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后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后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后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后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舜的父親瞽叟是一個本性惡劣的人,偏愛于后妻以及兩人所生的兒子象,所以不希望舜娶妻生子。瞽叟這樣做大概有兩方面的原因,一則不愿為兒子舜娶妻而破費,二則是擔心遺產和家業的繼承上會被舜分走一部分。 舜此時此刻面臨兩個選擇,告訴父親自己要娶媳婦,父親一定不同意;不告而娶的話,于世俗禮制中又是不孝的。該怎么辦? 宋代理學家朱熹對此分析道:舜告焉則不得娶,而終于無后矣。告者禮也。不告者權也。猶告,言與告同也。蓋權而得中,則不離于正矣。 舜知輕重,懂權變,最后還是選擇了不告而娶,舍小禮而行大義,執得了這件事上那個致中和的點。 至于說“不留后代”是大不孝,這個說法可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孟子當時也只是兩者相比取其重而已。畢竟,圣人孔子,孟子自己先前也曾提到過,對父母的敬養,養父母之志,才是最大的孝。但往大處說,要有后代這又是一件天經地義,意義重大的大事,它關乎人類的繁衍,文明的傳承,試想,假如人人都不要后代,人類豈不就消失了嗎? 不孝順的行為有很多種,沒有后代是最嚴重的一種。舜在沒有通知自己的父母就娶了自己的妻子,是因為擔心父母知道了不同意他娶妻,會導致沒有后代,以此選擇舍小禮取大義,自作決定。一般情況下,君子娶妻還是應該事先通知父母才對。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后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后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