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燕之戰,是戰國中期發生的一次大事件,本來應該是戰國七雄的,結果在那時,燕國差點就被吞,早早變成六國。
試圖一舉吞燕的國家,正是齊國,其時的國君是為齊宣王。
齊宣王田辟彊,齊威王之子,田齊的第五位國君,在位時雖比不上其父的才干,但到底也算是一個有作為的君王。
在他即位第六年時,就辦了一件大事,那就是開頭所說的破燕之戰。
1、前因
當時燕王噲老糊涂,硬是聽信讒言把君位禪讓給了相國子之,都什么年代了,還搞禪讓?
這自然引起太子和許多忠心于燕國宗室的大臣,以及不少國民的不滿,而子之才干也屬實一般,上位三年內把燕國上下搞的怨聲載道。
于是以太子平為首的人馬和子之的勢力便打起來了,構難數月,死了好幾萬人。
齊國正是在這個時候以幫助燕國平息內亂的理由出兵的。
而進展也出乎意料的順利,十萬精兵入燕境之后,不只所到之處百姓們歡天喜地幫著開城門,就連偌大的燕國國土,竟也是在不到五十天的時間內就給打下來的!
齊宣王得到戰報,飄了,認為這是上天有意要將燕國那大大的一塊肥肉送到自己嘴里!
而他身旁的好多大臣也在此時紛紛唱和,勸他就應該趁此齊軍控制燕國全境的大好時機,一舉吞并燕國國土!
當然也有人反對,認為這樣做不道義,搞不好還會引來其他諸侯國的干預,那樣的話可能就不妙了。
所以齊宣王也有些拿不定主意,他找來孟子咨詢,孟子勸他說,取與不取并不是首先該關心的,最重要的應該是先看看燕國的民心何在。
如果燕國民心悅服的話,取之無妨;可如果燕國民心根本就不向著齊國,那就不應該取。
孟子還說,當下燕民歡悅于齊軍的到來,那只是因為齊軍幫助他們平息了內亂,讓他們又能過上安穩的日子,可是如果齊軍最后弄的他們再次顛沛流離,陷入水深火熱之中,那和之前燕國內亂的狀態又有什么不同呢?
言下之意,勸齊宣王至少派人往前線約束部隊,不要做傷害燕國老百姓的事情。
可偏偏當時在前方的主帥匡章沒有好好約束部下,而齊宣王也利欲熏心,決定冒次大險,看能不能在自己手里辦成一件偉業,于是一舉吞燕的戰略決策被他敲定了!
就這樣,本來還對齊軍很歡迎的老百姓們,在接連看到齊軍對他們的擄掠,以及齊國想吞并他們的國土以后,出離憤怒了,都奮起反抗。
而其他諸侯國也不愿看到齊國做大,紛紛決定出兵干預,各國的聯盟正在加緊醞釀之中。
得到情報的齊宣王這下又慌了,忙又找來孟子咨詢對策,孟子嘆口氣,最后勸他說:“國君啊!您現在應該趕緊下令前線的部隊,將綁縛的燕民給放了,將他們的宗廟禮器歸還,然后協助他們的父老推舉出新國君,新君繼位后,我們齊國大軍就應該趕快回來,不要再于燕國停留了。只有這樣,避免更大的災禍還來得及!”
但是,齊宣王又沒有聽。
這就導致后來各諸侯國真的聯合出手干預了,齊軍在燕民的反抗下實在也再待不下去,只好灰溜溜的回來。
齊國這次搞出這么大動作,明明能得到不少實在利益,反而最后弄的啥也不是,一地雞毛,還惹來所有國家的仇視、怨恨,此事辦的,當真是差到了家!
更可怕的是,燕國人從此在心里恨上了齊國,那個新王登位以后成了燕昭王,在齊宣王死后命樂毅為將率精兵聯合其他國家再度伐齊,那一次,打的齊國差一點滅國!
一切,還是要追溯到現在這個時間點,齊宣王重大的決策失誤上。
2、后果
齊宣王眼見著龍精虎猛,本來有希望吞并燕土的百戰銳師灰溜溜地回來,還有其他國家據說也在謀劃著聯合伐齊,心里當然也很不是滋味。
在朝堂上他就忍不住連連感嘆道:“哎!我現在真的是很慚愧,很慚愧啊!我都已不好意思再見到孟夫子他老人家了。”
眾臣聽后也都默然不語,孟夫子曾苦心勸過大王,這他們許多人都是知道的。
可有一個人例外,陳賈。
他聽到君王的哀嘆后,意識到只要幫國君在孟子面前開拓了罪責,那一定是一個向國君獻媚的大好機會!
于是便微笑著又信心滿滿道:“大王何必這樣講呢?無需憂慮,待臣去去就來。”
他去哪了呢?
稷下學宮,孟子在那里。
見到孟子后陳賈先莫名其妙問一句道:“請問老夫子,周公是什么人呢?”
“當然是古之圣人。”孟子淡然答道,憑他多年跟人辯論的經驗,就知道這家伙此次來還有這么問,一定沒安什么好心,保不齊就有后招在這個問題后等著呢。
果然,陳賈接著又好整以暇笑道:“那么,周公當初安排管叔監管商地,可管叔后來卻憑借著商地叛亂了,那周公是一開始就知道他會叛亂,而仍然把他派過去監管的嗎?”
“當然不知道。”孟子如實答道。
“呵呵。”陳賈又笑了:“那么,這是否也說明,就連古之圣人都有犯錯的時候呢?”
說完這句話,陳賈前傾的身子向后撤了撤,得意洋洋看著孟子。
“噢!原來是為了這個事。”孟子心中不由哂笑,這才明白。
合著繞了這么大一個圈子,原來還是為幫齊王開脫決策失誤來著。
想了想,孟子便正色答道:“周公,是管叔的弟弟,管叔,則是周公的哥哥,周公當初那樣安排,不是非常合理的嗎?何況古之君子,就算犯了錯,也會勇于改正,但今之'君子’則不然,別人有過錯他還要一味順從他們。”
說到這里,陳賈的臉色已經變了,開始泛紅。
誰曾想孟子更厲害的話還在后面:“古時的君子,他們的過錯就像是日月之食一樣,百姓們都能看見的一清二楚,而等他們改正了過錯以后呢?百姓們還依舊是仰望敬佩著他們。可現在的'君子’豈止是順從他人過錯那么簡單啊?還要想出各種言辭來幫他們掩飾呢!”
...
陳賈直接心頭一震,臉刷的通紅了一片。
孟子這一口一個“今之君子”,殺人誅心那!
于是匆匆拜辭過孟子,灰溜溜回去了。
3、總結
孟子和陳賈的辯論,從難度上來說就不一樣。
陳賈是提前就想好腹稿,專程前來詰難的,而孟子則是即時回應,沒有多少富裕的時間來進行思索。
可孟子不愧雄辯滔滔,幾句話回擊的依舊縝密有力而堪稱完美。
另外從齊宣王來說,本來他通過破燕失利這件事已經深感慚愧了,所謂知恥而后勇,若能由此改過,那反而是件好事,好多的改過行為的確也正是在感到慚愧之后,才下定決心實行的!
可是,偏偏就是陳賈這種人,看似巧佞地幫著君王開脫了過責很是忠心,可實際上,這種人恰恰會掐斷了君主改過以變更強的路徑,是有害的。
這也是孟子為什么一定要毫不猶豫將其駁斥回去的原因。
孟子曾說:“吾豈好辯哉?”
難道我真的是那么喜歡跟人辯論嗎?
不是的,“吾不得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