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之死在書中的描述非常詳盡,死時的慘狀也很清楚,但是我們如果仔細分析這場戰爭就能夠發現,他的死并非是偶然。當時吳魏聯手攻打二爺麾下的蜀軍,開始時還屬于僵持階段,但是到了最后卻因為己方的兵力不足而倉皇撤退,最后在麥城的時候受了埋伏,落得個尸首分離的下場。可是為什么交戰之時,二爺麾下的兵力不足了呢?作為主公的劉備,又為何不趕緊發兵支援呢?
時間倒回到建安二十四年的秋天,當時曹操認為獻帝正在許昌,距離二爺的兵馬非常靠近,為了防止發生意外,便開始打算遷都一事。沒想到在司馬懿等人知曉這件事后,認為孫權絕對不會面對著氣焰囂張的二爺束手待斃,便以江南為交換條件,請他出兵從背后偷襲二爺。
本來徐晃因為兵力不足,很難堅守住襄樊,但是因為魏軍的及時救援,最終成功將二爺的部隊打退。此時二爺也知道了后方發生的變故,立即向南撤退,當時蜀國的水軍還是牢牢掌控著漢水。因為二爺部下軍隊的士兵們,家眷基本都在江陵一帶,在聽說江陵淪陷之后紛紛當起了逃兵,并迅速逃往了麥城。到了十二月份的時候,二爺身邊只剩下了幾十名啟稟,一路往益州方向突圍,不巧正好中了吳軍的埋伏,跟他的兒子關平一起在臨沮被殺。
原因如下,
首先負責偷襲荊州的吳軍并非是一股,而是三股,第一股是呂蒙等人,他們所負責的任務是奇襲;第二路則是孫權等人,他們主要則是為了截殺二爺;還有第三股就是陸遜率領的軍隊,他們要做的就是將進入巴蜀和荊州的交通要道統統封鎖,控制那些路段的人流來往,在劉封沒有對二爺部隊施以援手的前提下,這是他們唯一可以講消息送到劉備手中的要道,一旦被封鎖的話,不說如果派援軍前來,甚至連將消息送遞出去都很困難。
其次,在時間上也并不允許,當時正值劉備在穩定漢中的各項事宜,而且命令劉封等人守衛上庸,本來已是完全之策,卻萬萬沒想到二爺得勝之后會受到呂蒙的偷襲,也沒有想到孫權會在這個時候與魏國聯手,狠狠的陰了他們一把。面對如此巨大的劣勢,二爺麾下的將士沒有多少反抗的能力,在從襄樊全身而退,到達麥城的時候,手底下就沒有多少人了。要知道他手上的可是蜀軍的兩大主力軍之一,另一支擺在漢中前線呢,若是在這個時候前去荊州增援的話,那么就必須要經過巴道。要知道他們當時入蜀的時候,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所以他不是不想來增援,而是從時間跨度上來說根本趕不及。
最后就還是要說一說二爺了,他出兵的時機太過倉促,因為先前形勢大好便開始盲目樂觀起來,在對戰事預計不足的情況下,懷帶著僥幸心理應戰,而且他本身就是一個對戰功非常看重的人物,因此沒有能夠及時的發現吳軍的詭計,才導致了這場悲劇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