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特別的創業者,創業十次了,還在失敗,還在創業,還在失敗,還在創業……
第一次擺攤,貨沒有進好,虧本;第二次又擺攤賣燒烤,城管驅趕得厲害,放棄;第三次在網上看到一個網上商城加盟,交了1980元加盟,得到一個商城頁面,但沒有成交量,賺不到錢,放棄;第四次被朋友介紹網絡刷單,但需要很多時間和QQ工具,覺得麻煩掙錢太少,放棄;第五次與朋友一起去經營大排檔賣烤魚,經營半年,生意不好,放棄……后來,微商熱的時候又做微商,賣了一陣男性用品,不好做,放棄;現在已經有過大大小小十次創業了,回去打工,不甘心,再繼續創業,卻很迷茫。
我建議他暫停創業,靜下來好好反思總結一下。他說,我總結過了,每次選的項目都不對。我問他,選項目之前你沒有認真思考分析過再做決定嗎?他說,沒想這么多,如果想明白了,就什么都不敢做了,創業不是有風險的嘛。
像這種被項目牽著鼻子“跟著感覺走”的創業者很多。看起來,創業次數不少,時間也不短,但自己卻沒有一點長進,反而越來越糊涂,最后掉入到黑洞里。
有很多我們直覺認為或者是自以為正確的事情其實是錯誤的,但是身處其中,自己卻意識不到。我們常常說自我成長,就是發現這些錯誤并糾正的過程。
但為什么,許多人都發現不了,不能自我成長呢?
是因為笨,愚飩,還是沒有辦法讓自己聰明起來?
不是。因為不具備思考的能力。
沒有什么比思考能力更重要。清楚深入地思考,會讓你預防莫名其妙的災難。
所謂的執行力,也就是創業的能力,其實本質上還是思考能力。做一件事之前,想清楚想明白的人,自然而然就做對了——做這件事在某個節點上會遇到的一些困難并沒有多難,也并非執行不下去,執行力差,只不過是因為不知道應該干什么而已。
以創業十次的創業者第一次擺攤為例,如果擺攤之前,他把擺攤事情想清楚了:比如,什么產品適合擺攤,賣什么,怎么進貨,到哪里進貨,遇到城管怎么辦,有哪些規避的方法……想清楚了這些,當遇到具體問題時,你自然就知道該怎么做了,也不至于干脆就放棄。
要常常舉一反三,要常常提煉自己的思想——雖然這很不容易,但必須要這樣做才行。
《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訓練自己這方面的能力,其實只需要不斷問自己一句話就可以了:
那……這個道理還可以運用在什么地方?
你總結了一次創業失敗,明白了其中的道理,那這個道理就可以運用在你下一次開始的創業。
事實上,舉一反三也是一種類比能力。
大多數人是匱乏于這種能力的。在反復看到許多創業者失敗的個過程中,就會想到我們學過的這些成語典故:
刻舟求劍、邯鄲學步、井底之蛙、東施效顰、葉公好龍、一葉障目……
每天都要花時間思考,哪怕很難。多思考,才會變得更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