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童教雷老師,今天和大家分享一個話題:關于寫作文中寫身邊的事情與寫有意義的事情的。
有人問:作文要寫身邊的事,也要寫有意義的事,這兩句話矛盾嗎?
我的觀點是完全不矛盾。我們來分析一下,寫身邊的事與寫有意義的事之間有什么區別?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系。
一、初學者一定要從寫身邊的事開始寫
初學者,就是剛剛開始寫作文的孩子,或者準備練好寫作的人群,我們這里以小孩子為主。
1、寫身邊的事也是有寫作的邏輯的
我們小孩子在剛剛開始寫作文的時候,不知道該怎么去寫,不知道從哪些方面入手。這時候我們要引導孩子寫與自己相關的事情,就是讓我們孩子寫自己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感覺到的、想到的、體會到的。
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我們快速的把自己想寫的內容寫出來,迅速疏通我們的寫作通道。而且為了更好的把身邊的事寫好,我們還需要先把自己寫足、寫夠了,再來寫身邊其他的人和事。
我們人是這樣的:不說我們自己的時候,感覺找不到話說,說自己的時候就會非常的容易和簡單。我們利用這個邏輯來訓練我們的寫作通道,先寫自己就是最快速、最簡單的方法。寫什么都圍繞自己來寫。
舉例:
昨天我參加了一個課程的學習,在這個課程中老師帶領我們進行思維的分析和訓練。訓練我們去看到各種商業案例背后的邏輯,訓練我們如何快速找到自己核心價值的方法。開始我們做了……,中間我們做了……,結束的時候我們還進行了各種演練。
這個內容就會很容易寫出來,而且還需要寫的話,還可以不斷地寫。但是稍微換一換,哪怕寫身邊的其他人和事的時候,都會增加寫作的難度。比如要求我寫一寫小明同學的昨天。我就會犯愁了,我就需要去調查、了解,還需要去詢問,就類似于現在的采訪等形式了。這樣的寫作就會有一定的難度。
雖然小明同學也可能是我身邊的人,但是在寫作過程中,明顯寫自己會比寫小明更容易。所以,我們在訓練孩子們寫身邊的事情的時候,也是需要注意其中的邏輯。要先讓孩子寫自己,當寫得足夠的多,寫到把寫作文的過程熟悉后,再來寫身邊其他的人和事。
2、寫身邊的事就是素材的積累
無論寫自己還是寫別人,都是從自己看到、聽到、想到等角度去寫的,這些所寫的各種內容和體裁都是我們的寫作素材。我們每天堅持寫一些相關內容時,各種各樣的素材就會一天一天的積累起來,就會完全解決我們很多孩子們沒有寫作素材的困難。
我們現在很多家長或老師,都要求看作文范文,積累好詞好句,積累各種素材。實際最好的素材積累方法就是通過寫作來完成,把我們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寫到文字上來,就是訓練孩子在寫作的過程中積累素材。這樣的素材積累,比純粹的摘抄,方法好了很多很多倍,是一種完全主動的吸收轉化。
3、寫身邊的事情可以克服孩子的寫作恐懼心理。
這一點對孩子們來說非常重要,現在的很多孩子寫作文都非常困難,半天憋不出一個字來。有孩子一聽到作文兩個字就犯困,一看到作文兩個字就犯暈,一要求寫作文就抓耳撓腮,內心痛苦、糾結。
其實都是因為在開始寫作的時候沒有按照我們前面所敘述的邏輯去寫。只要孩子什么都圍繞自己來寫,寫身邊的事,就可以讓孩子迅速地突破對寫作的恐懼,拿起筆就可以寫作文,而且一口氣把作文寫出來。
二、寫有意義的事情是批判性思維的訓練
什么事情是有意義的,為什么這個事情是有意義的?這是有一個思考的標準的,這個標準就是我們的社會價值觀,就是我們對事情的看法和角度,是我們明辨是非、判斷對錯、分清善惡、辨別真假的核心依據。這個依據就是要看是否是對更多人有幫助、有益處,讓更多的人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為了要做到有意義的分析和判斷,是需要在孩子們的心中樹立這個標準的,有幫助的就是需要我們推廣和傳播的,有害處的就是需要我們謹慎和注意的,把利弊分析清楚了,才是真正有意義的事情了。所以要寫出有意義的事情,會比純粹寫身邊的事情更有難度。
寫身邊的事情,就相當于是把我們經歷過的內容用文字描述出來,是一種語言文字的輸出。在這個過程中重點是寫出來能讓大家看得懂,因此語言的表達方式是寫身邊事要關注的,這就是把具體的經歷用抽象的文字表達出來,是一種抽象的思維訓練,是訓練我們分析的思維能力。
而寫有意義的事情,就需要我們先對經歷的事情進行意義和價值的判斷,需要我們對一件事情進行深層次的思考。比如扶阿婆過馬路這件事情,扶阿婆過馬路是幫助阿婆安全抵達路對面,是為阿婆的生命安全考慮的,是善的、對的一件事情,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在寫有意義的事情之前增加了對一件事情的分析和判斷,是在抽象思維基礎上的進一步加工。這個在布魯姆的認知層級塔中被定義為評價的能力,實際就是批判性思維的能力。不是看到一個事情就寫,而是看到這個事情背后的價值、背后的意義,是一種更深入的思維訓練。
批判性思維訓練就是要把對人有幫助的事、對人有害的事,梳理出來,然后引導讀者去辨別是非、判斷對錯,選擇有利的做法,揚長避短。對于好的事情,我們要讓更多的人認識到;對于有害的事情,我們要讓更多的人看到危害。這就是一種社會價值的體現,是對有意義的事情的深度挖掘。
三、如何訓練孩子寫身邊的事和寫有意義的事
從前面兩個要點分析中,我們可以認識到寫身邊的事是基礎的寫作訓練,寫有意義的事是有深度的寫作訓練。因此,我們在引導孩子寫作的時候,就要注意孩子的思維特征進行合理的引導。
比如一、二年級,甚至三、四年級的學生,我們都要以寫身邊的事為主要訓練內容。當孩子們通過大量的寫作,能夠輕松自如的寫出身邊的事時,把寫作的恐懼、害怕心理完全克服后,再來訓練孩子們去寫有意義的事情。
1、寫身邊的事的方法
為了幫助孩子們能快速進入寫作的訓練,找到寫作的感覺,我們可以教孩子們一種零秒思維寫作的方法,也可以稱之為靈感寫作的方法。
這種方法有三個要求:
不許停:寫作的時候不能停下來思考,只要一拿起筆就要不停地寫。小孩子停筆下來,就很容易在那里發呆,思路很容易跑到一邊去。所以,我們這時候要求孩子在寫作的時間內不要停筆,這個時間我們可以給孩子們設置為15分鐘。
不許想:很多孩子經常邊寫邊想,想到了之后才開始動筆寫,而且一想想很多,然后寫的時候又發現沒有寫出幾個字來。那我們就要求孩子不要去想太多,要求孩子把想到什么寫什么,而且要做到同步。也就是想到一就寫一,想到天空就寫天空,讓想的速度與寫的速度保持一致。當做到這一點后,孩子就不會出現想法堵塞卻寫不出來的情況了。
不許改:這是要求孩子們在寫作的過程中不要去修改后面發現的錯誤,甚至寫錯了字也不要改。堅持這個要求一要克服我們追求完美的心態,二要保持孩子持續不斷地向外輸出的能力。
整體來說不許停、不許想、不許改是從身、腦、心三個維度來促使我們一直保持寫作輸出的狀態。只要我們一直保持輸出,寫作就會變得簡單起來。
那或許有人會疑惑,怎么不能修改作文啊,這樣寫出來的作文會有大大的問題啊。
確實,我們現在開始練習寫作,用這樣的方法去寫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我們想一想中考、高考有那么多時間給我們去修改作文嗎?有那么多時間讓我們打草稿嗎?沒有。
那我們要不要訓練自己一寫就能寫出一篇作文的能力來?
開始,我們寫的作文或許會難以入人法眼,但隨著我們的持續不斷地練習,我們就能訓練出下筆成文的能力。寫身邊的事與零秒思維三不原則結合起來寫,對我們寫作文可以說是非常實用的寫作利器。
2、寫有意義的事情的方法
寫有意義的事情也是需要用到零秒思維寫作三不原則的核心方法,但在此之前,還要進行構思的訓練。
構思訓練我們運用思維導圖來進行,比如同心圖、太陽圖等。
構思實際就是審題、立意,我們有三個步驟來進行。
第一步,發散大量與主題有關的信息。這一步,我們可以借用同心圖進行信息的發散,將與主題有關的信息都發散在一張紙上面。
第二步,像審問犯人一樣審問主題相關的詞語信息。對主題相關信息進行分析判斷,厘清各信息之間的聯系、關系,梳理出各個詞語之間的脈絡。
第三步,立意。就是對各種梳理出來的關系,進行深度的分析,看看哪一個意思是我寫作的時候要用到的,確定自己寫作最核心、最重要的那個脈絡和關系。
結束語
今天我們關于寫身邊的事和寫有意義的事的分享就到這里。身邊的事是我們寫作的基礎,是分析思維的訓練;寫有意義的事是進一步的深度思考,是批判性思維的訓練。
寫身邊的事我們可以用零秒思維寫作的方法來訓練;寫有意義的事,我們可以結合思維導圖進行作文構思訓練。
【我是童教雷老師,專門研究事物背后的邏輯,分享各種思維訓練的方法,如果覺得我的分析對您有所幫助,歡迎點贊、轉發,了解更多的思維訓練內容,請關注哦,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