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道醫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自然的法則,其猶如弓拉開了弦一樣吧?準星高了就把它壓低一些;低了就舉高些,弦拉得過滿就減一些,拉得不夠就加以補充些。 自然的法則,是減少有余的用來補充不足,人為的做法則不是這樣,損害不足的以供奉有余的。 誰能夠把有余的拿來供奉天下?只有有道的人才能如此。 因此有道的圣人有所作為而不自恃已之能,有所成就而不居功自傲,他不想表現自己的賢能與才干。 人生在世上,對生活的內外環境是有適應性的,所謂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對人體來說尤其是這樣。為何有健康長壽者與早衰者的現象呢?這就看你是否懂得調節自身的陰陽平衡,看你是否掌握損有余而補不足呢?還是損不足以奉有余的學問了。 《黃帝內經》有這樣的記載:“黃帝曰:調陰陽者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也。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年六十陽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則強,不知則老。故同出而名異耳。 智者察同,愚者察異,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則耳聰目明,身體輕強,老者復壯,壯者益治。是以圣人為無為之事,樂恬淡之能,以欲快志于虛無之守。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此圣人之治身也。” 損有余,補不足是調節人體陰陽平衡的關鍵。經云:陽常有余,陰常不足,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損者減少也,補者增益也)譬如每個人日常生活以二十四小時安排計,睡眠八小時占三分之一,雖然每個人處于精神醒覺興奮時間為三分之二,興奮為陽為動。而睡眠時大腦皮層神經細胞處于抑制的時間為三分之一。 抑制為陰為靜。顯而易見,人每日處于精神興奮(陽動)所消耗的能量占三分之_二,故陽常有余者也。何況那些連八小時睡眠時間也保證不了者。其能量的消耗就更大了。所以精神每日處于抑制(陰、靜)所補充的能量不足三分之一,故陰常不足者也。因此每個人是陽常有余,而陰常不足的。 有余者損之,應減少精神興奮(陽、動)。 不足者補之,應增益精神抑制(陰、靜)。 以期調節精神的陰陽平衡,希望人們要愛惜自己的生命,必須明白調理日常生活,使大腦神經興奮與抑制的活動過程平衡的重要性。而調節人體陰陽平衡的方法莫過于研習修煉養生之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