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閱讀教學,是教師在一個單位時間內指導學生閱讀相關聯的多篇文章。群文閱讀教學是拓展閱讀教學的一種新形式,更關注學生的閱讀數量和速度,更關注學生在多種多樣文章閱讀過程中的意義建構,對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小學群文閱讀教學的主要價值
(一)增加閱讀的數量,讓學生讀得更多
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多讀書、多積累是我國傳統語文教學的寶貴經驗。《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下文簡稱2011年版課標)在“課程目標”中規定,第一、二、三學段的學生課外閱讀總量分別不少于5萬、40萬、100萬字。世界各國也非常重視兒童的閱讀量,美國紐約州規定小學生每年必須讀25本書。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當前我們的語文教學,教師仍然比較重視語文教材中課文閱讀的教學。以小學語文12冊教材、每冊教材平均30篇課文、每篇課文平均500字計算,閱讀總量只有15萬字左右,這樣的閱讀量是遠遠不夠的。群文閱讀教學,學生在一節課中讀五篇左右的文章,有效地增加了學生的閱讀量,擴大了學生的閱讀面,為學生閱讀素養的發展提供了必要準備。
(二)提高閱讀的速度,讓學生讀得更快
當今社會已經進入信息化時代,每天都會產生許多新知識。為了獲取更多的信息,必須學會快速閱讀。法國在20世紀70年代就將快速閱讀列為獨立學科,并列入國家重點科研項目。2011年版課標在“課程目標”中提出,第三學段學生默讀一般課外讀物每分鐘不少于300字。快速閱讀是一種技能,技能是需要訓練的。當前我們的語文教學,一篇500字左右的精讀課文要教兩課時,略讀課文要教一課時,教師可以慢慢教,學生可以慢慢讀,這種單一的閱讀教學方式嚴重影響了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群文閱讀教學,學生在一節課中讀五篇左右的文章,就能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提高學生快速閱讀的能力,提高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靈活性。
(三)強化閱讀的主體,讓學生讀得更樂
學習不是學生簡單地接受教師的講解,而是學生自我建構的過程。2011年版課標在“基本理念”中強調:“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當前我們的語文教學,一節課教一篇文章,學生很快讀完,內容基本理解,教師只好不停地問、不停地講,學生被動地答、被動地聽,主體意識缺失,閱讀興趣降低。群文閱讀教學,學生在一節課中讀五篇左右的文章,新的閱讀內容不斷激發學生的閱讀期待,教師不得不少問少講,學生忙著進行看書、思考、陳述、傾聽等語文實踐,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
(四)豐富閱讀的方式,讓學生讀得更深
單篇文章閱讀、多篇文章閱讀、整本書閱讀,是人們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三種閱讀方式,三者不可替代。2011年版課標在“教學建議”中指出,應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各個學段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當前我們的語文教學,一節課教一篇課文,用大量時間的咬文嚼字、感情朗讀,關注精讀、朗讀方法的指導。我們有時需要細嚼品味式的慢閱讀,有時也需要整體把握式的快閱讀。群文閱讀教學,學生在一節課中讀五篇左右的文章,不僅加大了學生的閱讀量,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多篇不同作家、體裁、內容的文章閱讀中進行比較歸納、分析綜合、深入思考,關注略讀、默讀方法的指導,這樣就為學生學習多樣化的閱讀方式、終身閱讀與發展奠定基礎。
二、小學群文閱讀教學的基本課型
(一)基于單元整組教學的群文閱讀課,讓教材的功能充分發揮出來
現行的小學語文教材是以主題組單元的,一個單元圍繞一個主題往往選編了四篇課文,為開展群文閱讀帶來極大的便利。如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六組主題是“父母之愛”,課文有《“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地震中的父與子》《慈母情深》《學會看病》。我們可以先指導學生精讀最有特色的課文《“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感受別樣的父母之愛,體會父母之愛的深沉,習得抓住人物語言、神態、動作描寫體會人物情感的閱讀策略,再運用群文閱讀的方式教學其他三篇課文;也可以先分課教學,再利用“回顧·拓展”中“交流平臺”的提示在“本組課文中,有不少描寫人物外貌、動作和語言的語句……讀一讀課文中這樣的語句,體會這些語句好在哪里”,上好單元總結課,把單篇課文教學時獲得的散亂的知識系統化,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
(二)基于略讀課文拓展的群文閱讀課,讓略讀課文教學簡略而豐厚
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從三年級開始,每個單元選編了一篇略讀課文,到了五、六年級每個單元選編了兩篇略讀課文,并在《教師教學用書》中再三強調略讀課文“理解內容的要求要低于精讀課文,一般是粗知大意”“主要靠學生運用在精讀課文中獲得的知識與方法,自己把課文讀懂”。為了更好地體現略讀課文的編寫意圖,我們可以采用群文閱讀的方式教略讀課文。如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略讀課文《刷子李》,我們可以讓學生先讀課文,再泛讀《俗人奇事》一書中的《張大力》《蘇七塊》《泥人張》等多篇文章,在大量閱讀中充分感受馮驥才筆下的人物形象,體會人物描寫的方法,以一篇帶多篇,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
(三)基于綜合性學習的群文閱讀課,讓閱讀材料成為探究學習資源
為了加強語文課程內部諸多方面的聯系,加強與其他課程以及生活的聯系,促進學生語文素養全面協調地發展,2011年版課標在“學段目標與內容”中還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的要求。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從五年級開始,每冊教材安排了一個單元的“綜合性學習”,并提供了多篇“閱讀材料”。如六年級上冊綜合性學習“輕叩詩歌的大門”,選編了《詩經·采薇(節選)》《春夜喜雨》《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天凈沙·秋》《太陽的話》《白樺》等“閱讀材料”。這些“閱讀材料”與課文不一樣,不能一篇一篇地教。我們可以運用群文閱讀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多首詩歌的比較閱讀中發現詩歌描寫內容、古詩與現代詩表達方式、不同詩人表達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