長了長須,看起來威武,就給朱由校帶來了足夠的安全感。
由此,我們可以知曉,在整個“移宮案”過程中,朱由校其實一直處于惶恐狀態中。而從史料的描述來看,朱由校只是一味地“隨眾“。
光宗臨終前,召顧命大臣托孤,朱由校就曾經替李選侍傳話,表明其要做太后的意向;朝臣們在乾清宮尋找朱由校,他就乖乖地聽從李選侍的安排,躲在暖閣;大臣們找到他,簇擁著他奔出乾清宮,他也沒有什么大的反應,感覺全程都是一種“隨緣”狀態。
明熹宗朱由校 像
這種懦弱封閉的性格特點,也是后來為什么朱由校在處理政務的時候,經常表現出一種“怠政”的樣子。他不是不管事,也不是不懂,而純粹的就是一種偏放縱的姿態。在大局上只愿意稍稍把控一下,其他就幾乎放手了。就是這點,成為了他后來飽受批評的重要原因。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朱由校被貼上了“傻皇帝”的標簽,似乎他一直只是魏忠賢的傀儡,除此之外就是在宮里做木匠活。持此觀點的朋友,其實是對朱由校認識是不夠全面的。
我們先說說閹黨的事情。
朱由校登基,文官集團是出了大力的,特別是東林黨人,在天啟朝初期,因為朱由校的投桃報李,勢力膨脹得非???,一度幾乎取得了對朝局的控制權,形成了“眾正盈朝”的局面。
東林書院 牌坊
但是東林黨有一個非常致命的缺陷——精神潔癖。在他們眼里,凡事只有對錯,只有是非,非我黨類,其心必異。任何事情都是辯證存在的,一個追求所謂完美道統的世界,本身已經失去了道統的評判標準。沒有黑,哪有白,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除了不斷標榜自身道德水準的高尚,東林黨人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打擊異己,并把清算他們眼中的“異類”作為匡扶大明的首要之責。黨爭愈演愈烈,朝局越來越混亂,以致于最后發展到了所有人都為了斗爭而斗爭,根本不顧慮國家的經濟民生。
朱由校是這段歷史的親歷者,他很快就發現了勢頭的不對。是,你東林黨人看起來是道德高尚,是為了我登基出了大力,但你也把朝局弄亂了,也沒見你們做了什么實事啊,一天到晚就是吵嚷著要滅這個,趕那個。遼東問題怎么辦?財政問題怎么辦?民變怎么處理?
于是魏忠賢登場了。
魏忠賢 劇照
魏忠賢的登場,就是朱由校用來解決朝局混亂局面的。你真的相信文官筆下說的,魏忠賢因為搭上了朱由校的乳娘客氏而青云直上?不,是朱由校要用魏忠賢。魏忠賢用很短的時間,就整合了大量的資源,包括原先被東林黨打壓分散的各個黨派,全都籠聚到自己旗下,形成閹黨,對抗東林黨。
這種資源的整合,是晚明黨爭的一次升華。閹黨,它不排斥你的出身,不介意你原先的屬派,不過問你的品行,只要你有利用價值,有影響時局的能力,聽從組織安排,它都接納你,包容你。
毫無疑問,在這股勢力面前,東林黨是沒有勝算的,因為閹黨的出現,就是一種務實的體現。對,務實。而朱由校要的,也是這點。天啟年間,魏忠賢的大行其道,其實是朱由??桃夥龀值?。如此一家獨大的好處是,朝里終于有人干活了。而干活的人也不用怕自己被穿小鞋,被人陰,因為有個大老板——魏忠賢在上面掌控著大局。
明朝太監形象
從這個角度,是否能明白朱由校的良苦用心?是否能理解為什么全國都在給魏忠賢造生祠而朱由校根本不在乎?
再舉個例子,關于袁崇煥問題。盡管袁崇煥當時已經頗有名氣,也得到了朝臣的推崇,但朱由校依然沒有重用他。
袁崇煥:給我兵給我錢,我可以困死努爾哈赤;朱由校:后金圍點打援怎么辦?截斷糧草怎么辦?袁崇煥:......
袁崇煥:給我兵給我錢,我還你一個清平遼東;崇禎:好,你去吧。
以上對話,雖然是玩笑, 但事實亦是如此。朱由校推崇孫承宗的據守戰略,而沒有盲目相信袁崇煥的激進,由此亦可見其識人之術。
努爾哈赤 像
最后,我們再把話題拉回來,關于朱由校是否是魏忠賢的傀儡問題。
朝史暮想說過,很多人都把朱由校當成了一個昏庸無能,完全處理不了政務,被魏忠賢和客氏隨意左右的低能兒。
《明史·魏忠賢傳》記載:
帝性機巧,好親斧鋸髹漆之事,積歲不倦。每引繩削墨時,忠賢輩輒奏事。帝厭之,謬曰:朕已悉矣,汝輩好為之。
朱由校喜歡做木匠活,達到了癡迷程度。魏忠賢每次挑在朱由校干活起勁的時候,匯報工作,往往都能得到批準。這段描述,很多人都看成是魏忠賢把持朝局,朱由?;栌沟淖C據。
朱由校 劇照
但是,在朝史暮想看來,事情正好相反。如果魏忠賢真的已經到了把持朝局的程度,又何必要挑朱由校干活起勁的時候去匯報工作?他完全可以自行做主。
還有一件事情,也同樣說明了這個問題。時張皇后同魏忠賢勢如水火,魏忠賢便找太監王體乾商量如何除去張皇后。王體乾的回答:
主上凡事憒憒,獨于夫婦,兄弟間不薄。一不慎,吾輩無遺類矣。——《明史鈔略》
意思就是,朱由??雌饋砗?,但是和家人的關系非比尋常,你要是告狀,我們都得玩完。從王體乾的擔憂來看,魏忠賢是不能把張皇后怎么樣的,也可以看出只要朱由校想,所謂的閹黨可以在瞬間覆滅。
龍椅
所以,朱由校不但不是一個傀儡,反而始終掌控著最高權力。魏忠賢之所以可以在天啟年間如此肆虐,還是朱由校在用他的緣故。以致于在朱由校臨終前,告誡自己的繼任者信王朱由檢(崇禎),魏忠賢該用還是得用。很顯然,崇禎沒有領會到這一深層含義。
現在人對朱由校的感觀,就是他和魏忠賢一樣,沒什么文化,甚至連字都不認識幾個。而他能做皇帝,僅僅是因為封建的順位繼承制度。
這個說法也是稍顯偏頗的。朱由校是萬歷臨終前,親自選定的皇太孫。而事實上,當時順位繼承人并不是只有朱由校一個。同時,朱由校幼年時,就在宮里接受了啟蒙教育。
朝史暮想說朱由校不是文盲的另一佐證,就是后來的崇禎。作為同父異母的皇子,后世就從來沒有說過崇禎的愚鈍,試問,當時作為普通皇子的崇禎都能接受一定的教育,作為皇太孫的朱由校怎么可能是文盲?
帝鑒圖說
朝史暮想可以承認的,朱由校文化水平應該不高。因為他在登基后,讀的依然是《帝鑒圖說》等基礎的教材。而他的父親朱常洛,在登基后連四書五經都沒有讀完。從這個情況來看,朱由校的學業并不是非常優秀,起碼和爺爺萬歷不是一個檔次的。
朱由校登基后,還有過經筵(皇帝和大臣的讀書研討會)和日講的。根據《明熹宗經筵日講述論》統計,明熹宗在位時一共舉行過160余次日講,其中天啟元年就有44次,天啟二年19次,天啟三年33次,天啟五年33次,天啟六年20次。
一般來說,經筵的內容,都是偏高端的,學術性和實際政務相結合,朱由校要是文盲,根本不可能參加這么多次。
對于朱由校是文盲的說法,很大程度應該是各種通俗小說引申出來,夸張的描述。意在貶低魏忠賢,順便惡心了朱由校。
到現在,我們依然能夠找到一些朱由校當年的下達的敕書和一些親筆,從造句水平來看,絕對不是那種連《水滸傳》都讀不通的文盲。
而朱由校學業不精,出閣讀書晚的始作俑者仍然是萬歷。同樣的,父親朱常洛也是很晚出來讀書,且時斷時續,也是由于萬歷的不重視。從這點來看,這對父子的確同命相連。
明光宗朱常洛 像
明熹宗朱由校,大明第十五位皇帝,十六歲登基,在位七,正是晚明各種社會問題和矛盾開始集中爆發的時候。朱由校在繼位之初,面對朝局的混亂和大權旁落的危機,巧妙地啟用了魏忠賢,縱容閹黨成勢,打壓了文官集團,重新整合了朝廷的政治資源,以應對日益衰敗的局面。
朱由校性格懦弱封閉,源于從小的原生家庭的心理陰影。這種性格投射到朝政上,就是他對于很多事情的“不上心”,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但這并不是說朱由校就是一個無能愚鈍之人。相反,在諸多政務上,他都能夠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始終掌控著最高權力。而他善于識人斷事,相較于后來崇禎的躊躇和猶豫,僅此一項,不知高明幾倍。
總的來說,明熹宗朱由校,是一個被后世嚴重輕視的帝皇。
朝史暮想,總有些干貨可以在歷史中挖掘。
參考資料:《明史》,《明實錄》,《明史鈔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