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理論依據:《中醫癥狀診斷治療學》、《癥狀辯證與治療》
列位看官,今天的這篇文說,咱們來談談口中的異味問題。
這個話題,雖是老話題,但是由于受之困擾的人實在太多,故而總有人提及。故而,本訂閱號今日撰文詳述之。
第一個,先說說口苦。
口苦這個癥狀,應該說是相對常見的癥狀了。尤其是一些人,早晨起來口苦異常,覺得十分難受。口苦怎么回事?簡單來說,是因為“肝堵”了。就是說,肝氣郁滯不通,濕熱之邪郁遏肝膽之氣。肝膽互為表里。肝氣不暢,則膽氣上溢于口,形成了口苦。
所以說,這類人,往往有肝膽郁熱的表現,比如口苦、口干、煩悶、眼睛發紅、小便黃,舌苔色黃、舌邊尖紅等。整個人容易焦慮和急躁,生活中總有些許不平之事。
這個時候怎么辦?當然要清肝膽之熱了。中醫臨床,常用藥龍膽草、黃芩、梔子、澤瀉、木通、車前子、當歸、柴胡、生地、甘草。平時保健,可用夏枯草9克泡水代茶飲。這個我們過去常說,今日在這里不多談了。
但是,口苦,偏偏又不是只因為肝膽之熱。心火大了,也容易口苦。正所謂“苦入心”。當心火偏旺的時候,火性上炎,于是口苦。心火大的人,往往心煩失眠、小便短赤、咽干口燥,舌尖疼痛。這個時候,取蓮子心一小把泡水代茶飲,可以起到療效。
接下來,說說嘴巴里發甜是怎么回事。
這種情況,多見于肥胖人士。早晨起來,感覺嘴巴里甜滋滋的。夏天,或者陰雨較多的時候,癥狀明顯。
這個情況,您要記住了,中醫稱之為“脾癉”。就是說,脾胃虛弱,失于運化,水濕之邪困于中焦,濕郁而化熱。濕熱之氣上泛于口,就出現了甜滋滋的味道。
不過,這個濕熱困于脾胃,還分兩種情況。一種呢,是熱邪重于濕邪。一種,是濕邪重于熱邪。前者,甜味明顯,或者甜中夾帶一點酸味。后者,則甜味稍淡一點。前者的舌苔,可能比后者要黃膩一些。前者的小便,要黃于后者。后者的便溏癥狀,可能要重于前者。前者的調治,要清熱化濕。后者的調整,要燥濕健脾。
所以說,對于這個口甜的調理,還需要辨證施治。日常生活,我們可以多吃一些白扁豆,或者用藿香、佩蘭各3克來泡水代茶飲,起到芳香化濕、醒脾行氣的作用。
接下來,說說嘴巴里發酸。
請注意,這個嘴巴里發酸,可不是指胃里酸水返上來的情況。它說的是味覺的發酸,吃什么東西,都感覺有股酸酸的味道。嚴重的,甚至連口水都覺得是酸的。
我們知道,脾胃之氣,通于口。所以這個嘴巴發酸,說到底,還是要從脾胃身上找原因。方才說過,濕熱之邪上泛于口,容易形成口甜。而一旦脾胃中郁熱日久,胃中積熱上翻于口,就容易形成口酸。這類的人,常常夾雜大便干燥、小便短黃、舌苔黃,胸脘脹悶、飲食減少等針狀。仔細一檢查,患者常常有胃炎、膽囊炎、肝炎等疾病。
也許您會問了。這個胃里的熱,哪來的?除了先天體質因素外,一方面,和飲食習慣有關系。這個時候,要泄火泄熱,消食導滯,方用大黃、黃芩、黃連、枳實、神曲、白術、茯苓、澤瀉。另一方面,要考慮肝脾不調,肝熱乘脾。就是說,是肝經的郁熱,“傳染”到了脾胃。這個時候,要調和肝脾,方用黃連、吳茱萸。
最后說一個,就是嘴巴里發咸。
嘴巴里面發咸是什么原因?我們知道,咸入腎。口里發咸,和腎有密切的關系。也就是說,這很有可能是“腎虛”所致。
我們都知道,腎虛,分為腎陽虛和腎陰虛。而無論是腎陽虛,還是腎陰虛,都會導致口咸。怎么理解呢?腎陰虛者,腎中虛火妄動,腎水隨虛火上泛于口,就形成了口咸。腎陽虛者,腎陽收攝、固澀之氣不足,陽不固陰,腎水因之上法于口,形成口咸。對于腎陰虛者,自然要滋陰益腎清相火了,藥用熟地、山茱萸、山藥、澤瀉、茯苓、丹皮、知母和黃柏。腎陽不足者,用溫補腎陽的辦法,藥用干地黃、山藥、山茱萸、澤瀉、茯苓、牡丹皮、桂枝、附子等等。
總而言之,這個口中異味,作為中醫癥狀研究領域中的重要內容,是可以說明很多問題的。但是在西醫學里面,嘴巴里的異味,往往不能以疾病論治。所以,對于這方面的認識,我們還是要拿起中醫作為武器。我們撰文,把它詳述如此,您意下如何?請在評論區暢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