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是從沒有過志氣的,只有欲望,那什么是真正的“志氣”?念念不忘立德,方有志氣,持其志則養氣在其中,無暴其氣則亦持其志
生活中,很多父母喜歡對自己的孩子講做人要有志氣,他們眼里的“志氣”不過多是功利心作怪,把孩子當投資品對待,以為想追求富貴功名就叫有志氣,這與真正的“志氣”差了不止十萬八千里!什么是真正的“志氣”呢? “志”最早指“本來的最初的心之所向”,本來的最初的心之所向向哪里?儒家講“止于至善”。“氣”的本質則是本心之虛名靈覺的良知的妙用。顯然,有什么樣的志,自然有什么樣的氣。 “今吾告子以人之情,目欲視色,耳欲聽聲,口欲察味,志氣欲盈?!?/span> 人的志氣離開了原位,就會立小,失大,就會“目欲視色,耳欲聽聲,口欲察味”,就會私欲嗜欲壓倒良知,就會義勝利,本性即被蒙蔽,本心即呈現出放失之狀態,原初的志持守不住,氣自然也收攝不住。 那怎么樣養“志氣”呢?一般人以為要的越多志氣越大,殊不知真正的答案卻正好與此相反,“為道者日損”,“養心莫善于寡欲”,“淡泊以明志”,“循理便是善,動氣便是惡”。 孟子道:“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夫志至焉,氣次焉。故曰:持其志,無暴其氣?!?/span> 《傳習錄》中,王陽明先生對此道:“'志之所至,氣亦至焉’之謂,非極至次貳之謂。持其志則養氣在其中,無暴其氣則亦持其志矣?!?/span> 人守住了生命的初志,才算抓住了生命的根本。立定此志,持續致此志,便是立命之道。正如王陽明先生還道,“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安有工夫說閑語、管閑事”? ,“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則自然心中凝聚,猶道家所謂結圣胎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馴至于美大圣神,亦只從此一念存養擴充去耳”。 人本來的志是無關功利的,關于功利的都不能叫志,只能叫欲望。很多人有的只是欲望,而非志。真正有志的人,氣不會暴,自能守,因為他一心只專在進德上,在事上進德,在一言一行中進德,在每一個起心動念上進德,德厚了,志自明,氣自定,德厚了,慧自開,才自然生機勃勃,創造力自然爆棚,這才是育才的正道。王陽明先生說, “立志而圣則圣矣,立志而賢則賢矣”,“理者,氣之條理;氣者,理之運用”。陸九淵先生更是道:“性出于天,才出于氣。氣清則才清,氣濁則才濁。”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