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宮館藏瓷器精品展<4>
1 霽藍釉梅瓶,高27.4cm,口徑3.8cm,足徑8.6cm
瓶小口,短頸,豐肩,肩以下漸廣至腹部內斂,圈足。通體施高溫霽藍釉,近底處由于積釉較厚呈紫黑色。足內無釉露胎。
此瓶造型端莊古樸,釉色濃重而勻凈深沉,釉面瑩潤,是明嘉靖藍釉瓷器的精品。
2 青花纏枝花卉紋出戟尊,高21.7cm,口徑15.3cm,足徑10.6cm
尊撇口,長頸,圓腹,圈足外撇,頸、腹、足兩側分別出戟。內口沿繪蕉葉紋,外頸及腹部繪纏枝牡丹,足部上飾變形蝠紋,中間飾如意云頭紋,底層為纏枝花瓣紋。
出戟尊仿銅器式樣燒制,宋代鈞、官二窯均有此類制品,明代青花承襲這一傳統造型,自明中期至萬歷時期燒造數量大為增多,造型變化也最明顯。
3 青花阿拉伯文燭臺,明正德,高24.6cm,口徑6.7cm,足徑13cm
燭臺分上下兩層,上層托盤小而淺,下承以細長的支柱,下層托盤為敞口,折底,盤下承喇叭形外撇高足。小托盤外壁繪如意云頭紋一周,大托盤外壁飾雙勾花枝紋,間以菱形紋飾。支柱及足壁上中央紋飾為圓形開光內寫阿拉伯文,開光之外圍以雙勾花紋及菱形紋,再外之上下邊緣分別飾以連珠紋及如意云紋。盤底青花雙圈內雙行楷書“大明正德年制”六字款。
明初常以梵文、阿拉伯文裝飾瓷器,正德時期阿拉伯文更為流行,它出現在各類器物上,文字一般多含吉祥祈福之意。有時內容已不重要,相當一部分文字已無法釋出原意,而只是作為裝飾紋樣。
4 五彩云鶴紋罐,高19.3cm,口徑13.2cm,足徑11cm
罐直口,短頸,豐肩,瘦底,圈足。其通體以青花加紅、黃、綠彩裝飾,頸部繪如意頭紋6組,肩部繪變形蓮瓣紋一周,罐身繪云鶴穿花及八寶紋,近足處繪變形蕉葉紋一周,底青花雙圈內楷書“大明嘉靖年制”雙行六字款。
五彩云鶴紋罐色彩濃艷,畫跡工整,是典型的官窯作品。主題紋飾以云鶴為主,充滿神秘的道教色彩,反映出當時皇宮中崇尚道教之風。
5 藍釉刻麒麟紋執壺,明嘉靖,口徑5.5cm,足徑7cm,高19.5cm
壺盤口,細頸,扁圓腹,弧形流,曲柄,圈足。壺內壁施白釉,外壁施藍釉,藍釉色澤沉穩幽暗。頸部刻朵云紋,腹部桃形開光內刻麒麟云紋,藍色釉地襯托出褐色的紋飾,頗具立體效果。
此壺造型纖巧輕盈,為明嘉靖時期較為流行的一種壺式。
6 白釉塑貼紅蟠螭紋蒜頭瓶,明嘉靖,景德鎮窯制品,高30cm,口徑2.6cm,足徑10cm。清宮舊藏
瓶口呈蒜頭形,細長頸,溜肩,鼓腹,高圈足外撇。瓶通體施白釉,釉質潔白細潤??诓靠碳毦€蒜瓣紋,腹部有粘接痕一周。瓶頸至肩部塑貼一條紅色螭龍,曲體上仰,口銜仙草,由肩部向頸部盤繞,卷尾與首相接,四肢平伏于瓶肩部。
明嘉靖時盛行在瓶、罐等器物上塑貼澀胎螭、獅、麒麟、魚等飾物。此瓶裝飾簡潔大氣,以白托紅,設色清奇。制作時,瓶體與螭龍分別成型,然后將螭龍生坯粘貼于瓶坯上,滿施白釉,再于螭龍上施銅紅釉,高溫燒成后,白釉上紅螭凸起,效果神奇,頗富藝術感染力。此器無款識,其肥厚的白釉近于永樂白釉,但其造型與塑貼螭龍的裝飾工藝都具嘉靖瓷器的特點,無疑應定為明嘉靖朝的作品。
文獻記載,明嘉靖時曾因燒鮮紅瓷器“拘獲高匠,重懸賞格”,但“燒造未成”,不得不以礬紅代之,因此傳世嘉靖瓷器中難得見到鮮紅釉器皿。此瓶體上的紅釉卻非礬紅而是鮮紅(銅紅),且色潤而鮮艷,實為難得,為明嘉靖朝的精絕之作。
7 青花云龍紋四方蓋罐,明嘉靖,通高15.5cm,口徑4.8cm,足徑5.4cm
罐四方形,有蓋。蓋面飾如意云紋,罐頸飾回紋,肩部為蕉葉紋,腹部四面分別繪雙云龍紋,足邊為變形蓮瓣紋。底青花雙方欄內書“大明嘉靖年制”雙行六字楷書款。
方形器物的制作工藝較圓形器物難度大,器物容易變形,而明嘉靖時期方形器物較多,如方瓶、方罐、方盤、方杯等,體現了嘉靖時期器物成型的技術水平。此四方蓋罐為明嘉靖時期的代表作品。
8 青花花鳥紋梅瓶,高44cm,口徑6.5cm,足徑13.8cm
瓶小口,平肩,身較長,圈足外撇。瓶口飾弦紋一道,頸飾蕉葉紋,肩部為如意云紋一周,云頭間隔以瓔珞紋,如意云紋內繪折枝花卉。腹部繪花鳥草蟲等紋飾。近足處繪纏枝蓮及變形蓮瓣紋各一周。底部青花方欄內書“富貴常春”四字吉祥語款。
明嘉靖、萬歷時期的梅瓶一般較前期明顯增高,形體漸大。吉祥語款為嘉靖時期梅瓶的主要特征之一。
9 青花雙龍紋蓋罐,通高54.2cm,口徑25.2cm,底徑30cm
罐敞口,溜肩,肩下漸斂,平底。蓋面隆起,上有寶珠形圓鈕。罐里光素無紋,外部青花裝飾。肩繪纏枝蓮紋,腹部繪雙行龍、盤壽字及海水朵云紋飾,近底處繪勾云紋。蓋上繪異獸、纏枝團壽及云頭紋。罐外口沿楷書“大明嘉靖年制”橫行六字款。
此罐造型渾厚雄偉,構圖繁密嚴謹,層次分明,主題突出。據文獻記載,此時期的青花瓷使用回青料描繪,色調翠藍濃艷,微泛紫紅色,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10 青花三羊紋碗,明嘉靖,高10.5cm,口徑16.3cm,足徑5.5cm,故宮舊藏
此碗是一件明代嘉靖年間景德鎮御窯廠燒造的宮廷用瓷器。碗呈仰鐘式,內外均為青花裝飾。碗心繪麒麟,輔以松、石、花草。碗內近口沿處繪錦紋。外壁繪神態各異的三羊,一羊正面佇立,一羊側面作行走狀,一羊回首觀望。三羊間襯以松、竹、梅及楊柳、芭蕉。外底署青花“大明嘉靖年制”六字雙行款,外圍雙圈。
此碗所施白釉瑩潤泛青,青花發色濃重艷麗,所用青料當系嘉靖朝盛行的“回青”。所繪三羊圖案為吉祥圖案,寓意“三羊開泰”?!叭蜷_泰”諧音“三陽開泰”,“三陽開泰”本意是《周易》的“泰”卦,為最吉利的一卦,是以三陽爻開始的,象為,其意之所以吉利,是因其寓意“天地交而萬類通,上下交而其志同。”
11 黃地紅彩纏枝蓮紋葫蘆瓶,高45.1cm,口徑5.1cm,足徑13.4cm
瓶為葫蘆形,上小下大,直口,溜肩,束腰,雙鼓腹,圈足。通體黃釉紅彩劃花裝飾,口部為朵云紋,上下二段主題紋飾繪纏枝蓮花,上為四朵,下為二朵,束腰處繪纏枝靈芝紋。自上至下有六道弦紋,把紋飾分為五層。其作法是先燒成黃釉暗花,然后用礬紅彩涂色地,托出黃色的主題花紋,色調對比艷麗。這種“黃上紅”技法為嘉靖時期專用,后世少有仿作。此瓶足內白地青花雙圈內書“大明嘉靖年制”六字款。
嘉靖時期燒制各式葫蘆瓶,有大、小、方、圓、上圓下方等多種式樣,此件為其中之一。此瓶器型碩大,造型規整,彩色鮮艷,花紋精美,是嘉靖時期大型琢器的代表作品。
12 青花團龍紋提梁壺,通高30cm,口徑10.5cm,足徑15.3cm
壺短頸,圓肩,鼓腹,圈足,曲流,提梁柄。頸繪青花十字朵云,肩繪雙云龍,主體紋飾是腹部的五組團龍紋,紋飾空隙處有靈芝草托暗八仙紋,足上繪蓮瓣紋一周。寶珠鈕蓋,鈕上繪纏枝花葉,蓋面有雙云龍及朵云紋。曲流及提梁柄上滿繪纏枝花卉紋。底青花雙圈內楷書“大明隆慶年造”六字款。此壺體態碩大,胎厚重,造型淳厚飽滿。底釉光潔明澈,使用回青料,發色藍中泛紫,濃麗鮮艷?;y雖密,但繁而不亂,層次清晰。此器代表了明中后期官窯青花的制作水平。
其時青花圖案除團龍紋外,還有團鶴、團螭、團鳳、團花等,山石、魚藻、花鳥等也常見。穆宗隆慶只有六年,青花瓷器的制品較少。這件提梁壺帶有隆慶本朝款識,是目前國內僅存的珍品之一。
13 明隆慶青花龍鳳紋盒,高15.3cm,口徑20.9cm,足徑19.2cm
盒扁圓形,盒蓋平頂微隆,子母口,圈足。蓋面繪青花龍鳳穿枝花紋。蓋、盒外壁亦繪龍鳳穿枝花紋,蓋、盒口沿繪卷草紋,上下呼應,各組紋飾間以雙弦紋相隔。足內青花雙圈內署“大明隆慶年造”六字款,隆慶時期款識書“造”而不書“制”,成為一明顯的時代特征。
明隆慶帝在位時間短暫,僅六年,其間又遇洪災,因此官窯產量相對較少。今就存世品觀察,其產品以青花、五彩為主,但造型多樣,富于變化,其中僅盒的造型就有四方、長方、八方及銀錠式、盤腸式、瓜棱式等,新穎奇特,且制作精細,獨具風格。
此盒造型古樸大方,設色濃重艷麗,紋飾繁復,觀賞性與實用性俱佳。
14 五彩鏤空云鳳紋瓶,高49.5cm,口徑15cm,足徑17.2cm
瓶洗口,長頸,垂腹,圈足。頸兩側貼飾獅耳。通體以褐色或赤褐色勾勒輪廓,用釉下青花及紅、黃、綠、茄紫、孔雀綠諸彩裝飾,全器共繪八層紋飾。瓶腹鏤雕9只鳳凰飛翔于祥云之間,構成了器物的主題紋樣。瓶口鏤空如意云頭紋,頸部環繪五彩蕉葉紋,并鏤雕若干飛舞的蝴蝶。頸部兩側堆雕的獅耳上有青花篆書“壽”字。頸下飾朵花和八寶紋。無款識。
整個器物自口至底,層層花紋密布,無纖毫隙地,可稱艷麗之至。這時期的五彩,一反明成化時彩瓷之疏朗、優雅、寧靜,變為濃艷熱烈的風格,紋飾繁密雜亂,布滿器身。華麗俗艷有余而高雅秀美不足,為萬歷年五彩之特征,此瓶即典型器物。
這件鏤空云鳳紋瓶不僅成功地運用了五彩裝飾,而且以熟練的鏤雕技藝,給人以巧奪天工之感。如此繁密的鏤空與五彩裝飾相結合的工藝,反映出當時瓷匠們高超的技能,是萬歷時期官窯五彩瓷中的稀世珍品。
15 青花龍穿花紋梅瓶,高43cm,口徑6.7cm,足徑15cm
瓶唇口外撇,短頸溜肩,肩下漸收至底。通體青花紋飾。肩部繪變形靈芝及蓮花瓣紋一周。瓶身繪二龍穿纏枝花紋,近底處亦繪變形靈芝、蓮瓣紋一周,瓶肩部有青花楷書“大明萬歷年制”橫行六字款。
明萬歷時青花瓷器器型豐富多樣,且制做大型器物之風十分盛行。當時的青花梅瓶最高者可達六十多厘米。其形制多為撇口或小直口,長頸,硬折肩,腹細長漸收。紋飾亦十分多樣,有云龍、纏枝花卉、人物紋等多種。此瓶器型高大規整,釉面潤澤,青花色澤藍中泛紫,是萬歷青花大器的代表作。
16 青花魚藻紋蒜頭瓶,明萬歷,高37.5cm,口徑7.7cm,足徑18cm
瓶直口蒜頭式,長頸,溜肩,圓腹,圈足。直口下蒜頭部分飾蓮瓣紋,頸部飾花卉紋,肩部飾一周卷枝紋,腹部繪魚藻紋。魚兒呈各種姿態游弋,襯以淡色細筆繪出的水波紋,生動自然??诓繒鴮憽按竺魅f歷年制”六字橫款。
17 青花異獸紋花觚,明萬歷,高76.5cm,口徑22.6cm,足徑19.3cm
觚葵瓣式,敞口,沿上折,長頸,頸中部起凸棱,腹部鼓出,足部高長,微外撇。外口沿下橫書楷書“大明萬歷年制”六字款,外圍以雙方欄。頸部繪洞石、花卉及草蟲紋,凸棱之上繪雙龍穿花及纏枝蓮托八寶紋,頸最下部繪回紋一周,腹部八面皆繪異獸,足脛部位從上至下八面分別繪8組折枝花卉、松柏、異獸及花卉紋各一周。
此花觚器形碩大,器身為8瓣花棱式,所繪紋飾繁密,從造型到紋飾都體現了萬歷時期花觚的特點。
18 青花人物圖鐘,高19.6cm,足徑14.5cm
鐘為銅鐘式,頂置雙頭龍紐。器里白釉無紋飾,器外通體以青花為飾,鐘頂舞部與邊部繪纏枝花卉,腹部繪十八羅漢圖,肩部環刻陰文“大明天啟元年孟夏月造”銘。
明天啟朝歷時僅7年,傳世品數量極少,此件帶有明確紀年款的青花鐘實屬罕見珍品。此鐘形制系模仿周代青銅打擊樂器中的青銅鐘。其造型秀麗,線條圓滑流暢,龍頭鈕設計巧妙,使精巧的瓷鐘平添幾分莊重氣派。鐘體潔白瑩潤的釉面上,以工整細膩的淡描青花描繪十八羅漢圖,畫中人物或臥或立,各持法器,各顯神通,形象鮮明生動。此鐘在天啟青花大多畫意粗率的器物中堪稱精美之作。
19 青花出戟花觚,高31.8cm,口徑10.3cm,足徑10.2cm
觚四方形,撇口,長頸,腹部四方呈弧形微鼓,四棱飾凸起的4條花邊戟,高足外撇。頸四面繪洞石花卉,一面口沿下方欄內有“天啟年米石隱制”七字橫款。腹部四面分別繪折枝花,各托輪、螺、傘、蓋4件寶器。腹部之下四面繪折枝葡萄,頸下近腹部及足邊各繪火焰紋一周。
花觚整體造型修長秀美,其紋飾采用勾邊填色,技法精湛,色澤淡雅,在天啟青花瓷器中尚屬少見。另外,在傳世的天啟瓷器中,帶有年款者不多,此件花觚有明確的天啟年款,實為珍貴。
20 青白釉山形筆架,明,高3.9cm,長10.8cm。清宮舊藏
筆架山巒形,通體施青白釉,底承木座。
此器釉色仿宋代青白瓷之效果,釉色青瑩,其質感如青白玉。山形高低錯落有致,富有層次感,視之恍如文人畫中層巒淡遠的境界。
21 德化窯白釉達摩像,高43cm
達摩身披袈裟,前額寬大,鬢發卷曲,雙眉緊鎖,二目俯視,雙手合抱于袖中,赤足立于洶涌的波濤之上,衣袂飄蕩。通體施象牙白釉,釉質肥厚滋潤。雕工深入銳利,衣紋飄逸流暢,浪花翻卷自如,頗富動感。人像背后刻“何朝宗制”四字陰紋印。
明代德化窯燒造的瓷雕久負盛名,尤以“何朝宗”款最為著名。此像雕刻精湛細膩,線條流暢,更兼以潔白如玉的瓷質,表現出達摩飄洋過海傳播佛法的高僧形象,是德化窯之佳作。
22 白釉刻花玉蘭紋尊,高33.5cm,口徑12cm,底徑16.2cm
尊廣口,圓唇,短頸,豐肩,肩下漸收斂,圈足淺而寬,略向外撇。通體施乳白色釉,俗稱豬油白。外壁暗刻玉蘭兩枝,或含苞,或怒放。
此尊造型古雅,釉質如象牙般溫潤,紋飾構圖別致,玉蘭素雅俏麗,增添了純白釉瓷的風韻。德化窯白瓷一般均小巧玲瓏,如此大件琢器是明德化白瓷中罕見的精品。
23 德化窯白釉觀音坐像,高28cm,底座徑13.3cm
觀音低首垂目,面形長圓,飽滿豐潤,神情慈祥,似在俯瞰塵世眾生。其發髻高束,正中插如意形頭飾,頭戴風帽,身披長巾,胸前瓔珞珠佩亦作如意形。雙手隱于衣衫下,一足半露,一足屈掩。其衣紋自然,透過垂拂流轉的衣褶,隱露出觀音的肢體形態。像通體施白釉,中空,背后署陰文“何朝宗”三字印章款。
明代德化窯白瓷極力追求完美的玉質感,在瓷壇上獨樹一幟。此像出自明代德化瓷塑藝術大師何朝宗之手,其工藝成就代表了德化窯的高超水平,是何朝宗傳世塑像中的經典之作。
24 德化窯鶴鹿老人像,高 29cm
鶴鹿老人,老人鶴發童顏,雙眼微沉,面帶慈祥的笑容,身穿寬大的鶴氅,怡然自得地盤坐於洞石之上。他的頭微偏,兩手交叉扶於石桌之上,右手托一經卷,儼然是一位仙風道骨的老神仙形象。在石洞左側臥一小鹿,昂頭豎耳,睜眼朝著老人頭的方向凝視;洞石右側立一仙鶴,長腿、曲頸、作尋覓狀。這一靜一動的完美結合,給瓷塑增加了不少的生氣和情趣。老人背后陰文“何朝宗”三字葫蘆形印章款。
明代創燒了馳名中外的瓷德化窯瓷器,其釉色的美猶如象牙之色,稱“象牙白”,是中國陶瓷的又一名貴品種。
明代德化白瓷的品種,以瓷塑最具特色,如彌勒、觀音、如來、達摩等佛像雕塑品,因有獨特風韻而名聞海外,享有“東方藝術”之稱。這些高級雕塑藝術品,或神態優美,或氣魄雄偉,表現了制瓷工匠高超的藝術技巧。除瓷塑品之外,還有日常生活用品、陳設品、樂器等都有燒制;它們在明代就享有盛名,而且價格昂貴。
這件鶴鹿老人是明代德化窯中瓷塑的精品。
25 德化窯白釉象耳弦紋尊,高26.2cm,口徑11.4cm,足徑10.4cm
尊廣口,方唇,粗長頸,頸上置對稱象耳,圓腹,圈足。通體施白釉,口沿下印回紋一周,頸、肩處有數道凸起的弦紋。
德化窯以白釉為美,此尊造型端莊古樸,釉面光潔溫潤,其質感如象牙般細密,是明代德化窯白瓷中的精品。
26 鈞藍釉楸葉式洗,高6.7cm,長26.3cm,寬18.9cm
洗通體仿楸葉形,內外雕刻凹凸的葉脈,葉邊堆貼4朵盛開的花,并刻出7枚花蕾。胎體厚重,釉層凝厚,深藍色釉中滲化出蔥白色雨點狀花斑。此洗造型新穎,窯變花釉揮灑自如,卷曲的葉邊仿佛被微風吹動,頗有天然韻致。
石灣窯是利用當地自然資源制作陶瓷的古窯址,其窯變機理與宋代鈞釉相同,但燒造出的窯變釉陶瓷的外觀效果與宋代鈞窯瓷器相去甚遠,頗具濃郁的地方特色。石灣窯以藍色為基調,而宋代鈞窯之窯變釉則以紫紅色為基調。從傳世品看,石灣窯仿鈞釉多為藍色釉中夾雜白、紅、紫等色,絢麗多彩,斑駁陸離,獨樹一幟。
27 釉里紅牡丹紋軍持,高14cm,口徑2.3cm,足徑7.1cm
軍持直口,長頸,頸中間出沿,扁圓腹,肩部一側有一短流,無柄。器身繪釉里紅纏枝牡丹紋,花葉布滿器身,釉里紅發色紅艷純正。
明初洪武時,景德鎮窯燒造釉里紅瓷器已很盛行,這件釉里紅牡丹紋軍持為佛教僧侶用以飲水或凈手的器皿。其造型獨特,紋飾色彩純正,堪稱洪武釉里紅制品中的珍品。
28 五彩牡丹紋尊,高58cm,口徑19.5cm,底徑18cm
尊撇口,短頸,豐肩,腹垂直下削,脛部至底外撇,平底無釉。通體白釉,外壁五彩裝飾。頸部繪青花、綠彩枝葉,配紅彩牡丹。肩部繪青花錦紋一周。器身以綠彩繪枝干,間雜青花為葉,紅、黃、綠、紫色牡丹遍布器身,莖蔓纏繞,花葉連綿,繁而不亂,色彩豐富艷麗。
順治五彩器基本保留晚明時期古拙的風格,多以色調對比強烈的紅、綠彩繪制粗獷的紋飾。此尊胎體厚重潔白,造型敦厚端莊,釉面光潤,白中閃青,所繪牡丹有“雙犄牡丹”之稱。色彩紅、綠、紫色相互映襯,鮮艷明亮,青花濃厚而呈黑藍色,具有順治時期五彩器的典型特征。
29 青花花鳥紋蓋罐,高47cm,口徑20.6cm,足徑20.4cm
罐直口,短頸,豐肩,圓腹,腹下漸收,砂底。傘形蓋。罐通體以青花裝飾,蓋面繪牡丹、竹、菊圖案,頸部飾倒垂的變體蓮紋,頸肩交接處平行細線兩周。器身一面繪一只長尾雉雞獨立于山石之上,仰首翹尾,似高聲鳴叫;雉雞上方盛開著兩朵飽滿的雙犄牡丹花。罐的另一面繪有竹雀紋。
此罐胎體潔白,造型敦厚端莊,釉面光潤,白中微微泛青。紋飾生動活潑,充滿生機。青花藍中泛灰,有水墨畫之效果。由于順治朝青花器傳世品較少,因此,這件花鳥蓋罐顯得分外珍貴,是研究順治朝瓷器的重要實物資料。
30斗彩竹紋竹節式蓋罐,清康熙,通高16.7cm,口徑4.2cm,足徑11.7cm
罐小口,直頸,斜平肩,圈足,帶蓋。罐身以凸弦紋為界分成三段竹節式。器蓋亦竹節形,上、下緣凸鼓,蓋頂以覆彩技法繪團菊紋,黃蕊紅瓣。器蓋及罐身竹節處均以連珠紋裝飾成竹根點斑,通體繪多組竹葉紋,竹葉填綠色淡彩。底雙圈內書青花“大清康熙年制”雙行六字楷書款。
裝飾上大量使用單一色彩屬于斗彩瓷器中的特殊品種。單一色彩在明成化年間的斗彩瓷器中已有所見,康熙斗彩中單一色彩器物的制作則更趨精致,并具清新雅淡之趣。
31 斗彩瓔珞紋賁巴壺,清康熙,通高23.2cm,口徑5cm,足徑9.1cm
器形仿藏族銀制賁巴壺形式,造型略如塔,口、流均有蓋,新穎別致。壺直口,曲流,圓鼓腹,下承覆缽形托,圈足,足底沿外撇。通體以白色乳釘紋為界將紋飾分為不同的單元。用斗彩繪蓮瓣紋、如意云紋、火云紋等,腹部獸面瓔珞紋為主題圖案。
宗教題材出現在清代御窯瓷器上是當時國家宗教政策的反映,它不僅使藏文化風格得以在清內廷傳播,也促進了漢、藏、滿、蒙族上層間文化的交流。賁巴壺是藏族地區寺院內的祭神用品,而在清代皇家御窯廠內燒制的瓷質賁巴壺則是清朝皇帝給西藏、青海等地宗教領袖的賞賜之物。這件斗彩瓔珞紋賁巴壺將藏族傳統的器物造型與紋飾和漢族悠久的陶瓷燒造工藝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是清代多民族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
32 斗彩紅龍鳳蓋罐,清康熙,通高13.1cm,口徑4.6cm,足徑10.4cm
罐小口,矮直頸,豐肩,扁圓腹,臥足,帶蓋。腹部兩面以礬紅彩分別描繪龍、鳳戲珠紋。斗彩只用作裝飾頸、肩、脛、蓋等次要部位的輔助紋樣。底青花雙圈內書“大清康熙年制”雙行六字楷書款。
此器主題龍鳳紋搶眼奪目,繪制精細,以斗彩作邊飾,具有特殊的藝術效果,具體體現了康熙斗彩瓷器中綜合裝飾技法的運用。
33 紫紅地琺瑯彩纏枝蓮紋瓶,高13.2cm,口徑4.4cm,足徑5.4cm
瓶撇口,細長頸,扁圓腹,平底無釉,里施白釉。通體飾琺瑯彩,紫紅地,藍、白、黃彩料繪畫紋飾,頸部飾變形蟬紋,中間連以變形小蟬,腹部飾折枝蓮紋。底部方欄內刻楷書“康熙御制”四字款。
此器是琺瑯彩瓷器初創時期的一件佳作,其效果頗似銅胎畫琺瑯,風格樸實凝重。
34 藍地琺瑯彩纏枝牡丹紋碗,高5.2cm,口徑11cm,足徑4.4cm
碗敞口,深弧壁,圈足。內施白釉,外壁藍地琺瑯彩纏枝牡丹紋裝飾。足內施白釉,有胭脂彩雙方欄“康熙御制”圖章式款。
琺瑯彩瓷器的正式名稱應為“瓷胎畫琺瑯”,據清宮造辦處的文獻檔案記載,其為康熙帝授意之下,由造辦處琺瑯作的匠師將銅胎畫琺瑯之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創制的新瓷器品種?,m瑯彩盛于雍正、乾隆時,屬宮廷壟斷的工藝珍品。所需白瓷胎由景德鎮御窯廠特制,解運至京后,在清宮造辦處彩繪、彩燒。所需圖式由造辦處如意館擬稿,經皇帝欽定,由宮廷畫家依樣畫到瓷器上。
康熙朝琺瑯彩瓷器多以藍、黃、紫紅、松石綠等色為地,以各色琺瑯料描繪各種花卉紋,其色彩、繪畫、款式皆同于當時的銅胎畫琺瑯器。此碗在寶石藍地色的襯托下,以紫紅、金黃、草綠色繪就的纏枝牡丹顯得格外嬌美,具有康熙朝琺瑯彩瓷器的典型特征。
35 黃地琺瑯彩纏枝牡丹紋碗,清康熙,高7.8cm,口徑15cm,足徑6cm
碗廣口撇沿,口沿至腹部輪廓線緩收,腹部微豐,圈足。碗內光素無紋飾。碗外以黃彩為地,以紅、藍、綠、粉、藕荷等色繪盛開的纏枝牡丹花紋。碗底藍料方框內楷書“康熙御制” 雙行四字印章款。
琺瑯彩瓷是清代唯一在皇帝直接授意下創燒的,其藝術風格適應皇室富貴華麗的裝飾需求,較之于當時流行的斗彩、五彩瓷更具魅力。它一經問世就秘藏于皇宮內苑,專供皇室賞用?,m瑯彩瓷器全部采用景德鎮御窯廠燒制的精選細胎白瓷,運京后再由造辦處琺瑯作畫師遵照御旨畫彩,經爐火低溫烘烤而成。由于康熙時期琺瑯料依賴于進口,故造價較昂貴,琺瑯器的生產數量十分有限。此碗屬康熙琺瑯彩瓷中的精品,造型端莊,畫工嚴謹,色彩艷麗,制作技藝已十分成熟。
36 黃地琺瑯彩牡丹紋碗,清康熙,高7.2cm,口徑15.2cm,足徑5.7cm
碗敞口,口沿下輪廓線緩收,腹部微豐,圈足。碗內光素無紋飾。碗外以黃彩為地,其上以粉、藍、綠、紫、藕荷等色彩繪8朵盛開的牡丹花。碗底藍料彩方框內楷書 “康熙御制” 雙行四字印章款。
康熙琺瑯彩瓷和銅胎琺瑯器一樣多作色地裝飾,少見白地畫琺瑯者。常見色地有紅、黃、藍、紫、綠、胭脂等色。紋飾以纏枝牡丹、菊花、虞美人、折枝大朵花卉及團花中心加壽和開光花卉等為主,畫工嚴謹細膩,具有圖案化的效果。此碗的繪畫技法已經改變了銅胎琺瑯器規矩、呆板的風格而趨于生動寫實。其潔白細膩的胎質,瑩潤如玉的釉面,明快艷麗的色調以及精湛絕倫的繪畫技巧充分體現出皇家宮廷御用器之精美。由于琺瑯新瓷是在康熙晚期才創燒成功的,數量極少,傳世品十分罕見,尤顯其珍貴。
37 粉彩鐘馗醉酒像,清康熙,高16.8cm,底長29cm
鐘馗依山石而坐,頭戴黑色軟冠,身穿朱彩描金海水云龍紋蟒袍,腰系黃色絲帶,足蹬白底黑靴。他左臂倚著一仿宋官窯酒壇,右手持杯,兩眼微閉,醉意朦朧,自得其樂,背后有一紅蝠紋瓶。山石后側刻陰文 “康熙年制”四字楷書款。人物生動傳神,釉彩濃淡相宜,華美自然。
自古以來,鐘馗多以猙獰可怖的面目示人,常手持利劍,捉拿妖魔鬼怪。后來,鐘馗逐漸演變成為迎富、納福的吉祥神人。此瓷像的塑造風格與傳統的鐘馗形象不同,更富有生活氣息和人情味,其醉態使人覺得和藹可親,詼諧可愛。彩瓷中的塑像以三彩居多,粉彩少見,鐘馗像更為稀有,此件為康熙彩瓷中的珍品。
此像在清宮內長期被尊為庫神,享受供奉,清晚期曾流出宮廷,后被發現于隆福寺一古玩店,又被迎回紫禁城。
38 五彩加金鷺蓮紋尊,高44cm,口徑22.4cm,足徑14.2cm
尊侈口外撇,長頸,溜肩,鼓腹,腹下內收至近足處外撇,形似鳳尾,又稱“鳳尾尊”。
口外沿和脛部各繪水波紋一周,頸、肩相接處繪回紋及水波紋一周。通體以白釉為地,上以紅、黃、綠、藍、紫、金等色彩繪鷺鷥蓮塘紋。塘中水草、浮萍隨波蕩漾,嫩綠的新枝托起碩大的蓮葉,隨風搖曳,紅色、紫色、金色的蓮花,或含苞或怒放,蓮間點綴著彩蝶、鷺鷥。整個畫面以寫實手法細致入微地刻畫出一幅自然恬靜的夏日荷塘美景。
蓮花因其“亭亭玉立”、“出淤泥而不染”之特性為人們所喜愛,明、清瓷器多以蓮花為裝飾。此尊器型秀美,色彩豐富,尤其是金彩的應用,使之愈顯富麗堂皇。
39 五彩蝴蝶紋瓶,高44cm,口徑12cm,足徑13cm
瓶撇口,短頸,豐肩,肩以下漸收斂,圈足。通體白釉五彩裝飾。頸中部繪如意頭紋、錦地朵花、圓點紋各一周,頸、肩相接處繪錦地如意紋一周,肩下至足部繪飛舞的彩蝶,間以蜻蜓,外底青花雙圈內繪靈芝。畫工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彩蝶三五成群、或聚或散的景致,極盡寫生之妙。
康熙五彩是清代彩瓷中的名品,享有極高的聲譽,素有“康彩恢奇”、“康熙彩硬”之品評,與后來具有柔和感的粉彩迥然不同。由于五彩采用單線平涂法施彩,彩料濃艷深厚,透澈瑩亮,彩燒溫度較粉彩略高,畫面給人以艷麗、堅硬的感覺,因而又有“硬彩”之稱??滴跻院?,隨著粉彩瓷器的盛行,五彩瓷器少有生產,且康熙五彩往往被作為摹古的對象,故康熙五彩又被稱作“古彩”。清末寂園叟《陶雅》曰:“康窯彩畫,往往官窯不如客貨,亦一奇也。官窯力求工細,下筆不肯茍率,自奇所長??拓浶攀謸]灑,老筆紛披,時或有獨到之天趣,令人不可方物。”“客貨”即民窯燒造的器物。
康熙五彩瓷器造型豐富多樣,特別是大件的鳳尾尊、棒槌瓶、梅瓶、玉壺春瓶、觀音尊、油槌瓶等,均以古樸、凝重、挺勁見長。其裝飾題材極為豐贍,且多“圖必有意,意必吉祥”。此瓶滿繪蝴蝶,“蝶”與“耋”諧音,“耋”意為七八十歲的年紀,泛指老年,以“百蝶”寓長壽之意。
康熙五彩蝴蝶紋瓶以斑斕的色彩、細膩的畫風描繪出人們喜聞樂見的圖畫。每只蝴蝶的姿態和敷彩均不相同,有的采用青花加彩使圖案具有立體效果,有的在綠色蝶翅上點綴黑彩魚子紋,還有的在蝶翅的紅色斑紋上施以熠熠生輝的金彩。青花與釉上紅、黃、藍、褐、黑、紫、綠等諸彩相結合,整個畫面五色繽紛,光彩奪目。
康熙五彩以加施黑彩、金彩者為上品,此件蝴蝶紋瓶從施彩到繪畫都頗具代表性。
40 五彩耕織圖瓶,高46.5cm,口徑12.3cm,足徑13.2cm
瓶洗口,直頸,折肩,直腹,圈足,形似搗衣用的木棒槌,故俗稱“棒槌瓶”。瓶身彩繪4組紋飾。口部以綠彩墨線勾畫回紋一周。頸部繪通景山水人物紋。肩部繪梅花錦紋及4個開光,開光內繪琴棋書畫。瓶身以五彩繪養蠶、碓米2組主題紋飾,每組繪6人于室外勞作,并題“舂碓”、“分箔”及五言詩2首。
舂碓圖題詩為:
娟娟月過墻,簌簌風吹葉。田家當此時,村舂響相答。
行聞炊玉香,會見流匙滑。更須水轉輪,地碓勞蹴踏。
分箔圖題詩則描寫了織布養蠶的勞動過程:
三眠三起余,飽葉蠶局從。眾多旋分箔,早晚磓滿屋。
郊原過新雨,桑拓添農綠。竹間快活吟,慚愧麥飽熟。
圖紋空間補以松柳及六月星辰等紋飾。足內青花雙圈,無款識。
康熙瓷器中反映農耕題材的紋飾較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朝廷對農業的重視。此瓶紋樣即出自康熙時所繪的耕織圖中的兩個片斷,其情景描繪得真實生動,器物制作精致,是康熙五彩器中一件寫實風格的藝術佳作。
41 墨彩竹節式臂擱,清康熙,長17.2cm,寬6.9cm。清宮舊藏
臂擱長方形,上下等寬,通體施白釉,正面上下兩道竹節紋之間以墨彩繪竹葉圖,畫旁題有“瑯玕枝竿疏”五言詩句。畫面上端竹節外凸飾鼓釘一周。
臂擱又名“秘擱”,竹質居多,但瓷質臂擱更具特色。此器為文具中的稀有作品,竹節形狀模擬逼真,墨彩濃重,畫筆疏簡,文人氣質極濃,為清康熙朝墨彩瓷器的代表之作。
42 冬青釉五彩加金花鳥紋大花盆,清康熙,高33.3cm,口徑61cm,足徑39cm
花盆呈圓形,折沿,深腹,撇足,底心有一圓形滲水孔。花盆以冬青釉為地,外壁通體描繪五彩加金花鳥紋飾。桃樹枝干蒼勁,花葉繁茂,小鳥棲于枝上,烘托出鳥語花香之意境。口沿上描繪相間排列的云鶴、桃樹紋,足邊飾以桃樹枝干花葉的局部,與盆身紋飾相呼應??谘叵乱郧嗷献杂蚁蜃髾M書“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楷書款。
此花盆體大規整,構圖舒展,畫筆既工細嚴謹又蒼勁老練,色彩濃重艷麗,體現出較高的工藝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