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某,男,59歲,初診:2019年5月,體檢發現血糖升高半年,空腹血糖10.1毫摩爾/升,餐后2小時血糖在15~16毫摩爾/升,糖化血紅蛋白:10.2%。伴口干、多尿,無明顯消瘦。予以二甲雙胍、格列美脲等西藥治療,服用后感頭暈不適、胃納差、乏力,遂自行停用西藥,求中醫治療至我院就診。詢問病史,有腎結石病史,平時喜食酒肉。刻下:口干咽干,夜間盜汗,夜尿多,大便秘結,體型健壯,舌紅,苔黃膩,根部明顯,脈滑,尺稍弱。
西醫診斷:2型糖尿病。
中醫診斷:消渴(陰虛熱盛)。
治則:清肺生津,滋陰補腎。
處方:白虎湯合知柏地黃湯加減:石膏20克,知母9克,麥冬15克,黃柏6克,生白芍15克,生地黃15克,山萸肉15克,山藥9克,牡丹皮9克,茯苓9克,澤瀉9克,川牛膝9克,車前子15,癟桃干15,7貼。
1周后患者自述口干減輕,盜汗減輕,夜尿仍多,黃膩苔稍好轉。停服西藥中,僅服中藥和飲食控制,空腹血糖在7毫摩爾/升,餐后血糖在11毫摩爾/升。予原處方,去石膏,加龜板9克、熟地黃15克、蠶繭殼15克、荔枝核15克、黃芪15克。之后按癥狀稍加調整處方,服用3月,黃膩苔消失,夜尿減少。血糖穩定在正常范圍,糖化血紅蛋白:6.8%。遂停服中藥,以飲食控制為主,適當鍛煉,控制飲酒量,冬季服用膏方調補。
患者每3月復診1次,隨訪1年余,血糖穩定在正常范圍。
按:本案患者為初發消渴,體型健壯,喜食酒肉,平素飲食不節制,濕熱之氣,浸淫燔灼,郁成燥熱。渴之患,常始于微,而成于著;始于胃,而極于肺腎。本案初發,若察其脈證,證屬于邪實正虛。消火在中上二焦者,肺胃之實火上炎,致耗津液者,故予白虎湯折其火勢,去其火則津液自生,而消渴自止。然患者畢竟年過半百,膏粱日久,且有腎結石病史,盜汗,夜尿頻,察其尺稍弱,為真液不足,虛火內生之證。正如《景岳全書》所說:“三消一癥,雖有上中下之分,其實不越陰虧陽亢、津涸熱淫而已。”上方合六味加麥冬、知柏、龜甲,一清陽明之熱以滋少陰,一救心肺之陰而顧真液。川牛膝、車前子清熱泄濁,癟桃干止汗。而黃芪、蠶繭殼、荔枝核等中藥,不僅為益氣升陽,而且經現代藥理實驗證實,具有降糖作用,能改善胰島素抵抗。故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選用對證且降糖作用強的中藥,合理組方,將會獲得更佳的臨床療效。
凡治消之法,最當先辨虛實。若察其脈證果為實火致耗津液者,但去其火則津液自生,而消渴自止。若由真水不足,則悉屬陰虛,無論上中下,急宜治腎,必使陰氣漸充,精血漸復,則病必自愈。若但知清火,則陰無以生,而日見消敗,益以困矣。所以要保持長期血糖穩定,益腎水制心火,除腸胃激烈之燥,為治消準則。
★上海市長寧區天山中醫醫院 趙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