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似乎是不折不扣的“慢郎中”,只能治慢,不能治急癥。其實,這種看法有失偏頗。指出,與西醫現代醫學相比,中醫藥在急診方面的作為鮮為人知,但其實從中醫的發展史來看,中醫學術的發展是以治療急癥為突破口的,中醫藥在急救方面一直很有特色。比如,歷代醫家總結的一些如小柴胡湯、桂枝湯、承氣類方、生脈散、銀翹散等都是治療急癥的有效方劑,至今仍在臨床廣泛應用。
中醫藥救急副作用小費用低
“中醫藥治療急癥的確切療效,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就有不少。如早期服用安宮牛黃丸,對患者按壓人中,胸悶含服復方丹參滴丸、麝香保心丸、速效救心丹等,這些常識不少老病號早已耳熟能詳?!笔兄兄魅?、副主任中醫師李澤恩指出,中醫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似乎是不折不扣的“慢郎中”,中醫只能治慢性病,不能治急癥。這其實是對中醫藥的誤解。
“其實中醫治療急癥歷史十分悠久,內容也很豐富。歷代醫家總結的一些方劑如小柴胡湯、桂枝湯、承氣類方、生脈散、銀翹散等都是治療急癥的有效方劑,至今仍在臨床廣泛應用。”據李澤恩介紹,隨著現代醫學的傳入,中醫急診學的內涵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它不再是單純以湯劑和為主要治療手段,而是以中醫急診學理論為主體,以“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為原則,吸取現代急診醫學之所長的中西醫結合治療各科急危重癥的一門新興醫學。
李澤恩說,在治療急癥中,越來越多的中藥因其療效明顯而被認可,如清開靈、血栓通、尿毒清、痰熱清等都已成為不少中醫院搶救急危重癥病人得心應手的藥物,在急診醫學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當然,除了這些,富有中醫特色的診療方法還有很多,耳尖、少商穴針刺放血治療高熱、扁桃體腫大,參附針治療、,醒腦靜治療各種原因導致的,云南白藥治療,等等。雖然很多急癥還是以現代醫學的救治為主,但我們中醫院通過多年來的實踐,已經證明合用中醫藥治療方法,可以明顯提高療效,減少副作用,縮短療程,降低醫療費用。
怕擔風險,中醫師也慣開西藥
不少人提出疑問,中醫在某些方面的急救手段這么了得,為什么目前即使是在中醫院,中醫藥在急診的臨床應用上所占的比例仍遠遠過不了半?李澤恩解釋說,目前,相關的中醫法規仍沒出臺,較難界定醫療效果也使中醫藥在急救中的應用受到了影響,造成部分中青年醫師在急診醫療實施中安全感低、怕擔風險,因此,不少中醫院都會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西藥”、“中藥點綴”的思想。
目前,中醫在治療急性中風、綜合征外感、急性、急腹癥、、多臟器衰竭等領域所取得的新成果,突出地反映在提高了臨床療效。為適應急癥的需要,中藥劑型改革也日益受到重視,多劑型、多途徑給藥,中藥注射劑、氣霧劑、口服液、速效溶劑、栓劑、舌下含服等新劑型,療效更加可靠、安全,使用更方便,為中醫急癥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物質基礎,如能促進相關中醫法規的出臺,中醫藥在急診中將能更有所作為。
臨床急診也常用中藥
據李澤恩介紹,臨床上,急診對中藥的需求量很大。在休克、、大出血、急性疼痛、急性、急性心、腦、肺、肝、腎衰竭,心、腦、肺、腎復蘇方面可供應用的成藥較少。急診中藥的應用主要是以注射劑及成藥丸、散、片劑為主,中藥煎劑仍較少用。
他列出較常用的特色中藥如下:
復方丹參滴丸、氣霧劑、注射液,以用于治療心肌梗死。
安宮牛黃丸、醒神止痙、清熱解毒等作用,是治療中風、高熱、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急性等的急救藥物。
雙黃連粉針、抗菌譜廣的特點,治療上呼吸道感染,尤其是小兒療效顯著。
參附注射液、抗休克等作用,且在改善血壓、改善末梢循環方面優于單純西藥效果。靜脈注射藥物因藥液可直接注入,迅速達到有效血藥濃度。
麝香保心丸,擴張冠脈的特性,直接緩解心肌缺血和迅速控制心絞痛。相比硝酸酯類藥物,起效時間和緩解率近似,且少、禁忌癥少、不出現耐藥情況。
速效救心丹,迅速緩解心絞痛,用于胸悶憋氣,心前區疼痛,對絕大多數患者能在2~10分鐘內起作用。
注射用血栓通,通脈活絡。用于淤血阻絡,中風偏癱,胸痹心痛及癥。
尿毒清顆粒,健脾利濕,活血化淤。用于,氮質血癥期和尿毒癥早期,中醫辨證屬脾虛濕濁癥和脾虛血淤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