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文閱讀“作用題”題的術語使用與答題規范
在現代文閱讀中,評價和鑒賞能力是閱讀能力的最高層次,屬創造思維。對表達技巧的評價鑒賞,就是分析文章運用了哪些表達技巧,表達了什么內容,達到了什么藝術效果等。近幾年高考題,表達技巧主要側重在表達作用的分析。要答好這類題目,除了必須掌握一定的寫作、修辭等方面的知識外,掌握使用一定的鑒賞術語是非常必要的,而準確運用答題程式,盡量接近標準答案則是抓高分的關鍵。筆者有幸參加了2007年的高考現代文大閱讀題的閱卷工作,深感答題中鑒賞術語的使用和規范答題程式的重要。下面具體談談現代文閱讀“作用題”題的術語使用與答題規范問題,希望對廣大考生有一定幫助。
首先要了解“作用題”常見命題表達式和設題角度及其范圍。
“作用題”常見命題表達式有:
“作者這樣寫有什么作用(或好處、效果)?”提問變式:1)為什么這樣寫? 2)為什么要寫這一內容? 3)刪去這一部分可以嗎?
“作用題”設題角度及其范圍:
①首段(末段)的作用
其次要注意掌握答題模式。
開頭(結尾)有什么作用答題程式
【真題回放】
例1.(2008年四川卷第17題)文章主要寫什剎海,卻又從“我愛水”寫起,作者為什么這樣寫?請簡要分析。
例2.(2007年遼寧卷第17題)第一自然段,作者寫了“秋去冬來”的景色,這樣寫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
例3.(2008年全國卷Ⅰ第17題)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詩句,表現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例4.(2007年全國卷Ⅰ第17題)文章后一部分寫到了“戈壁石”,這對表現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
【解題思路】
散文(小說)開頭,形式不拘一格,作用也多種多樣:或開門見山,點題明目;或宕筆引題,鋪墊后文;或總括全文,點題明旨;或描寫景物,渲染氛圍。結尾是一篇文章的總收束,好的結尾能給人深刻的印象,或如“豹尾”“撞鐘”,引人振奮;或如“臨去秋波”,含蓄雋永,耐人回味。無論開頭還是結尾,都可以從“內容”“形式”兩方面分析其作用。
【備選術語】
開頭語段的作用大致為:開篇點題,統領全文;引出下文,或為下文作鋪墊;渲染氣氛,奠定基調。
結尾語段的作用通常是:總結全文,歸結主旨;呼應開頭,首尾圓潤,使文章渾然一體;卒章顯志,點明題旨;強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華主旨;言有盡而意無窮,引發讀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發人深思;等等。
【答題規范】
這些僅是術語,答題時需根據文章從內容、結構、效果等方面作答。根據文本內容,可擬制答案如下:(四川卷)開始寫“我愛水”既照應了標題,又與文章的結尾相呼應,同時可由眼前之水過渡到故都之水,使行文自然巧妙;(遼寧卷)起鋪墊或引出下文的作用,寫“秋去冬來”,自然引出下文“爐火”,由自然環境的變化寫出了作者的感傷情緒,為下文寫“爐火”的深刻意蘊預設了空間。
2008年全國卷Ⅰ的《陽關古道蒼涼美》,作者主要采用回憶與實景比照的方式贊美陽關,結尾引用郭小川的詩句的作用為:回應開頭的提問,使文章前后照應、結構嚴謹,并強化了作者的觀點。2007年全國卷Ⅰ的《總想為你唱支歌》,寫“戈壁石”的作用是:以戈壁石的美麗,揭示出大西北的美麗;以戈壁石的誘人,強化對大西北的熱愛之情;以戈壁石的呼喚,突出“到大西北去”的主旨。
文中內容有什么作用答題程式
【真題回放】
例5.(2007年江西卷第17題)“寫風景,是和個人氣質有關的”,這句話在全文結構上起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
例6.(2008年山東卷第19題)“今天終于以另一種方式接近了你”這句話在文中的含義是什么?它在文章結構上有什么作用?
【解題思路】
首先確認指定內容在文本中的位置,然后分析它的語言表達方式是議論、敘述還是描寫,使答案更有針對性,如屬議論文體中舉例論證,答題思路則可概括為“論點+作用”,具體事例一般有“豐富內容,突出中心,增強說服力的作用”。最后根據指定內容的位置,聯系上下文,從內容和形式兩方面思考作答。過渡語段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啟下,做題時要具體回答怎樣承上、如何啟下。有時,對文章上下文內容的檢索要認真仔細,弄清楚承上啟下的具體內容。如果中間段描述的次要物象與選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一致,那么在表達上的作用一般是襯托(或烘托、鋪墊)。如果中間段描述的次要物象與選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達作用就是反襯。
【備選術語】
承上啟下
【答題規范】
例5中這句話在文章結構上承上啟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對上文不同文人所寫泰山的歸結;另一方面,它開啟下文,交代了作者自認為寫不了泰山的原因,進而轉入對泰山封禪的敘寫。
例6的“今天終于以另一種方式接近了你”這句話,根據山東卷《歌德之勺》的具體內容,一句承接上文作者談年輕時閱讀歌德作品的情況,開啟了下文作者對歌德故居的描述,尤其是對大炊勺的描述。
修辭手法作用題答題程式
【真題回放】
例7.(2004年重慶卷第20題)本文在描述十二月黨人的年輕妻子義無反顧地選擇追隨丈夫,承受悲慘和苦難后,寫道“她們一夜之間成長為山巒”,請結合全文,分析這樣寫的作用和好處。
【解題思路】
首先要確認所用的修辭手法。常用的修辭手法包括排比、比喻、擬人、對偶、夸張、反語、設問、反問(或反詰)、借代、層遞、反復等;其次,結合語句分析其具體作用。一般來說,比喻的作用就是使深奧的道理淺顯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增強文章的趣味性、生動性;擬人的作用是賦予人的感情,便于抒發情感;對比有突出或反襯的作用;反復能起強調、突出重點,升華主題的作用等。
【備選術語】
1.比喻: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
2.比擬:給物賦予人的形態情感(指擬人),描寫生動形象,表意豐富。
3.借代:以簡代繁,以實代虛,以奇代凡。
4.夸張:烘托氣氛,增強感染力,增強聯想;創造氣氛,揭示本質,給人以啟示。
5.對偶:便于吟誦,易于記憶,使詞句有音樂感;表意凝練,抒情酣暢。
6.排比:節奏鮮明,內容集中,增強氣勢;敘事透辟,條分縷析;長于抒情。
7.反復:寫景抒情感染力強;承上啟下,分清層次;突出思想,強調感情,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8.對比:使所表現的事物特征或所闡述的道理觀點更鮮明、更突出。對比中有正比,就是平常說的襯托,術語有側面烘托
9.設問:自問自答,提出問題,引發讀者的思考。
10.反問:強調語氣,語氣強烈,強化情感。
【答題規范】
“她們一夜之間成長為山巒”這句話照應了文章題目;作者以巍峨高大的山巒作喻,形象傳神地寫出這些年輕妻子突遭厄運時意志像山巒一樣堅忍,愛像山巒一樣博大;同時,歌頌了她們甘愿為自由而受難的精神,表達了作者對她們的熱情贊揚和仰慕之情。
表現手法作用題答題程式
【真題回放】
例8.(2008年北京卷第19題)本文大量運用描寫色彩的詞語,這與文章主旨有什么關系?產生了怎樣的藝術效果?
【解題思路】
明確常見表現手法及其作用。常用的表現手法有類比、象征、聯想、想象、托物言志、鋪墊、比興、烘托、白描等。襯托的作用是突出所要表現的事物特點;渲染的作用是為行文設置鋪墊,營造氛圍等。在此基礎上明確所用表現手法并結合文句內容作答。解題步驟:手法+分析(舉例)+作用,分析時要注意結合文段內容,切合手法的特點,表述作用時要符合作者寫作的動機及主旨。
【備選術語】
白描
【答題規范】
北京卷材料是《碧云寺的秋色》,文章大量運用描寫色彩的詞語,其作用是:寫出了秋葉的絢爛多彩,展現了秋色的豐富性,給人以一種視覺的享受,富于藝術感染力,從而凸顯了文章主旨——對秋色之美的發現與贊嘆。
表達方式作用題答題程式
【真題回放】
例9.(2006年安徽卷第17題)文中畫線部分所描寫的自然環境有什么特點?這樣描寫起什么作用?
例10.(2008年寧瓊卷第12題)小說兩次寫到“一陣冷颼颼的風”,有什么作用?
【解題思路】
首先要確認指定語段所用的具體的表達方式。其次要明確五種表達方式(記敘、議論、描寫、抒情、說明)中具體分類及作用,以便答題時明確方向。如:肖像描寫以形傳神;動作描寫表現人物性格特征;心理描寫揭示人物內心世界;景物描寫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白描簡筆勾勒,準確傳神;工筆細描精雕細刻,纖毫畢現,具體生動;細節描寫準確鮮明傳神;插敘豐富內容,深化主題,曲折有致;倒敘設置懸念,吸引興趣,波瀾起伏;敘后議論畫龍點睛,點明主旨;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盡致;間接抒情寓情于景,委婉含蓄等。第三要結合文章具體分析。
【備選術語】
①再現自然風光。②描繪人物的外貌及內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動的自然及社會環境。
1.人物肖像、動作描寫、心理描寫:更好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寫:具體描寫自然風光,營造一種氣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環境、場面描寫:交代人物活動的背景,寫明事件發生的時間和地點,渲染氣氛,更好地表現人物。
4.人物對話描寫、心理描寫、細節描寫:刻畫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動,促進故事情節的發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語態,收到一種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寫、側面描寫:正面直接表現人物、事物;側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答題規范】
例9可答為:以秀美的山河烘托兩位愛國詩人的偉大形象,以寧靜的環境襯托作者激蕩的內心世界。
例10可這樣答:第一次寫“一陣冷颼颼的風”的作用是:烘托了自然環境的凄冷,為故事結局預設感傷基調,同時烘托出警察吉米忠于職守、不徇私情的堅毅個性。第二次寫“一陣冷颼颼的風”的作用為:渲染兩人無話可說的沉寂氛圍,暗示了警察吉米內心的凄苦、矛盾,同時也為下文便衣警察的出現起到了情節轉換的作用。
不同人稱作用題答題程式
【真題回放】
例11(2008年浙江卷第21題)魯迅《祝?!分械?#8220;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運的見證,其重要性與本篇中的“我”相似。請賞析《烏米》中“我”的形象與作用。
例12文章對牡丹等花木的稱呼大多用第三人稱,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卻有兩處用了第二人稱,這樣寫有何作用?請賞析。(06年遼寧卷,原文《楊柳》)
【解題思路】
了解每一種人稱的作用,明確答題的方向。如:第一人稱則便于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感情真摯。第二人稱既自由、靈活,又拉近距離,便于抒情,有真切感、親切感。第三人稱不受時空限制,靈活自由。確認人稱的運用或變化,結合內容分析其具體作用。
【備選術語】
第一人稱:敘述較為親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達思想感情,給讀者以真實感;
第二人稱,是呼告修辭,便于直接對話,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強親切感,同時使抒情更加強烈感人;
第三人稱能夠比較直接客觀地展現豐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時空限制,具有全知全能的特點,反映現實較為靈活自如。
【答題規范】
例11答:“我”是貫穿全文的線索,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實感,通過“我”對烏米的情感態度突出了烏米的形象,借“我”的感觸揭示了全文主旨;
例12答:改用第二人稱,將批判對象擬人化,形成一種面對面的質問形勢,使作者的態度更為鮮明,便于直接抒發作者對那些名貴花木強烈的厭惡之情。
現代文閱讀作用題還有諸如“插入史實某一事件的作用”, “引用詩文或格言的作用”,“以某一物象作標題的作用”,“寫作上由實而虛的作用”等等,由于篇幅關系,就不詳述了,可以參考上文例子,觸類旁通。我在這里特別要提醒考生,一定要結合文章內容答題,千萬不要只答一個術語。這是考生普遍犯的一個錯誤,也因此丟掉了許多分,丟掉了許多關系到命運的分。這是確確實實要吸取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