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以下簡稱“北京中心”)宣布在北京正式成立,北京市政府和中國科學院、軍事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中醫科學院8家單位共同簽署了《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建設合作框架協議》。北京大學理學部主任饒毅教授和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資深研究員羅敏敏擔任研究中心聯合主任。
北京中心將成為中國腦科學研究項目的首批具體項目之一,這是繼歐盟的人類腦計劃、美國的大腦計劃以及日本的腦/思維計劃后的又一重要腦計劃項目。
頂級神經科學家聚集、動物模型供應充足、國家腦精神疾病負擔以及在腦成像設施構建等一系列因素加快中國腦計劃的實行。“大腦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歐洲人腦項目科學研究總監Katrin Amunts表示,“中國的工作有可能為其他項目提供重要的見解。”
計劃正在進行中
羅敏敏負責帶領大約50位將在北京中心設立實驗室的主要研究者,饒毅則負責外部資助,用于支持全國約100名研究人員的費用。羅敏敏說道,北京中心的組織和科學范圍與美國國家精神衛生研究所(美國主要的腦科學出資者)類似。
北京中心將成為北京首屈一指的生物醫學機構,它將支持使用最新生物醫學方法的項目,例如高通量單基因測序、精確基因組編輯和大數據處理。羅敏敏還希望能夠開發更好的成像工具,如可直接記錄神經元活動的電壓傳感器和高速成像顯微鏡,以便詳細了解大腦活動。
今年,羅敏敏計劃通過北京市政府提供的1.8億人民幣聘用、組建首批研究小組(5-6個)。他計劃,5年內完成50名研究人員的到位工作,每年預計花費4億人民幣來保證國家腦科學項目的正常實施。
羅敏敏說,這將是中國大腦項目的“落實點”。自從美國和歐洲啟動計劃以來,中國大腦計劃也一直在規劃中。“十三五”時期,腦科學與類腦研究就被納入“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將以腦認知原理為主體,以類腦計算與腦機智能、腦重大疾病診治為兩翼,搭建關鍵技術平臺,搶占腦科學前沿研究制高點。
人才配置是挑戰
與此同時,其他中心也正在積極支持中國大腦計劃。2015年,上海率先啟動的“以腦科學為基礎的人工智能”項目,組織科研人員開展以應用和產業為導向的協同創新,并積極參與我國國家重大科技項目。項目首席科學家、復旦大學腦力激勵科學與技術研究所所長馮建峰介紹道,他們的一個重點是使用人工智能(AI)研究腦部疾病。他還補充說,人工智能算法可以篩選圖像,比較患病大腦和健康大腦,以形成世界上最大大腦數據庫的一部分。
上海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Mu Ming Poo)在中國腦計劃中起著運籌帷幄的關鍵作用,他設計的介觀連接組計劃也將成為中國腦計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謂連接組是指空間分辨率達到個體神經元水平的腦中神經元之間連接的圖譜。這種“介觀”或者“微觀”層面的連接組能夠在最大程度上推送我們對腦中神經網絡的理解。
組建人才梯隊可能是個別中心和中國腦科學項目的最大挑戰。紐約大學上海分校的神經科學家Jeffrey Erlich說,除了聘請頂尖的神經科學家外,腦科學項目還需要資助博士后職位和提供具有國際競爭力薪酬的職位。 “這將促使大量神經科學的頂尖學生涌入,5到10年后,中國可能會產生一批頂尖的年輕科學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