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過很多人解釋趙子昂的名言“結體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覺得很多解釋都缺少道理,主要是因為沒有站在趙子昂的時空里去考慮這句話。有的人認為用筆千古不易的易字是容易的易,這就更錯了。
首先,“結體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的相傳二字是動詞,是流動相傳的意思,這不會有異議,而不易二字正是與相傳二字形成對比,一個是變動的,一個是不變的,這就是相傳與不易的關系,如果把易字解釋成容易的易,那這種對比關系就不復存在了。此話的語境就是指一個東西是變動的,而另一個東西是不變的。
要知道趙子昂在說此話時,他還不知道將來會出現王鐸、傅山和唐寅這些人,他的眼中只有二王一派的人,也包括他自己。其實趙子昂的這句話說的是“二王的結體因時相傳,二王的用筆千古不易”。
為什么說這句話只是針對二王而言的呢?因為趙子昂說此話時是帶著情緒說的,他非常不喜歡宋代的書風,他認為宋代的書風背叛了二王,為了矯正宋代的毛病,他才在強調“二王的結體因時相傳,二王的用筆千古不易”的道理。
如果用這句話來衡量所有學二王的人,你就會一目了然、豁然開朗了。因為學二王的人都符合“結體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這一說法,從王獻之、智永、孫過庭,歐陽詢、褚遂良、楊凝式、蘇軾、米芾、蔡襄直到趙子昂,你會發現,他們的行草書結體都是不同的,在不斷變化的。但用筆卻是高度一致的二王筆法,也就是毛筆斜切入紙法。由此可以說明,“結體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這句話就是指二王一派書法而言的。
但趙子昂這句話講得雖對也不對,因為二王的筆法確是千古不易,到現在我們也在學二王,趙子昂還沒料到后來顏真卿異軍突起的作用。由于顏真卿的異軍突起,使得行草筆法有了王顏兩種模式,以至于到王鐸、傅山那里時用筆已經分不出是王是顏了,成為一種融合狀態。
自此,趙孟頫的名言“結體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的謎團應該清楚了,他是為了強調二王的正統性與重要性而說的,并不是很多人解釋的,把此話上升到整個大書法的層面,甚至有人還把它上升到哲學層面,那就是小題大做了。
趙孟頫《近來吳門帖》
趙孟頫行書《違遠帖》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