詐騙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采用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的方法,騙取數額較大之公私財物的行為。民事欺詐行為則是指在民事活動中,一方當事人故意以不真實情況為真實的意思表示,使對方陷于錯誤認識,從而達到引起一定民事法律關系的不法行為。兩者都可表現為在經濟活動中采用欺騙方法取得對特定財物的不法占有狀態,主要區別在于:一是民事欺詐行為的當事人采取欺騙方法,旨在誘使對方陷入認識錯誤并與其交易從而獲取一定的經濟利益,不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財物的目的;而詐騙的目的是讓對方陷于錯誤認識而處分財產,從而達到非法占有公私財物的目的。二是民事欺詐行為人在簽訂合同之后,總會以積極的態度創造條件履行合同;詐騙行為人根本無履行誠意或履行能力,即使有一點履行合同的行為,也是象征性的“虛晃一槍”。三是民事欺詐行為人為了減輕責任可能進行一定程度的辯解,但不會逃避承擔責任;而詐騙行為人則是要使自己逃避承擔責任,最終使對方遭受損失。詐騙罪要負刑事責任,而民事欺詐行為屬于一種民事法律關系,應受民事法律調整,不產生刑事責任。
其中,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是二者相區分的關鍵所在。盡管“非法占有目的”屬于行為人的主觀心理狀態,但它必然通過一系列外化的客觀行為表現出來。因此,我們可以根據行為人實施的客觀行為活動為基礎事實,綜合考慮行為人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的各種主客觀因素進行整體判斷,經過周密論證,在排除其他可能后,得出正確結論。按照最高人民法院1996年12月16日公布的《關于審理詐騙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以及2001年1月21日印發公布的《全國法院審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以下簡稱《紀要》)中確定的金融詐騙犯罪之非法占有目的的認定要素,閱卷人認為這些認定要素完全可以用于對普通詐騙犯罪的審查判斷,具體應當審查以下幾個因素:一行為人借款的用途是否具有非法性;二要審查行為人在借款時是否實施了詐騙手段;三要審查行為人有無還款能力;四要審查行為人不能歸還借款的原因;五要審查行為人有無還款的實際行為;六要審查行為人在不能歸還借款后的態度。
1審查行為人借款的用途是否具有非法性:行為人對于借款用途的非法性是判斷行為人主觀上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財物目的的重要依據。對于正常的民事借款,行為人一般會將款項用于正當用途,并且會在借款時主動說明,以達到使借款人相信而且愿意借款。而詐騙犯罪的行為人主要將借款用于非法目的,如販毒、非法經營、賭博以及投機行為等,在司法實踐中莫不如是。因此,《解釋》、《紀要》均分別確定了各自的兩種情形,即“揮霍集資款”、“使用集資款進行違法犯罪活動”而致使集資款無法返還的、“肆意揮霍騙取資金”、“使用騙取的資金進行違法犯罪活動”。對于以借款方式實施的普通詐騙犯罪,也完全可以采取上述類似的審查判斷方法。當然,也有少部分行為人在用于非法目的后按時歸還的,但在司法實踐中多見之于獲取了非法利益或暴利,具有偶然因素,但只要事后歸還,當然就不能認定行為人具有非法占有之目的。從司法實踐中看,任何詐騙犯罪案件均是以最終沒有歸還相關款項而案發。這里所說的借款用途,應當是借款的主要用途,即款項的全部或大部分流向。而不包括行為人有可能將少量借款用于非法用途等。
2審查行為人在借款時是否實施了詐騙手段。手段的非法性是確定行為人主觀目的的重要依據。在審理的所有詐騙罪案件中,行為人主觀上的非法占有目的在客觀上均無一例外的表現為實施了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的詐騙行為手段,而采用貌視合法的借款方法騙取他人財物只是近年來行為人實施的詐騙手段之一,也是為了便于今后逃避刑事打擊的手段之一,司法實踐中采取這類單純的借款方式騙取他人財物的案件較為少見,大部分案件的行為人都是采取把借款方式與其他的詐騙行為共同實施的方法,從而達到騙取他人財物的目的,此時的借款行為只能是為詐騙行為打掩護,或者說是整個詐騙行為的一部分。需要說明的是,以借款方式形成的詐騙罪中的詐騙行為與民間借款糾紛中的借款未還行為,都包含有一定的欺騙成分,但詐騙罪的欺詐行為對于行為人的借款不還的非法占有目的起著決定性的、根本性的作用:正因為有事前的詐騙行為,行為人才認為有“充足”的理由認為不予歸還,也正因為有不予歸還的非法占有目的,才會采取各種詐騙手段,這種非法占有目的和詐騙手段之間是互為因果的。而一般的民事借款糾紛中的借款未還,因不具有非法占有借款的主觀目的,行為人是要通過正常的借款行為來實現自己正當利益,行為人在借款前后雖然采取了一定的欺騙手段,如夸大自己的誠信度、歸還能力等,但這種欺騙行為對借款的最終歸還不具有實質的影響,或者說這種欺騙行為與事后發生的不能歸還的結果之間不具有詐騙罪的手段和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屬于借款后的誠信瑕癡行為。
3審查行為人有無還款能力。如果行為人明知自己沒有還款能力,也沒有任何財產和正當的職業,卻以欺騙手段大量找人借款,即使借款時均出具有借條,我們仍可以判斷行為人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財物的主觀目的,因為行為人不具有還款能力,該借條已無法兌現,被害人因借款而造成的損失只能自行承擔,所以行為人的風險轉嫁意識是非常明顯的。這里所說的還款能力包括借款前和借款后,一般而言,判斷有無還款能力,我們不能只簡單的審查行為人在借款時的實際條件如何。如果行為人在借款前不具有還款能力,但在借款后將款項用于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和進行正當的投資,有固定、可靠的收入來源,那么其具有還款能力是顯而易見的。有的行為人在借款前具有還款能力,但在借款后因客觀原因導致還款能力喪失的,因其主觀上不具有不歸還的非法占有目的,不能以詐騙罪定罪處罰。但如果行為人在因客觀原因導致借款無法歸還之后不是采取積極的補救措施以實現盡早歸還借款,而是趁機逃離,對債權人避而不見,表現出不愿承擔責任的消極態度,行為人的這種“趁機賴賬”的態度完全可以推定其主觀上已經產生了非法占有目的。這里順便提及詐騙犯罪中行為人的非法占有目的的產生時間問題。就多數詐騙犯罪而言,其非法占有目的產生于非法控制他人財物之前,但有些詐騙犯罪案件,行為人是在合法控制他人財物之后才產生的非法占有目的,然后采取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的欺騙方法,使被害人基于錯誤的認識而“自愿”放棄對財物的收回,因此,無論何種性質的詐騙犯罪,行為人的非法占有目的既可以產生于控制他人財物之前,也可以產生于控制他人財物之后。
4審查行為人不能歸還借款的原因。無論是以非法占有他人財物為目的的詐騙犯罪還是民間借款糾紛,其最終結果都是因為行為人沒有歸還借款而成立。但一般的民事借款糾紛,由于行為人主觀上不具有非法占有故意,借款不能歸還的結果只能是由客觀原因所致,如不可抗力、經營虧損等,而詐騙犯罪中的不能歸還借款,是由行為人的詐騙他人財物的主觀原因所致,即行為人的非法占有目的與不能歸還結果具有因果關系,這種因非法占有的目的導致不能歸還的結果有兩種情形,一是能夠返還而拒不返還,如攜款逃離、對出借人避而不見。行為人的這些拒不返還借款的表現,完全可以認定其主觀上的非法占有目的。二是因為行為人將借款用于揮霍浪費、違法犯罪活動如賭博、非法經營、販賣毒品等,由于行為人對于款項的揮霍浪費或用于違法犯罪活動后可能導致款項的無法歸還這一結果是明知的,二者之間有因果關系,可以推定行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5審查行為人有無還款的實際行為。既然有“借款”行為當然就應當有“還款”行為,這里的還款行為包括如數歸還借款的現實行為,也包括在借款用完之后為還款而采取的各種措施和努力。如果只“借”不“還”,就不成其為民法意義上的借貸關系。對于一般的民事借款,借款人因為主觀上不具有非法占有借款的目的,即使因為客觀原因導致不能返還,也會積極、主動的采取各種補救措施,以達到歸還借款的目的;而以借款方法實施詐騙犯罪的行為人在借款之后是為了非法占有借款,即使有還款能力,也不會有還款行為,更不會為還款而采取各種方法和措施,其先前的借款行為就應當認定為是一種詐騙手段。現實生活中有的行為人可能會在債權人的追償下以少量的還款行為以使債權人相信其有還款誠意,然后欺騙債權人放棄追償。這種少量的還款行為并非真誠的歸還借款行為,而是繼續實施的詐騙伎倆。因此,我們不能簡單的認為只要行為人有還款能力而沒有歸還借款就屬于民事借款糾紛。
6審查行為人在不能歸還借款后的態度。行為人對于借款后的還款態度,可以作為其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重要依據。在因為自己的原因或因為客觀原因導致不能歸還借款時,不是積極采取有效的措施彌補和減少債權人的損失,而是表現出消極的、不負責任的態度,或者借機逃匿,或者雖然沒有逃匿,但始終擺出“要錢沒有、要命有一條”的無賴相,行為人的此種賴賬的態度,完全可以推定其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總之,詐騙犯罪的非法占有目的是行為人的主觀心理活動,這種主觀上的心理活動除了行為人的口供以外,不可能有其他證據來證實,但行為人的口供容易反復、穩定性差,只能通過與主觀心理活動相聯系的外在行為并綜合社會的普遍價值觀來加以推斷其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