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狀元名臣王十朋的泉州情

日前,由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南宋大賢王十朋剡中詩文集》正式面世,再次讓王十朋這位南宋狀元名臣進入人們的視野。王十朋,字龜齡,號梅溪,溫州樂清人。他一生勤政廉潔,博究經史,工詩善文,被宋孝宗詒褒為“南宋無雙士,東都第一臣”,可謂飲譽天下。而他與泉州,也有著相遇、相識乃至眷戀難舍的特殊緣分。


近年來,國內研究王十朋的著作不少。

南宋紹興二十七年(1157年),王十朋金榜題名,并被欽點為狀元。乾道四年(1168年)十月,王十朋出知泉州,后于乾道六年(1170年)閏五月離泉,前后歷時1年8個月。在泉期間,他一心撲在為黎民百姓做實事上,積極興修水利,發展生產,重建貢院、重修北樓,還屢次拿出自己的薪俸來贊助郡學,每月親自為生員講經釋疑,居官有節,播德宣猷,讓人“斂衽心服”。

在來泉州之前,王十朋還歷任過饒州、夔州、湖州三郡的知州,《宋史》稱他“凡歷四郡,布上恩,恤民隱,士之賢者詣門,以禮致之。朔望會諸生學宮,講經詢政,僚屬間有不善,反復告誡,使之自新。民輸租俾自概量,聞者相告,宿逋亦愿嘗。訟至庭,溫詞曉以理義,多退聽者。所至人繪而祠之,去之日,老稚攀留涕泣,越境以送,思之如父母。”從恤民、訪賢、興學、誡勉、緩訟等多個維度上去解讀王十朋在出任地方長官時的作為,賦予了王十朋一個十分飽滿的愛民、恤民、親民形象。在明萬歷《泉州府志·卷十·官守志》上,亦有幾乎相同的記載。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錢志熙表示,古人有三不朽之說,認為“立德、立功、立言”三者,都可以使一個人垂之不朽。對于王十朋來說,他一生的目標,即是這“三立”“三不朽”,他在三方面都做得很成功。其中“立德”方面的成功,應該是使他從眾多的士大夫中脫穎而出,被視為一代名臣、賢者,并在歷史中產生比較深遠影響的主要原因。

泉州市政協原文史委專職副主任王明健表示,王十朋滿腹經綸,在泉州為官時間雖然不長,但卻留下了大量膾炙人口的詩詞賦文,迄今為大眾所鐘愛。泉州古稱刺桐,舊時城內城外,處處可見嫣紅似火的刺桐花。王十朋早年有“梅癡”之稱,對梅花格外喜歡,但到了泉州后,他對刺桐花也日漸生情,且賦有《刺桐花》一詩:“初見枝頭萬綠濃,忽驚火傘欲燒空。花先花后年俱熟,莫道時人不愛紅。”而在《州宅即事》詩中,他對泉州一草一木的喜愛更是溢于言表:“泉南古州宅,草木有遺芳。鷹爪冬猶綠,闍提夜更香。佛桑朝暮異,荔子歲月長。惟有松并竹,青青是故鄉。”

王十朋在泉州的活動軌跡十分寬廣,清源山、九日山、府文廟、東湖、洛陽橋、石筍橋、承天寺、南天寺、寂光寺等等,都有他駐留的遺跡。因為治泉政績卓著,泉州人為王十朋“建梅溪祠祀之”,后來還將他與蔡襄、真德秀并列為泉州“宋代三賢守”。到了明代,王十朋則入列泉州“六賢守祠”。清道光本《晉江縣志》載:“名宦祠:舊名先賢祠,在禮殿東。嘉靖三年(1524年),守高越以名宦、鄉賢合祀于育英門西之六賢守祠。六賢守謂:宋蔡襄、王十朋、真德秀,明胡器、尹宏、歐陽復。”

雖然相處僅有一年多,但是王十朋在泉州人心目中早已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乾道七年(1171年),離開泉州僅一年多的王十朋病逝,“泉人聞公喪,會哭于開元僧舍,又立祠堂以事之”。南宋端明殿學士汪應辰在為王十朋所撰的墓志銘中曰:“公(王十朋)有梅溪前后集五十卷,尚書、春秋、論語、孟子講義皆指授學者未成書也。”其實,王十朋一生太勞碌了,根本無暇將自己大部分的作品付梓。就連《梅溪(文)集》也是在他病故后,由他的兒子王聞詩、王聞禮結集其遺文和詩作而成的,并由大儒朱熹操刀作序的。

王十朋文集中有一副楹聯非常有名,聯文曰:“八閩形勝無雙地;四海人文第一邦”,這是對泉州的至高禮贊。沒錯,此聯正是851年前,王十朋初至泉州時親撰并指揮衙役貼在州治大門口的。那時的他,業已深深愛上這片古韻長存的土地。

改變泉州貢院史的人

王十朋割俸錢首建泉州貢闈,為后世科舉的耀世成就打下了堅實基礎;重修北樓,使繁華麗景重現,在泉州歷史上留下鏗鏘一筆

國畫家周悅林根據樂清《梅溪家譜》中的遺像重繪的王十朋畫像(翻拍照)

核心提示

宋代,為了鞏固中央集權的統治,朝廷重視“文德致治”,確立了“興文教,抑武事”的國策,泉州由是儒風翔起、科舉勃興,成為宋代福建教育最為發達的一個區域。不過,長期以來泉州卻沒有專門用來鄉試的貢院,為士民所詬病。直到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新任太守王十朋的出現,這一局面方才改變……

貢院缺失 士子抱怨

北宋時期,泉州不僅創辦起州學,各縣也普遍設立了縣學,各種形式的私塾也蓬勃發展起來,其設學的范圍、數量與規模遠遠超過了唐、五代時期。不過這期間也有“尷尬”之處,那就是泉州城內一直沒有創立專門的貢院(即考棚),每次士子考試,都要借用州學(后世稱府學)館舍。據宋左朝散大夫張讀所撰《泉州重建州學民》載,之前州學“廣輪雖延袤,而基失庳下,時雨浸滛,壞屋壁者婁矣……士氣伊郁,積年于茲”,可見當年的州學館舍年久失修,而士子考試還常年借用其舍,考場效果可想而知。清道光《晉江縣志·卷之十三·公署志》在“督學試院”條目下稱:“泉郡人文甲于閩,獨考棚借用府學明倫堂,褻圣滋弊,士甚苦之。”

幽靜的泉山門是依唐五代舊制復建的

南宋紹興七年(1137年),知州劉子羽向“父老士民”籌募資金5萬余緡,委托教授戴偉按學宮的規制要求,對州學進行了大規模的重建,從而奠定了州學建筑數百年的格局。不過,州學是煥然一新了,但貢院卻依舊沒有著落,士子們應考依舊要“寄人籬下”。

詩戒官吏 克己奉公

乾道四年(1168年)十月,王十朋出知泉州,這時的他已經57歲了。應該說,泉州民眾對于王十朋出任泉郡太守是有期待的,因為之前王十朋出知饒州、夔州、湖州時,處處留下顯赫政績,予民實惠。而這次蒞泉,王十朋同樣不負民之所望。這位狀元太守可是位辦實事的高手,他一到州治,下車立馬召集所屬7個縣(晉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的知縣在州治聚飲議事,即席賦《宴七邑宰》詩相送:“九重天子愛民深,令尹宜懷惻隱心。今日黃堂一杯酒,使君端為庶民斟。”新太守是用詩賦在向七大縣令強調,愛民不是一句口號,平常對待百姓宜辦實事,“宜懷惻隱心”,不能橫征暴斂,魚肉鄉里。

據《晉江縣志》載,泉州州治前原有戒石亭,立戒石一方,上刻“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蒼難欺”。亭子因年久失修倒塌,王十朋到任后立即將其修葺一新,并作修亭詩警以戒人。詩曰:“君以民脂膏,祿泉大夫士。脂膏飽其腹,曾不念赤子。貪暴出自謀,誅求不知恥。指呼有鷹犬,嗜欲肆蛇豕。但言民至愚,孰謂天在邇。昭然甚可畏,殃必反乎爾。圣訓十有六,簡嚴具天理。大字刻山骨,朝夕臨坐起。一句茍或違,方寸寧不愧?清源庭中石,整頓自今始。何敢警同僚?兢兢惟勅己!”詩句用詞犀利,王十朋借整飭戒石亭來整頓吏治、整理政綱之意,用意明顯,鋒芒畢露。

乾道四年十二月初十,王十朋遭遇人生中的一次重擊,與他三十載恩愛無間的夫人賈氏在泉州撒手人寰。“三十年間共苦辛,忽然警斷夢中因。鐘情正是我輩事,鼓缶忍同方外人。熊膽未酬平昔志,午衣猶是向來貧。閩山滿眼同來路,木落風號淚滿巾。”王十朋只能借寫哀悼之詩,來紓緩其對愛妻的思念。

老天爺好像故意要繼續磨煉這位新太守。王十朋入境后半年內,泉州居然沒有下過一滴雨。眼看春忙已到,水田龜裂,王太守心焦如焚。他親自出郊走訪農戶,視察災情,并與民眾一道研究引水灌溉之策。有其詩為證:“半年為郡治亡狀,四月不雨心憂農。水田龜拆秧已老,云霓望斷天穹隆。”眼看春旱坑民,王十朋十分自責,便按古代習俗在州治黃堂之內擺香案祈雨。說來也巧,隔天竟真的電閃雷鳴、大雨如注,旱情頓消。其實這已不是王十朋第一次“解災”了,據史料載,他在饒州和湖州都有過類似經歷,“饒久旱,公下車即雨;湖久雨傷稼,公入境即霽”,這也許只能用“心誠則靈”來解釋了。

力創貢闈 親手植桂

乾道五年(1169年),在得知泉州自有科舉制度以來,數百年間沒有貢院的情況后,王十朋坐不住了。這位老太守胡須一捋,拍板了:“建!”

明萬歷《泉州府志·卷十·官守志》載:“(王十朋)乾道四年起知泉州,割俸錢創貢閨。”清道光《晉江縣志》載曰:“貢院:在府治西,肅清門內。宋自乾道以前,皆試士于泮宮。五年,郡守王十朋始以部使者館為貢院,命節度推官陳孔光成屋百二十六區。”從這些史料可以得知,當初王十朋創建泉州貢院是自己率先拿出俸銀來支助的,至于具體花費多少,由于沒有找到相關史料記載,無從知曉。不過從“成屋百二十六區”(古代的“區”相當于現代量詞棟、座)來看,規模龐大,氣派非凡。根據《晉江縣志》的記載,貢院內設有從事堂、校文舍、萬桂堂,除此之外還有光華坊、嘉賓亭、彌封謄錄所、狀元井等建筑物。

百源川池池西畔石碑上鐫“放生池”三個大字,疑為王十朋所書。尚待稽考。

貢院上梁當天,王十朋可高興了,當即寫下《四月八日貢院上梁》:“廣廈初成萬柱標,修梁巍跨玉虹腰。況逢此日生千佛,定引群仙上九霄。下筆蠶聲紛戰藝,出林鶯友競遷喬。清源人物從今盛,孝子忠臣滿圣朝。”自豪之情,油然而生。一起參加上梁儀式的同僚和詩助興,王十朋遂再賦《諸公和詩復用前韻》詩二首。其一:“修梁欲舉彩先標,聲撼春雷鼓百腰。溪蟄蛟龍欣得雨,桐棲鸞鳳合沖霄。清源水接南溟闊,紫帽山齊泰岳喬。學不負人宜自勉,前賢勛業著三朝。”其二:“梁脊連年姓誤標,兩州騷客瘦吟腰。月河月滿燕賀廈,佛國佛生虹掛霄。多士顏歡歌杜老,一輪香滿賦張喬。此途不止為科第,名節崔巍看立朝。”

后來貢院落成時,笙歌鼎沸,王十朋又再賦詩三首以示祝賀,字里行間充滿著對泉州教育的期盼,對泉州學子的希冀。貢院內的萬桂堂前,有王十朋自己親手栽種的大片桂樹。據說,此舉寓意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希望泉州學子能屢屢蟾宮折桂。關于貢院內的狀元井名稱來歷,民間說法不一:一說是因為王十朋身為狀元,故井得名狀元井;還有一說是王十朋希望貢院里能誕生新的狀元,因此名之。照筆者觀點,或許可以合二為一,豈不美哉?

貢院是每年科學考試的場所,平常則可以作為縣學授課之用。據文獻載,王十朋在泉期間,每月初一、十五都會抽空到貢院和泮宮為士子們講經授課,同時還協助州學教授選擇一些名流字畫,貼在墻欄上供大家臨摹。貢院落成前后,泉州教育也迎來了“二朱過化”的重要時刻,州縣儒風浩蕩,從而為后世泉州科舉的耀世成就打下了堅實基礎。

乾道六年,王十朋對僚屬說:“圣節放生,州郡令典,泉獨無之。貢院南有池,嘉蓮再生,實和氣致祥之地。”于是,建放生池,立楔書“放生池”三字,并賦《天申節放生》詩。清道光《晉江縣志·卷之七十一·金石志》載:“'放生池’三字在府治西偏,宋王十朋書”。今此地為泉州影劇院及民居,池早廢,字無覓。有文史專家認為,今泉州市區百源路百源川池東南側的隱居橋下方有池,池西畔石碑上鐫“放生池”三個大字為王十朋所書。可惜沒有落款,真偽尚待稽考。

據悉,泉州貢院在南宋時期有歷重修,嘉泰間郡守倪思,嘉定間郡守真德秀、太常宋鈞都曾對其進行增建。乾道六年,王十朋即將離開泉州時,對貢院桂林最是依依不舍,他還為此作了一首《臨行至貢院觀桂》詩:“竊祿清源愧不才,貢闈臨去尚徘徊。青青萬木移薪桂,盡是梅仙手為栽。”

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泉州貢院被改為清源驛;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為晉安驛。明天啟年間(1621年—1627年),驛館遷到城外,驛舍廢為民居。如今,泉州宋代貢院的古跡已蕩逝如煙。

修繕北樓 自撰樓記

修北樓是王十朋在泉州的又一重要舉措。清道光《晉江縣志·卷之十二·古跡志》載:“北樓:在子城泉山門上。唐貞元九年,守席相重建。”查閱史料,席相是在唐貞元七年至十年(791年—794年)任泉州刺史的,當時他“敷教興文,建六曹都堂,造北樓,請歐陽詹為記”。現代有人把北樓與“威遠樓”混為一談,實為謬誤。

泉山門前有王十朋所撰《重修北樓記》碑

歐陽詹曾在《北樓記》中描寫唐時立于樓上所見之風光:“倚層霄于軒檻,納千里乎窗牖。如鱗之廨署,若岸之軍壁,得之之狀,若連山之有重巒,長江之蹙洪濤,氣勢由是以雄焉……”真是讓人思緒翩躚,恨不能飽觀其景。可是到了乾道初年,北樓破敗,僅余幾根木柱支撐。王十朋巡察至此,看到北樓搖搖欲墜的樣子,心里十分著急。

乾道五年秋,正好泉州貢院落成尚余一些木料,有人勸王十朋順便將自己州宅住房修繕一下,被他一口回絕。他的心里只惦記著要趕緊把北樓修復好,讓泉州那道風景線重新綻放在人們眼前。就這樣,這些木料被送往北樓,之前興建貢院的工匠們也被請至該處,連日加修起這座古老的建筑物來。終于,在是年十月,北樓修竣。

百源川池池西畔石碑上鐫“放生池”三個大字,疑為王十朋所書。尚待稽考。

一聽說北樓修好了,王十朋欣喜若狂,二話不說帶著同僚喜滋滋地前往該樓——“與同僚二三輩,登而四顧,山川城郭之富,盡在目中,亦一州之壯觀也”。這些都被他記載于自撰的《重修北樓記》中。興許是覺得寫得不過癮,后來王十朋再作《重修北樓十一月望日與郡僚同登因書十二韻》,詩文曰:“山川城郭壯哉郡,清源紫帽明雙眸。卻驚云榭在地底,坐見日轂經檐頭。西山端可拄頰視,南海未用乘桴浮。東瞻歸路興元亮,北望魏闕心子牟……”泉州如斯美景,重展于世人面前,當不忘王老太守的一份功勞啊。

宋末元初,北樓復廢。其后,當地百姓在原址附近另筑小龕,號“泉山宮”,供奉北樓門樓上的土地神祇。2003年,泉州市人民政府依唐五代舊制復建,稱“泉山門”。樓宇古樸典雅,氣勢雄偉。北向大門前左右各立一塊石碑,左為歐陽詹《北樓記》,右為王十朋《重修北樓記》。

興修水利 心懷蒼生

宋時中國是個農業大國,各地郡守一般都較重視農耕水利建設,王十朋也不例外。乾道四年,王十朋在晉江縣南部(今晉江市青陽、羅山、新塘和石獅市靈秀、寶蓋等地)興修水利,將洑田塘的陡門由1間改為6間,以利蓄水泄洪;另外還疏浚“七首塘”(沿塘、沙塘、芙蓉塘、洑田塘、龜湖塘、象畔塘、拱塘),為當地農民減輕旱災之苦。

不過,由于當時科技不夠發達,面對長期的旱災或澇災,郡守同樣也會束手無策,這個時候就只能依靠傳統的“祈雨”或“禱晴”來解決問題了。在南安九日山下古有“善利王廟”(后稱“昭惠廟”),宋時,廟邊有“通遠王祠”。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泉州太守蔡襄曾于此禱雨,果然靈驗。100多年后,王十朋也至此祭祀,并賦《善利王廟》詩:“有德于民廟貌崇,我來端為謝豐年。日旸日雨皆神力,不止南風與北風。”乾道五年,泉州出現旱季,王十朋與好友趙士豢、泉州市舶司提舉陸沅一起到善利王廟祈雨,最終天遂人愿,祈得一場雨。

飛陽廟在南安縣唐安鄉禮順里廟下村(今南安市豐州鎮旭山村廟霞自然村)右上方江岸邊,距九日山僅1公里多。蔡襄出知泉州時,遭遇連年旱災,曾擇日到飛陽廟祭神祈雨,并題詩廟中。王十朋知泉州時,亦游此廟,賦《蔡端明詩》:“賢侯去久跡猶遺,乞雨詩奇字更奇。世俗妄論公政猛,愛民心有彼蒼知。”

延福寺曾是王十朋祈風處

王十朋不光祈雨,他也祈風。有一天,王十朋與陸沅相約從泉州城出發,到九日山延福寺祈風。路上,熏風吹拂,天雨欲來。陸沅興起作詩,王十朋則和以《提舉延福祈風道中有作次韻》詩:“蠲初欲乞下俄沛,風不待祈來已薰。瑞氣遙看騰紫帽,豐年行見割黃云。大商航海蹈萬死,遠物輸官被八垠。賴有舶臺賢使者,端能薄斂體吾君。”可見,王十朋心中時刻裝著他的百姓,希望百姓能遇上個豐收年,希望遠洋商人能獲利平安歸來,同時也希望朝廷能對他們輕徭薄賦。

有這么一位好郡守,泉州人又豈能不珍惜呢?乾道六年閏五月,得知王十朋即將離開泉州。士民極力挽留。明萬歷《泉州府志·卷十·官守志》載:“(王十朋)去之日,老稚攀留越境以送,思之如父母焉。后以龍圖閣直學士致仕,州人建梅溪祠祀之。朱熹稱十朋暢洞達,如青天白日,磊落君子也。”其實朱熹不僅稱贊王十朋是磊落君子,甚至還把他與諸葛亮、杜甫、顏真卿、韓愈、范仲淹等“五君子”相提并論,認為王十朋“平居無所嗜好,顧喜為詩,渾厚質直,懇惻條暢,如其為人,不為浮糜之文。論事取極已意,然其規模宏闊,骨骼開張,出入變化,俊偉神速,世之盡力于文字者,往往反不能及……然則公于五君子者,跡雖未皆同,而心實似之。”

離開泉州后,王十朋又被任命為太子詹事。乾道六年(1170年),勉強進京上朝的王十朋日漸病危,如風中殘燭。乾道七年,他累章告老,最終宋孝宗詔以龍圖閣直學士致仕,不想到了七月,王十朋便病逝了,終年60歲,謚忠文。王十朋又被稱為“梅溪先生”,宋乾道年間,泉州人在府治東袞繡鋪建“梅溪祠”(亦稱王忠文祠)奉祀王十朋,以此紀念他在泉州歷史上留下了鏗鏘的一筆。君子杳去,恩澤留世,泉州是不會忘記這位梅溪先生的。

詩賦道盡泉州滋味  

王十朋為泉州各色景物賦詩達200多首,為這座城市留下了厚重的文化寶藏

核心提示

在泉州任職的短短一年多時間里,王十朋竟賦詩達200多首。如今翻閱泉郡史書,不經意便能邂逅這位梅癡狀元留下的諸多詩篇……

愛花如愛人 見花思至親

王十朋素有“梅癡”之稱,可能是他出生地樂清左原種植有各種梅樹的緣故,王十朋一生對梅鐘愛有加,還自號“梅溪”。而他寫梅的詩也特別多,也寫得特別入魂,比如著名的《臘日與守約同舍賞梅西湖》里的名句:“北枝貪睡南枝醒,杖履得得攙出來”。一下子把梅花審美意象人格化,讓人仿佛見到了會走路的梅花。另外,“何來西湖探春色,濡毫一洗胸襟埃”“萬言詩有鹽梅味,千首詩開錦繡腸”“好將正味調金鼎,莫似櫻桃太不才”等詩句,同樣令人為之擊節稱贊。

無名木早已消逝,如今九日山上僅留有遺址。

不過,到了泉州以后,他入鄉隨俗,開始也寫菊、寫松了。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他買了一株菊花回去種在州治住宅前,并賦《十月二十買菊一株頗佳置于郡齋松竹之間目為歲寒三友》詩:“三百青錢一株菊,移置窗前伴松竹。鮮鮮正色傲霜性,不逐重陽上醽醁。誰云既晚何用好,端似高人事幽獨。南來何以慰凄涼,有此歲寒三友足。”愛花如愛人,見花思至親,他又賦《黃花》詩:“溫陵地雖濕,十月初黃花。天然傲霜性,炎威莫能加。不趁重陽摘,自負晚節嘉。宦游胡不歸,三徑荒吾家。”

王十朋曾數游南安九日山,山上有片“晉朝松”,翠蓋如云。《新唐書·秦系傳》記載:“九日山大松百余章,俗傳東晉時所植。”王十朋游覽時見到,當即賦《晉時松》曰:“孤山陳柏已物化,九日晉松猶后生。欲問東南兩朝事,風枝瀟灑似談情。”清康熙版《南安縣志》還刊載王十朋所寫的七絕詩:“老節蒼蒼不計年,傳來恐在太康前。蚪枝翠發梳風韻,猶似清談往昔賢。”

宋時九日山“三十六奇”中有一奇名為“無名木”。此樹原生長于東峰西南麓,樹高參天,樹蔭鋪地。王十朋觀后,大為欣賞,吟了一首《無名木》詩:“一木蒼然老更奇,肯將名與世人知。我來不具知名眼,深愧平生不學詩。”今“無名木”不存,僅有一方碑刻記之。

當然,怎么能少了泉州市花“刺桐花”呢?《刺桐花》一詩曰:“初見枝頭萬綠濃,忽驚火傘欲燒空。花先花后年俱熟,莫道時人不愛紅。”就是王十朋初見刺桐花時,又驚又喜的真實寫照。

敬重蔡先賢 恢復安靜堂

王十朋一生都很敬重先賢蔡襄。在泉州州治內有“安靜堂”是蔡襄修建的,蔡襄還在此堂中撰寫《荔枝譜》一書。后來其他郡守又重新為該堂書額。王十朋對這一做法十分反感,上任后他修建安靜堂,恢復舊額,并賦《復安靜堂舊額》詩:“端明之孫字子強,銀鉤鐵畫傳遺芳。昔年作郡古平海,大筆親書安靜堂。自從宜和至乾道,字與輪奐爭光芒。一朝忽遭俗眼白,毀滅姓名深埋藏。我來搜訪久乃獲,老兵據為寢處床。滌除五載塵土面,字向堂上爭激昂。祖為第一孫是似,書有家法稱莆陽。體具萬安頗雄壯,榜與忠獻同翱翔。因知文字乃至寶,一時之卮庸何傷?石鼓文有鬼神護,淮西碑并日月光。豈容泯滅暴秦火,誰肯膾炙段文昌?書生作郡太迂闊,理財聽訟俱非長。吾君若問何以治,堂復韓蔡祠秦姜。今才五日京兆爾,眷此陳跡猶未忘。但愿茲堂日安靜,名與國壽俱無疆。”

空相院原名棲真寺

或許是受蔡襄《荔枝譜》的影響,王十朋也喜歡荔枝,賦有《荔枝七絕》詩,分為《陳紫》《江綠》《皺玉》《大將軍》《玉堂紅》《奪先紅》《七夕紅》七節,詩句描寫的似乎都是荔枝中的名品。另外,白蜜荔枝“大器晚成”,甘甜可口,王十朋意猶未盡,遂再賦《郡圃有荔枝名白蜜者熟最晚,戲成一絕》詩:“紛紛蜂采百花歸,蜜在枝頭竟不知。造物要令甜在后,時人莫訝熟何遲。”

洛陽橋原名“萬安橋”,北宋皇祐五年至嘉祐四年(1053年—1059年),郡守蔡襄曾主持該橋建造工程,王十朋在參觀過洛陽橋后贊嘆不絕,賦《洛陽橋》詩:“北望中原萬里遙,南來喜見洛陽橋。人行跨海金鰲背,亭壓橫空玉虹腰。功不自成因砥柱,患宜預備有風潮。蔡公力量真剛者,遺愛勝于鄭國僑。”另外,王十朋還賦有《蔡端明祠堂》詩:“公昔自禁從,再來臨此邦。河梁一何壯,筆力獨能扛。政績留南紀,祠堂枕大江。山川與人物,今古兩無雙。”對蔡襄的崇拜、羨慕,幾達五體投地的程度。

拜謁二公祠 賦詩尊名士

九日山是唐代秦系、姜公輔二賢隱居之處。秦系(約724年—810年),字公緒,唐越州會稽(今浙江紹興市)人,著名詩人。姜公輔(?—805年),唐愛州日南(今越南定安縣)人,安史之亂后曾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后被貶。九日山上古有祀二人的“二公祠”。王十朋素來景仰姜秦二公,擬拜謁姜秦二公祠。可一到祠內,才發現祠被改為前任知州的生祠,額名也更改了,姜秦二公的像也被移到西峰石佛巖內。王十朋看后,心里很不是滋味,賦《姜秦像(并序)》詩:“郡侯不識國元勛,釋子那知姜與秦。隱士有靈應撫掌,相公死亦不容身。”王十朋與知賀州的晉江人陳知柔有交往,稱贊其“胸中包古今,筆下真有神”。 王十朋讀過陳知柔題姜秦二公祠的詩后,即再賦《次韻陳賀州題姜秦二公祠》二首。《姜丞相》詩云:“姓名端合上麒麟,當世那知相是真。遺冢尚余封馬鬣,孤忠曾記犯龍鱗。三巴流落知音士,九日追陪避世人。精爽不迷祠宇復,儼然唐室舊冠巾。”以志紀念。北宋慶歷五年(1045年),福建提刑觀察使蘇才翁登上西峰,在秦君亭左邊峭壁題刻“高士峰”三字。乾道六年(1170年),王十朋與友人游西峰,謁秦君亭。他欽佩秦系的詩才和為人,重修秦君亭,賦《秦君亭》詩:“山中高隱欲逃名,不謂名隨隱處成。鑿石一泓詩數首,也曾攻破五言城。”

東湖二公亭是為紀念唐刺史席相、別駕姜公輔而修建。

九日山石佛巖位于西峰頂。北宋乾德三年(965年),節度使陳洪進倡議將西峰頂上一塊天然巨石鐫刻成一尊阿彌陀佛像。石像(含須彌座)高7.5米,肩寬1.86米,后人稱此地為“石佛巖”,姜秦二公像也曾被祀于此。王十朋瞻仰石佛后撰《石佛》詩:“臥草埋云不記秋,忽然成佛坐巖幽。紛紛香火來求福,不悟前時是石頭。”

九日山上的《重修秦君亭記》碑記載了秦君的事跡

九日山姜相峰

北宋慶歷四年(1044年),內相蘇紳游九日山東峰,在巖壁上題刻“姜相峰”三字,藉以表達對姜公輔的崇敬。120多年后,王十朋游姜相峰時賦《姜相峰》詩:“相國忠如宋廣平,危言流落晉江城。天資自直無心賣,何事青山亦得名。”在拜謁九日山下的姜相墓后,王十朋若有所思,手書《寄南安鹿宰》詩:“春秋重復古,二賢還舊祠。直道不終廢,高風宜見思。古墓出荊榛,孤亭起頹隳。更將碧紗籠,覆護端明詩。”此后,王十朋主持修繕了姜相墓,對于前賢的誠摯敬意,盡在不言中。

盡誦十奇詩 爭覽承天寺

泉州城內的寺廟觀宇不計其數,王十朋來此當郡守,自然免不了要到處走走,感悟一番泉州宗教的魅力。

王十朋與承天寺寺僧潛老交往甚篤,曾賦《游承天寺后園登月臺贈潛老》詩二首贈之。其一:“三徑荒蕪未許尋,籃輿來訪小園林。因知燕寢凝香地,不侶禪房花木深。”其二:“月臺無屋有空壇,空處觀空眼界寬。不惹世間塵一點,冰輪心境兩團圓。”后來潛老禪師改到東禪寺住錫,王十朋又賦《送潛老赴東禪》詩二首。前一首曰:“住錫清源十五年,月明臺靜忽飄然。禪心莫為東禪起,南北東西總是禪。”后一首曰:“難弟難兄漢二龔,袈裟縫掖各清風。淵明已遂歸田愿,連社行將訪遠公。”

南天禪寺內王十朋親撰的摩崖石刻“泉南佛國”

承天寺內樓宇縱橫,塔樹映趣,景色獨特,世人謂有“十奇”。王十朋心血來潮,遂為之一一賦詩,名為《承天寺十奇詩》。月臺(即今山門)內榕樹成行,枝繁葉茂,蓊郁蔽日,布陰石徑。王十朋賦《榕徑午陰》詩:“古樹連枝護午陰,蕭蕭門徑日沉沉。清風拂地塵無染,暑日當空熱不侵。柏子庭前增祖意,梅花夜后悟真心。雪霜經盡年年在,人事往來幾古今。”

北宋景德年間(1004年—1007年),祖珍禪師在山門甬道建造7座佛塔,蒼蠅止塔首向下,棲禽無矢不沾污,時人嘆為奇觀。王十朋見狀,賦《塔無禽棲》詩:“團團七塔鎮瑤臺,萬古清冷絕塵埃。古佛放光隨代起,文殊誓愿下身來。依棲野鳥穢無觸,飄泊蒼蠅頭不抬。自是真如常不滅,檀那永在法門開。”

天王殿前榕樹倒臥,枝葉朝上,充滿生命力。王十朋賦《偃松清風》詩:“榕樹陰陰無厚薄,經行在在有偏傍。入門月皎人知少,拂面清風道念張。神禹浚川為貢物,秦皇避雨亦封王。虬枝但得年年在,一任他人說短長。”

月臺內榕枝凌空,佛塔立地,月夜清光,充滿詩意。王十朋賦《瑤臺明月》詩:“藍苑寂靜夜中分,高掛樓臺月一輪。四野風塵渾不動,一天星斗盡成吞。蛟龍扶榜堪同出,鸞鳳帶笙猶可聞。佛國泉南為甲剎,年年光彩鎮長存。”

別院坐西朝東,二樓垂簾一卷,陽光立刻進來。王十朋賦《卷簾朝日》詩:“超師未悟在真關,一笑庭前心已安。紅旭高升明海內,青山畫出遠檐端。簾幃揭起聲名在,禪道流傳世代看。千古叢林無變易,紛紛人事幾凋殘。”

寺西傍子城,別院樓臺可見城廂,可聽鼓角。王十朋賦《推蓬夜雨》詩:“子城肇立等何期,夜雨飄蓬滴不移。可有高朋思剪燭,豈無閑士聽眠時。一樓鼓角聲沉滯,千里嬋娟色未知。宴坐樓臺天欲曉,二儀方見乃無私。”

寺東有方池塘,池邊遍植梅花,花開方塘,花含朝露。王十朋賦《方池梅影》詩:“和靖先生去久長,此花倒影浸方塘。猶添月臺清佳景,還憶松風送遠香。驛使春來也寄信,壽陽額上減粘妝。只今風韻名傳老,早賦西湖行一章。”

月臺甬道盡頭往右,可見竹影搖曳,可觀池水映綠。王十朋賦《嘯庵竹聲》詩:“藍苑小筑絕塵埃,叢竹迎風四面栽。但得庵中元主在,方知法外遍含來。日移疏影來還去,風撼幽窗閉又開。側耳不隨聲色往,一輪明月滿瑤臺。”

寺北有鸚哥山,樹林茂密,云煙氤氳。王十朋賦《鸚山暮云》詩:“返照東方映彩明,鸚山猶帶暮云生。狂風不作承天起,微雨欲來遍地橫。江右開時知御闕,閩南浮處識溫陵。空飛本是無心物,為雨為霖從我行。”

鸚哥山上有塊石頭,形似鸚鵡,勝似鸚鵡,偶像天成。王十朋賦《石如鸚鵡》詩:“泉南杰出一高峰,碣石渾如鸚鵡容。毛羽不生隨地老,文彩難畫等天終。能言彩鳳名堪比,守拙高人道不同。自是六丁亡已久,惟留只影度春冬。”

一時間,里人盡誦十奇詩,游人爭覽承天寺。

除了承天寺外,王十朋亦曾到過空相院(原名棲真寺)、南天寺(初名石佛巖)、西方禪寺、寂光寺等寺廟,在空相院、西方禪寺、寂光寺皆有詩文傳世,而在南天寺則留下了著名的“泉南佛國”巨大摩崖石刻。《寺觀志》載:“(南天寺)旁有大石,刻'泉南佛國’四大字。王梅溪筆也。”

景色多撩人 妙筆留傳奇

泉州風光無限,處處都有撩人的景色。王十朋在泉州時也是看個沒夠,清源山、東湖、石筍橋、文廟、二山亭、云榭等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和詩篇。

清源山俗稱“北山”,是泉州的母親山。山上峰巒疊嶂,巖石嶙峋。王十朋在游覽清源山后作賦《次韻知宗游北山》:“州北有山幽更幽,皇天閣雨為公游。登高如入上下竺,宴坐疑臨大小湫。掃地焚香煙縷裊,煎泉瀹茗乳花浮。觀詩起我家山興,身在閩南夢在甌。”乾道六年閏五月,王十朋離開泉州時在清源驛過夜,賦《寓清源驛》詩:“兩年繆作清源守,不到清源洞里游。天恐孤尋遠來意,驛中聊許少遲留。”

東湖位于晉江縣晉江鄉棠陰里(今泉州市豐澤區東湖街道境內),北望清源山,內有二公亭,為紀念唐刺史席相、別駕姜公輔而修建。唐時,東湖湖面曾達40多頃。貞元年間,刺史席相曾在此宴請赴舉考試的歐陽詹等人。此湖于宋代疏浚過。王十朋游覽東湖后,賦《東湖》詩:“二公亭插芰荷間,綠蓋紅妝四面環。若把西湖比西子,東湖自合比東山。”又有一次,王十朋與僚屬送客人經過東湖,并在那里小宴賓客,即賦《東湖小飲》詩:“微涼散梅潤,濃絲敷桐陰。送客出東郊,駕言事幽尋。湖光照我眼,荷香清我襟。平疇入遠望,歲有其自今。牛眠種以畢,蛤吠苗初深。古亭懷二公,遙望羅千岑。邂逅得良友,欣然契余心。喬松喜客來,風枝出清音。手持荷葉杯,共對蓮花斟。東湖異西湖,有時不妨吟。”

北宋皇祐元年(1049年),泉州知州陸藻造舟為梁,名“履坦”。元豐七年(1084年),轉運判官謝仲規架設橋梁,改名“通濟”。南宋紹興三十年(1160年),提刑官陳孝則與弟陳知柔在樞密官梁克家及名僧文會的幫助下,建造石橋,因橋的附近有天生“石筍”,又稱“石筍橋”。乾道六年(1170年),王十朋到郊外迎接客人,先經過石筍,再經過石筍橋,有感于石筍的詭異,石筍橋的氣勢,筍江的波翻洄旋,遂賦《石筍橋》詩云:“刺桐為城石為筍,萬壑西來流不盡。黃龍窟宅占江頭,呼吸風濤勢湍緊。怒潮拍岸鳴霹靂,淫潦滔天沒畦畛。行人欲渡無翼飛,魚腹蛟涎吁可憫……傳聞江欲飛棟初,異論紛紛互矛盾。世無剛者橋豈成?名與萬安同不泯。”

王十朋常到文廟,并留有詩文。他在《泉州謁文宣王廟文》中寫道:“某以諸生入仕,學實未優。達不如賜,藝不如求,可使治賦,又不如由。屢綰郡章,了無一善。泉南鉅藩,誤膺帝選。學道愛人,愿如言偃。蓋以無倦,不敢不勉。若夫美化易俗,則在泮宮,言采芹藻。竊效僖公,愿與諸生,名教是崇。庶使無訟,有君子風。”禮殿邊古有井,隆興元年(1163年)修建,水源豐富。王十朋品嘗井水后贊不絕口,書“夫子泉”三字,并賦《夫子泉》詩。今“夫子泉”井尚存,泉水清澈。

二山亭舊址在北樓前面(今朝天門附近),陳康民知泉州時(1089年—1090年)修建。因亭對清源、雙陽二山,故名。王十朋攀登后賦《二山亭》詩:“連年行役厭間關,踏遍千山見二山。欲識泉南山面目,群山總在一亭間。”南宋淳祐四年(1244年),知州顏頤仲重建二山亭。清代,稱亭為“北門”,后廢。

云榭是北宋節度使陳洪進修建的,故址也在北樓前。王十朋登臨后賦《云榭》詩:“山生平地榭侵云,土木多應役鬼神。好向危欄高著眼,閭閻無限困窮人。”乾道五年五月的一天,王十朋趁著空閑與趙士豢、陸沅、陸浚等人一起在云榭納涼。陸沅用仙字韻即席賦詩,王十朋步韻和《五月晦日會知宗提舶通判納涼云榭提舶用仙字即席賦詩中寓四字次韻以酬》詩:“云榭銜杯半八仙,卻疑來處蜀山川。地如洙泗占高第,人似羲和分昊天。單騎聯翩成駟馬,杯羹淡薄從三鮮。國風雅頌寂寥久,太史采詩宜與編。”九月初九,王十朋又登云榭,眺望清源山,賦《九日登云榭》詩:“九日無悰懶出關,強登云榭望泉山。傷心不忍看茱菊,蓬鬢蕭疏淚點斑。”又賦《分韻得宜字》詩:“榭向云間筑,風從天半吹。談方以清飽,襟更為涼披。雄入蘭臺賦,微生殿閣詩。倚欄觀山岫,吾去亦誠宜。”

王十朋留于泉州的詩賦實在太多,一時難以窮盡。不過透過這些詩賦的題、詞、句,我們還是能感受到他希望親近泉州、感悟泉州的文化愿景。只不過,歷史賦予他的時間太少,在他才剛剛推開泉州窗欞之時,就已悍然將之關閉。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難以彌補的遺憾。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詩二首
宋-- 泉州之父留從效  
元朝三省名宦
說說德化縣的來歷
九日山紀行(一):夢回大唐憶“四賢”
徐璣簡介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肥西县| 满洲里市| 深水埗区| 吴堡县| 南宫市| 平谷区| 团风县| 嘉荫县| 仲巴县| 凤凰县| 东宁县| 惠安县| 鄂温| 睢宁县| 诸暨市| 清水河县| 丁青县| 宿州市| 息烽县| 闽侯县| 安西县| 本溪市| 华容县| 庄浪县| 徐水县| 松江区| 碌曲县| 阜阳市| 黑山县| 平顺县| 南安市| 仪征市| 莱州市| 增城市| 宁都县| 黑河市| 辛集市| 阜平县| 蒙自县| 潼关县| 塔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