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以下這些問題呢?
被動接受信息和知識,很少思考文章背后的邏輯結構;
大凡遇到什么問題,不是自己思考,而是去問別人;
接觸的知識看似有很多,但總是無法應用到實際生活中;
容易被煽動性的文章影響到自己情緒,失去理性判斷;
如果你有這些情況,那就說明,你很可能缺失了獨立思考的意識。
什么是“獨立思考”的意識?
就是他們在人云亦云之前,會對此持有一種觀望的態度;即便對于別人的觀點,也會有自己的分析和思考。
他們通過深度的判斷去辨別問題的真偽性,以此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看問題既深刻,也能夠發表自己的看法;不會輕易被別人的思維影響到自己。
美國經濟學教授Neil Browne,在《學會提問》一書中說過:
“作為一個富有思想的人,對自己的所見所聞如何回應,你必須要做出選擇。一種方法是不管讀到什么,還是聽到什么,都一股腦地接受,久而久之習以為常,你就會把別人的觀點當成自己的觀點,是他人所是,非他人所非。”
很明顯,我們并不想成為這樣一種人,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用銳利的目光去審視世間的紛紛擾擾。
然而,由于環境或者性格,甚至教育的原因,我們大多數人,往往會缺失了這種獨立思考的意識而不自知。
現在網絡上充斥著各種雜亂而又未經證實的報道,一旦我們的跟隨著這些文章的邏輯去思考,從而失去自己的判斷,那我們就很容易成為別人的“棋子”,任人擺布。
為了讓自己能在這個時代保持清晰的判斷,我們就必須要給自己培養出一種獨立思考的意識,這就是批判性思維的養成。
而以下這些特質,你最好要掌握。
很多人以為,所謂的“獨立思考”,就是對一切事情都持有質疑的態度;不管別人說什么,朝著相反的方向去思考就對了。
其實,這并不是獨立思考能力,而是另一種人云亦云的“價值判斷”而已。
真正的質疑能力,首先你要懂得區分“事實”和“觀點”(Facts and Opinions),然后再在這個基礎做出判斷和求證。這種能力的教育,外國從幼兒園就已經開始在做了。
什么是“事實”,什么是“觀點”呢?
例如:
棉花糖是甜的。(事實)
棉花糖很好吃。(觀點)
小明個子很矮。(事實)
小明長得很帥。(觀點)
可以看得出來,事實就是客觀存在的現象,而觀點,就是人對外界的主觀看法。
對于一個事實的判斷,只有“真”和“假”兩種方式;而對于觀點的判斷,你也只有“同意”和“反對”的選擇。
所以獨立思考的能力,就是在你區分出內容的“事實”和“觀點”之后,然后再用符合邏輯的方式,去分析這些觀點是否基于事實做出來的判定;而這些事實,又是不是真實存在的現象。
最重要的是,這兩者,可不可以構成上下文的邏輯關系。這就是批判性思維了。
好比一篇雞湯文說,某某明星長得很帥,他對女朋友很專一,婚后生活也很幸福。然后以此得出結論,嫁人就要嫁給帥哥,他們比起丑男更專情用心。
當你看到這樣的論斷,又覺得身邊的男朋友好像不是那么帥時,那你會不會被此影響到自己,從而懷疑男朋友對你的真心呢?
這個論斷,看似是事實,其實這只不過是用事實包裝出來的觀點而已。前者的“事實”,也并非真的是“事實”,只是外界對于這對情侶行為的判斷;他們是不是真的幸福,外人很難獲知。
故此,這個“事實”無法成為給后者“觀點”做論述的依據,這兩者無法構成合理的邏輯關系。
因為無論是長得帥還是長得丑的人,當中都會有花心或者專一的人存在。這就導致這個論述,只是作者的個人看法而已,我們讀者不能把它看成自己人生的指導法則。
區分“事實”與“觀點”,看似很容易,事實上,并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么簡單。
嘗試思考一下以下論述:
1,吃了感消康,感冒立刻消失,恢復健康。
2,社會的不公平因素,導致犯罪率不斷上升。
3,人生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我們要懂得活在當下。
這三句話,你能不能判斷哪句話說的是事實,哪句話只是觀點的表達?
有時候“事實”與“觀點”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夠區分開來,因為它們能夠相互轉化,甚至互相滲透,混淆視聽。
好比“人生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我們要懂得活在當下”這句話,前半句是事實還是觀點呢?
你可以說它是事實,因為你要找出每個人不順利的時刻,總能夠找到;但同時它也是觀點,因為你很難肯定,這個世界會不會有這樣一個人,生下來就各種好運,從來沒有遇到低谷的時候。
再如“棉花糖是甜的”這句話,應該是事實了,不過我們怎么知道它就是事實呢?是不是得要每個人都吃上一口,才能夠證明它是真的還是假呢?
當然無需這么繁瑣,但但凡是“事實”的事實,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可被證偽”。證明棉花糖是甜的方式有很多,“吃一口”就是其中一種。但無論是哪一種,它都能夠被拿去證明真假。
真的就是事實,假的就是非事實,就這么簡單。
所以,“吃了感消康,感冒立刻消失,恢復健康”這句話,如果經過各種實驗證明,吃了這種藥物,感冒真的會立刻消失,那么它就是事實,否則,只是某個藥商的推廣說辭而已,我們參考聽聽就好。
同理,“社會的不公平因素,導致犯罪率不斷上升”這句話,到底是事實還是觀點呢?除非對方能夠說明不公平的因素是什么,而這些因素又能不能證明到,是導致犯罪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否則這只是對方的一種觀點。
也就是說,我們想要獲得獨立思考能力,我們必須對“事實”和“觀點”有一個判斷能力。這個判斷能力,就是找到問題可以證偽的地方,這也是獨立思考其中一個特征。
這個判斷能力怎么來的呢?
哈佛大學提倡出一套“獨立意見分析法”的思考模式,就是屬于獨立思考的基礎運用。當我們遇到一些事情時,可以運用這個思考模式進行判斷分析。
這個模式有六個步驟:
1,確認自己對于問題的理解程度;
2,那些與問題相關而不明白的部分,能否被掌握;
3,哪些要點被忽略,會影響我們做出合理的判斷;
4,前提跟結論之間的推演,是否符合邏輯;
5,這個結論是否可以反復被證偽;
6,得出自己分析的意見;
這個思考模式的要領就是,在我們做到步驟1和5之前,我們是很難對事情做出合理的判斷的。換言之,在我們還沒有做到步驟1和5的前提下,不要輕易對事情做出自己的判斷,可能你還不是很了解事實的全貌。
基于這個思考模式,那么我們就可以對“人生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我們要懂得活在當下”這句話產生自己的判斷了。
你認為這句話是事實,還是觀點?如果是事實,你要怎么真偽?如果是觀點,那么又是否同意呢?
留給你自己去判斷。
當你能夠運用上面這個思考模式,我相信你對于事情都會做出自己的判斷。
然而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得出判斷后就完事了,從不管這件事是不是真的如自己想象中的那樣子;寧愿成為“看客”,也不愿意靠自己去尋求真相。
當然,對于網絡上很多無關痛癢的資訊,我們抱著娛樂的心態去對待就行,沒必要花費時間去求真求證。
但對于一些跟我們有切身利益關系的事情,或者一些影響到我們情緒的事情,我們就要保持獨立思考的求真意識了。
求真意識的培養,是為了讓我們不要順著慣常的思維進行思考。
很多事情,我們看上去似乎就找到答案,而很可能這些答案往往比較片面,如果我們沒有這種求真的意識,就很容易被別人的言語帶節奏了。
根據心理學的研究,我們會更加傾向于尋找支撐我們原先固有想法的證據,以此印證自己想法的合理性。這就是所謂的“預設立場”了。
例如你看不慣穿著性感的女生。然后有一天,有一個穿著比較性感的女生,因為乘坐出租車而被殺害。
基于你的“預設立場”,你很可能就會覺得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之所以這個女生被殺害,就是因為她的衣著和言行,勾起了司機的色心,從而導致悲劇的發生。所以這個女生也有一定的責任。
這種“受害者有罪論”的說辭,很明顯是不負責任的。你的“預設立場”,讓你在這件事看到自己想看的事情,而忽略了其他相關的要素。
有“預設立場”的人,很容易把自己的“觀點”,當成是“事實”那樣去講述。只有讓自己保持求真意識,忽略自己的“預設立場”,你才能夠更加客觀地看待問題。
在求真的過程當中,權威和經驗往往是束縛我們的敵人。無論如何,我們都不要委屈著這種當前的感覺,而是要堅持求真的態度,深入到核心的地方尋找真相。
所以以下這些步驟,你最好要做到:
第一,不要把目光放在事情的表面原因之上,要敢于深入內部,挖掘深層真相;
第二,消除依賴性思維,不要輕易依賴未經真實的信息,替代自己的思考;
第三,要有獨立做事的信心,在依賴他人之前,先要做好獨自解決問題的準備;
第四,只要經過自己的思考,即便最后你還是認同別人的論斷,也是你主動的結果;
當你有了這些獨立思考的意識,你才能夠真正做到獨立思考。
由于人是情緒化的動物,很容易就被他人的評價影響到自己。
所以當你面對別人的閑言閑語時,保持著獨立思考的習慣,讓我們在處理問題時,更加理性,而不會陷入負面情緒的煩惱當中。
例如你上司跟你說:“這兩次的任務,交到你手上都能夠按時完成,很好!”這是對事實的闡述。
但如果你上司:“這兩次的任務,盡管都按時完成了,但我并不是很滿意!”這就是觀點的表達了,而這樣的觀點,可能會影響到你的心情。
這時你就要想想,上司的不滿意,是基于什么原因得出來的呢?你不要一開始就否定自己的能力,然后陷入自責的情緒當中。
就算這次任務做得不好,未必是你能力的問題,也許是你做出來的結果,無法達到上司的要求而已。如果你一開始就被這種主觀評價影響到自己的思緒,接著又影響到你做事的方式,那么到頭來“事實”也許就真的不好了。
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就是我們要對別人的觀點,保持理智的分析,在懂得區分“事實”和觀點的基礎上,從而減少自己出現“鬧情緒”的心理。
所以時時刻刻,都不要懶于思考,從生活當中有意識地讓自己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你才不會人云亦云,失去自己的判斷,看問題會更加透徹和明白。
這就是獨立思考的好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