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含淚活著》由日籍華人導演張麗玲歷時10年持續跟蹤拍攝,后被一個日本大學生意外“發現”,助力《含淚活著》走進了電影院。09年上映后,沒想到同期票房竟然超過了當時的《阿凡達》,幾乎場場爆滿,給當時經濟蕭條、高自殺率的日本,帶來了溫暖和力量。
這部紀錄片創富士電視臺歷史記錄,改變了許多日本人對中國人的誤解和偏見,榮獲“日本放送文化基金獎”紀錄片大獎。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名父親叫丁尚彪,上海人。為改變自己的命運,89年帶著借來的3萬債款去日本賺“大錢”,結果工作沒找到簽證到期變成了黑戶,丁尚彪意識到這輩子是無法出人投地了,決定調整自己的夢想將家庭命運的接力棒交到女兒手上,留在日本做黑戶拼命掙錢供女兒出國讀書,最終將女兒送到了美國名校碩博連讀,成為一名婦產科醫生。
如今全家定居美國,60歲的丁尚彪雖然離開15年的日本打工生活,但在美國仍然用他勤勞的雙手繼續勞動,丁尚彪用自己的一生傳遞著中國勞動人民艱苦樸素的精神。
大概十幾年前,我第一次看到這部紀錄片的時候就淚流滿面,這么有社會意義、勵志、感動、正能量的真實故事,無論是誰,看了這部作品,都無法不為之動容。這也對我的職場生涯產生了影響。
丁尚彪作為職場底層小人物,不抱怨不認命,為實現自己理想,吃苦耐勞、守住寂寞、堅定目標,以自己為榜樣傳遞給家人力量,最終改變了命運。
丁尚彪出生于1954年,父母不識字,幾代都是窮人且沒有文化。年輕的他一直堅信: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可是從農村返城回來,自己只能當個炊事員,每月領著100元不到的工資。
他渴望改變命運,聽人說日本的街頭到處能撿到彩色電視機、冰箱、微波爐,感覺日本經濟繁榮科技發達,他相信如果能去那里留學鍍金,回國后必定是高級人才,相信將來有更好的發展可以賺到很多錢,先改變自己的命運,就是改變全家的命運。
1989年背上行囊和借來的3萬元巨款學費,告別妻女,滿腔熱血的踏上去往日本的飛機。
35歲的丁尚彪飛往日本
幾個小時后,丁尚彪降落了。他夢想中的熱土——北海道阿寒町,卻滿目荒涼。這里就像中國的農村,街頭看不到彩色電視機。這里人口凋零,年輕人少,日本政府在這里開辦外國語學校就是要給阿寒町帶來新的生機,這也是丁尚彪那么輕易通過一個廣告便能來這里留學。在這里留學工作?就連本地日本人都沒有地方打工,留學生更是禁止外出工作,可是來之前他并不知道。
想著3萬塊外債,還要支付高昂的生活費和留學費。被“騙”的丁尚彪決定逃離阿寒町,去東京打工留學。但逃離并不容易,沒有路,沒有交通工具。前后跑了好幾次都被學校抓了回來,終于在一個深夜,丁尚彪和他的幾個留學生朋友一起,成功逃往東京。
逃到東京的丁尚彪,轉校申請沒有得到批準,他失去了在日合法滯留的簽證,也失去了自由回國的機會。丁尚彪不敢想象,身負巨債、兩手空空地回國,該如何面對妻女?他清楚的知道此生是無法出人投地了,此刻要做出人生最痛苦的兩個選擇:向左被遣送回國,用一輩子打工還債,被親戚笑話;向右留在日本,成為“黑戶”。他決定將功成名就和改變家族命運的接力棒交給她女兒,再苦再累也要呆在日本還債,賺女兒出國的學費。
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經濟發達,朋友說可以撿到彩電是真的,能賺錢也是真的。當時在日本刷碗一天的工資是1000塊,相當于丁尚彪在上海1年的工資。在這里是黑戶,回家也是底層,不如先賺錢,哪天被抓了再說。
丁尚彪租了一個靠近鐵路的最便宜的一居室,老式的木制閣樓,沒有衛生間。窄窄的屋里,唯一的裝飾,是女兒10歲時的照片。他打了3份工,白天在工廠,晚上到餐館里刷碗,周末就去做清潔工作。等到工作結束,沒有末班車沿著鐵軌步行回到家已是深夜12點,還要做飯帶第二天的午餐。
去菜場買最便宜的菜,舍不得花錢去洗澡,就在廚房拿個塑料袋圍起來洗,放個大腳盆站進去洗。住在鐵軌邊,火車時不時轟隆隆的響,睡眠也不好。丁尚彪多年沒請過一次假,從早干到晚,除去日常開銷都寄給了老婆。家里都勸他回去,但是丁尚彪是黑戶,離開了就再別想回去。面對固執的丁尚彪,妻子也懷疑他在日本“有人”了。
直到拍攝記錄片的導演組為妻女帶來了父親在日本生活的錄像帶,女兒淚奔,沒想到父親為了她一直過著這樣的生活。老丁想家了,只能看看墻上掛著的女兒的照片和摸摸結婚的紅枕巾;家人想老丁了,就放一遍他從日本給女兒點的生日歌,一首蘇芮的《牽掛》。
這樣的生活過了8年,1997年,女兒丁晽不負眾望考取了美國紐約州立大學。中途在東京轉機停留24小時,父女倆8年后的第一次見面,女兒長成了18歲的少女。
8年后和女兒的第一次見面:你比媽媽高了
老丁先是帶女兒去了他第一家上班的飯店,曾經刷碗的地方和自己的出租屋,24小時一眨眼就到,由于沒有合法身份,老丁不能送女兒到機場,只能在機場的前一站“日暮里”下車。送別的列車上,二人拼命控制情緒,不想表現傷心的畫面但眼淚還是止不住流。
因為是黑戶,不能送女兒到機場,只能提前下車
離別之后又過了5年,2002年妻子陳忻星的美國簽證終于批準了,被拒11次第12次終于可以探望女兒,也選擇在東京轉機停留72小時,想見一下闊別13年的丈夫。
老丁拿出提前做好的攻略,帶著妻子去逛他也從未好好逛過的東京城,短暫的72小時,妻子也該走了。妻子乘坐的電車離開好久,他還呆呆地靠在柱子上發愣。
又過了2年,2004年,女兒博士畢業成為了一名婦產科醫生,丁尚彪終于決定結束15年的日本生活,日本海關人員看到他的護照,先是大驚失色,然后舉手禮向他表示敬意,蓋章放行。故事到這里結束了,后來隨女兒移民美國定居了,結局是圓滿成功的。
不過近期在網上看到也有媒體想了解丁尚彪的現狀,去美國采訪到他本人,如今已快60仍然停不下來,在美國的一家餐廳里打著工。用他的話:我想干到美國人退休的年齡66歲,我要證明自己換個新環境照樣能生存,我這個年紀雖不能改變生命的長度,但我想要改變生命的寬度。
首先敬佩、感謝導演歷時跟蹤10多年記錄了丁尚彪這樣一個上海底層小人物通過最樸素的艱苦奮斗,扭轉了家庭命運。讓我們看到了中國勞動人民的艱苦樸素的奮斗精神,也感受到了父愛如此偉大。
我們將丁尚彪的人生分成兩段去看,前半生是35歲之前,后半生是35歲之后。
35歲之前:丁尚彪從小家庭貧困,但是他沒有抱怨命運的不公,任勞任怨的干活,不敢違抗命運的安排。等到35歲的時候,發現自己所吃的苦并沒有帶來任何改變,生活仍然一貧如洗,對不起妻子和女兒,于是他向命運發起了挑戰,決定改變自己的命運,讓家人過上好的生活。
35歲之后:當留學夢破碎又被迫變成黑戶,15年孜身一人,忍受著孤獨寂寞,飽受失去家庭溫暖的苦行僧生活,作為一個男人有多么不易。但他沒有抱怨命運不公,任勞任怨做個遵紀守法的黑戶,接受命運的造弄。但同時又向命運發起挑戰,務必供女兒出國念書,既然無法改變自己的命運那就要改變女兒的命運!
當命運不公時,越要奮力反抗
我們從出生沒有權利選擇自己的出生、父母、嫌棄自己的家庭。與丁尚彪相同命運的人有千千萬,太多人想出人頭地了,但又不敢改變,怕失去了現有的,最好是旱澇保收。改變是痛苦的,失去也是痛苦的。不變,或許是原地等死,改變可能是獲得新生。丁尚彪便勇敢的邁出了這一步,這在當時或者放到現在都是很難下定決心的。
人生是你自己的,原生家庭的影響再大,生活的阻礙再多,只要你想改變,你總能變好的。只有你自己,才能決定自己的樣子。
馬克吐溫曾經說:我總是擔憂未來,擔憂未知,可是大部分從來不會發生。
記得看過一個視頻,大意是:30歲畢業,依然值得驕傲;35歲沒結婚,過得快樂就是成功;40歲后成家,又有什么不可以;45歲后買房,又有什么可丟臉。
丁尚彪35歲,無學歷無背景無技術,都可以闖出一條活路,而我們生活在這么好的年代,時代機遇好,起點高,科技發達,擁有的就太多了吧?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節奏,每個人都可以是自己人生劇本的導演。
1、35歲危機不可怕,比危機更可怕的是缺乏持續成長的心
百歲人生,如果用這把尺來衡量,35歲才過完三分之一,被歲月追趕的日子,我們來不及回頭,但可以奮力向前。
職場中讓你感到危機的并不因為年紀,你很清楚自己缺乏持續成長的一顆不安的心。馬云35歲才創立阿里巴巴,董明珠36歲才去深圳做一名普通業務員,任正非43歲創立華為??赡苣銜f這些都是牛人不跟他們比,我們都是普通人,普通人的例子就更多了。
王德順老爺爺24歲成為話劇演員,44歲學英語,49歲開創造型啞劇,57歲創作全新的藝術形式“活雕塑”,70歲開始有意識地練腹肌,79歲走上T臺。如今每天還花兩個小時在健身房訓練。他說:“我總是忘記自己的年齡,從來不覺得自己有多老。”
再來看看這位“80后”的山東老奶奶姜淑梅,歷經過戰亂、連年饑荒,遭遇過車禍、喪失丈夫。她60歲時,才開始認字。識字以后,她看了莫言的幾部小說,看完就不服了。“都是山東老鄉,這樣的小說我也能寫”。于是,她就真的在75歲開始寫作了。在她81歲,已出版4部小說,引起文學界的震動,還拿了很多獎。
2、職場中年人化蝶成蛹,要么是主動學習型,要么是敢闖敢拼型。
突破職場壁壘為什么這么難?因為處于低階層的人,光是活下來就已經傾盡全力了,始終處于社會分工的金字塔的低端,只能從事勞動附加值極低的工作。
曾經有一檔綜藝節目,節目里的主角都是上層精英,請他們去體驗底層工作。富豪們信心滿滿,認為憑借自己的經歷、思維習慣,相信很快就可以擺脫困境。
然而現實是工作兩天后,富豪說:“很奇怪,我這兩天只是考慮吃東西,我完全沒什么盼望,我努力工作只是希望吃一頓好的。我現在明白他們大部分的想法,怎會計劃下星期、明年、將來會怎樣?最重要的是解決下一餐?!?/p>
雖然跨越職場階層很難,但是我們還是想要改變命運、跨越所在的職場階層、甚至是底層。
所以,你是不是要逼自己一把。用三五年做為一個周期,或許還能追回起跑線上所錯過的一切關鍵期。當初,只花21天培養的習慣,你沒培養。那么現在,你即使要花3年,也要培養。只要你能做到。再發現一點熱愛。跨越階層可能才會邁出第一步。
那些能化蝶成蛹的職場人,要么是主動學習型的,不斷突破自己的認知局限,要么是敢闖敢拼的,機會來了,一遇風云便化龍。
3、職場價值坐標已發生變化,想讓自己更值錢,你需要做這3點:
① 從過去的“行業、企業、職位”,變成了今天“圈子、能力、特色”,圈子排第一。
商家圈,玩家圈,各種朋友圈,我們要接受這種變化,不僅消費正在圈子化,職場也正在圈子化,在中高端招聘市場,大概有40%的招聘是熟人介紹的。傳統職業不吃香,新型職業不確定,職場分工越來越細致化,越是新職業圈子越重要,無法評估的時候只能靠圈內人推薦。
② 如果你的能力不是業內第一,可以縮小圈子,成為細分領域的第一名。
同一個圈子人很多,你需要展示你的能和、輸出內容,而圈子又有放大的作用,有力強的人會更強,能力弱的人也會很快淘汰。但有一點,你不定要做行業里能力最好的人,要是圈子里能力最好的就行。如果你的能力不是業內第一,可以縮小圈子,或者轉換圈子。
③ 圈子、能力都有的基礎上,你還需要放大自己的個人特色。
今天是一個情感消費升級的時代,當大家都差不多的時候,人們就只能記住有特色的人。自媒體流行詞叫“人設”,人設也是一種營銷結果。我們都知道明星就是靠人設賺錢,人設崩塌可能永不得翻身,有特色的人設人人都能記住你,也是建立人脈的途徑。
你可以認真思考下面3個問題,有助你去理解“圈子、能力、特色”的關系和重要性,思考過后,相信你會越來越值錢。
你身邊接觸最多的6個人的身價是多少?
你的能力在業內大概是什么水平?哪一項比較優秀?
你有什么“讓人喜歡的特色”?你該如何表達給大眾?
當然,誰都是從職場小人物開始的,我也知道從職場底層開始拼搏,那是不容易、不簡單的。
但是,我們可以:
含淚生活、笑看風云
希望這篇5000字的文章可以幫助你、激勵你,讓你少點浮澡,多些認真思考,可以堅定自己的目標,最終能向你所期待的方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