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朱鳳瀚:夏文化考古學探索六十年的啟示

在1986年出版《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相當于序言的《考古學》一文中,夏鼐、王仲殊先生講到:“考古學屬于人文科學的領域,是歷史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薄翱脊艑W和歷史學,是歷史科學 (廣義歷史學) 的兩個主要的組成部分,猶如車的兩輪,不可偏廢。但是,兩者的關系雖很密切,卻是各自獨立的。” (1) 在今日,考古學的研究手段與范圍都遠比這段話發表時要豐富得多,特別是大量自然科學手段被引入,看一下近年出版的考古報告即可知。但考古學的終極研究目標仍應是人類的歷史活動,是研究人類社會的歷史,這點不應改變。所以兩位先生指出的考古學屬于人文科學,屬廣義的歷史學即歷史科學的組成這個定位沒有問題??脊艑W中的歷史考古學與廣義歷史學的另一個分支——文獻史學,即以文獻研究為主的歷史學 (或可稱狹義的歷史學) ,二者的“各自獨立”只是研究對象、手段之差異,終極目標則無異。因此,將二者比作歷史科學的兩輪也是恰當的。(2)

但是,在實際的學術研究中,這樣的“兩輪”要和諧運轉卻并非易事。一方面,無論是狹義的歷史學 (以下言“歷史學”皆指狹義歷史學) ,還是歷史考古學,如需找到結合點,自身都要有一個科學提煉的過程。歷史較悠久的文獻 (包括出土文獻) 在流傳過程中可能會不斷地被改動,史學研究者需要對所依據作為史料的文獻的可信性作審慎檢視,對于先秦史學而言尤其如此;而考古學所提供的信息之可信度,不僅取決于發掘過程的嚴謹、發掘資料的豐富程度,也取決于研究者對所發掘資料認識的深淺與闡釋的科學與否。這就是說,歷史學與考古學要做到科學對接,其前提之一,即加強上述兩學科自身研究的深度與規范性。另一方面,在中國,歷史學、考古學兩個學科由于專業教育長期未能融合貫通,以致彼此間缺乏深刻了解,學科區隔在心理上被過分強調,也成為彼此深入交流的障礙。

中國的歷史學與考古學這種因同作為歷史科學的一部分而天然不可分離的本性,與二者間在學科對接上存在的上述障礙及隔閡,這種相互糾纏不清的狀況,真可謂“剪不斷,理還亂”。這方面的例子,以對夏文化的考古學探索最為典型。

一、夏文化探索符合中國歷史學與考古學整合的必然趨勢

希望通過考古學去發現與證實夏文化,起源于歷史學家。1931年6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安陽發掘報告》第3期所刊徐中舒先生之《再論小屯與仰韶》一文,引《左傳》僖公三十二年所載“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認為夏后皋的居地必在殽的鄰近。據杜預注,殽在澠池縣西,而仰韶文化正始發現于澠池縣的仰韶村,所以徐先生斷言“仰韶必為夏代遺址無疑”,(3) 為此又特意寫了“仰韶為夏民族曾經居住之地”一節。雖然今日再看此文,會覺得徐先生將仰韶文化與夏人掛鉤的斷言誤差甚大,但重要的是,這種推測的意義在于表達了當時歷史學家希冀通過考古發現尋找夏代遺址的愿望。

與徐先生此說年代接近,1933年顧頡剛先生在為燕京大學授課所編《春秋戰國史講義》中,也曾認為仰韶文化的分布與“夏以河南為中心,它的勢力范圍及于山東、山西、河北”之地望相合,“然則這十余年來新石器時代末期的遺物大批發現,或者就是給我們看一部夏的歷史吧?” (4) 直到1964年后,他在《古史雜記》第3冊中還專寫了“夏王朝”一條,又提出:“它 (夏) 相當于龍山文化的黑陶階段,所以《禮記》上說‘夏后氏尚黑’”。(5)

老一輩史學家之所以不斷嘗試將考古新發現資料與夏聯系,既是出于對典籍中提到夏的存在的深信不疑,也是堅信考古學的發展能解決夏的疑問。他們雖不懷疑夏的存在,但又渴望在考古發掘資料中找到夏存在的根據,這不僅含有內心對以往單純由“故紙堆”而侈談夏的那種傳統史觀的不滿,更是在推崇與寄望于剛剛興起的以田野調查與發掘為主的考古學去澄清這一古史研究中的疑團。

上舉1931年徐中舒先生的文章所以會將當時發現不久的仰韶文化與夏聯系,(6) 其思想的這一飛躍實源于1928年開始的殷墟發掘給以文獻研究為主的史學家產生的震撼。徐先生講到,1929年11月他曾在北平看到李濟帶來的殷墟第三次發掘所獲得的遺物,并由李濟出示殷墟出土的一片彩陶,已聯想到前于小屯若干年的仰韶文化與夏的關系。(7) 應該說,殷墟發掘所揭示的商王朝的存在,不僅激發了中國史學家希望也能由考古發掘尋找夏的愿望,更使中國史學家感悟到從西方傳入的現代考古學對中國歷史科學發展的重要性,特別是使他們認識到,中國歷史學 (尤其是沒有或缺少文字資料的上古史研究) 必須依靠現代考古學開辟新的途徑。

因此,中國考古學從最初發展時刻起,即與歷史科學聯在一起,中國文獻史學攜手考古學前行,是中國歷史學發展之自然而又必然的發展趨勢。這條道路一旦開始,就未有休止。

二、神話、傳說還是歷史:文獻中所見夏史可信性辨析

上述老一輩史學家希望結合考古資料來研究古史,并根據當時初步開展的考古發掘資料來聯系夏,雖是這種結合的萌芽狀態,但已暴露出兩個問題:其一,已獲得的考古資料對所研究的問題是否具有針對性;其二,記錄古史的文獻資料本身是否具有可信性。關于第二點,實際涉及考古學要不要與某一古史題目相聯系的前提。具體到考古學與夏文化探索這個重要課題,其前提自然亦是,文獻能否說明,中國歷代史家與當代考古學家所相信必然存在的夏王朝是否確實存在過。

曾領導“古史辨派”學說,對經書所載古史系統給予嚴厲批判的顧頡剛先生,并不認為夏是虛妄的、不存在的。他在《春秋戰國史講義》中曾說:“在西周和東周人的記載里,很清楚地告訴我們:在周的前邊有夏和商二代?!牡拇嬖谑菬o可疑的?!?(8) 顧先生不懷疑有夏,不懷疑有個夏代,但他不認為禹與夏有關,他對于戰國以后史書中所講到的夏王朝世系的人物,如啟、太康、中康、相、杼是否存在過,則持否定態度。其根本原因,在于顧先生秉持東周與漢代人多有偽造歷史以為現實服務的思想,他所以對夏史研究下功夫,其實際目的是要說明戰國以后是如何演變出夏史的。(9) 顧先生所承認的與夏有關的文獻記載,主要是東周人所講夏代史事中涉及夏的都城與疆域的部分,他認為:“夏代疆域可能較廣,但其政治中心始終未遠離今河南一省?!?(10) 顧先生一方面并不認為有關在這塊地域中活動的夏代人物與其活動的記述都是真實的,另一方面又認為所涉及的這些地名還是與夏有關的,這當然有一定矛盾。他大概認為,從這些傳說中的地名所圈定的地域總還是與真實的夏事跡有關,故努力于用傳說之地域來推斷真古史之地域。(11)

顧先生質疑戰國以后文獻中提到的夏史人物及其事跡,但不否認夏的存在,應該主要緣于現存成文于西周的文獻中即記述了“夏”,(12) 而他亦從未批評過傳世西周文獻中有關“夏”的記述。早在1923年顧先生即將今文《尚書》二十八篇依其可靠程度分為三組,(13) 將《尚書》中的十三篇歸為第一組,這十三篇包括《盤庚》、《大誥》、《康誥》、《酒誥》、《梓材》、《召誥》、《洛誥》、《多士》、《多方》、《呂刑》、《文侯之命》、《費誓》、《秦誓》。他認為這十三篇“在思想上,在文字上,都可信為真”。(14) 這即是說,這十三篇中言及西周史事與話語的都應是西周時文獻。但他分入第二組的十二篇,即認為有可能是后世偽作,或是史官追記,或是“真古文經過翻譯”,然而這第二組中的《無逸》、《君奭》、《顧命》等,只是有的在文字或受東周人影響,(15) 而內容實際亦應較為可靠。顧先生自己也說,這歸入第二組的書篇還沒有確實的把握把它們與第一組分開。在上述成文于西周時的書篇中,以下諸篇都言及“夏”。

《召誥》:該篇記載召公在洛邑為成王修建宮室,請周公向成王轉述其陳言,并誥庶殷之語。其中有曰:“相古先民有夏,天迪從子保,面稽天若,今時既墜厥命。”“我不可不監于有夏,亦不可不監于有殷。我不敢知曰,有夏服天命,惟有歷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墜厥命。”“上下勤恤,其曰,我受天命,丕若有夏歷年,式勿替有殷歷年?!?/p>

《多士》:該篇記載周公向“殷遺多士”發布的誥令。其中講到:“我聞曰:‘上帝引逸。’有夏不適逸,則惟帝降格,向于時夏。弗克庸帝,大淫泆有辭。惟時天罔念聞,厥惟廢元命,降致罰。乃命爾先祖成湯革夏,俊民甸四方?!薄拔栔?,惟殷先人有冊有典,殷革夏命。今爾曰:‘夏迪簡在王庭,有服在百僚。’”這段話中,講到殷先人有典冊,繼言“殷革夏命”,是說殷遺民們應親知,其先人的典冊中記載了商革夏命的史事,(16) 講此話的周公之類周人上層貴族肯定已有看到。

《多方》:該篇記載周公以成王之命誥令殷遺民及其他原服屬于商現已臣服周人的四方舊貴族。其文曰:“周公曰:王若曰……洪惟圖天之命,弗永寅念于祀。惟帝降格于夏,有夏誕厥逸,不肯慼言于民,乃大淫昏,不克終日勸于帝之迪,乃爾攸聞。厥圖帝之命,不克開于民之麗,乃大降罰,崇亂有夏……亦惟有夏之民叨懫日欽,劓割夏邑。天惟時求民主,乃大降顯休命于成湯,刑殄有夏?!薄澳宋┏蓽艘誀柖喾胶?,代夏作民主?!薄巴跞粼唬赫a告爾多方,非天庸釋有夏,非天庸釋有殷,乃惟爾辟以爾多方,大淫圖天之命,屑有辭,乃惟有夏圖厥政,不集于享。天降時喪,有邦間之。”

在這些話語中,凡言及夏的,均是講要接受夏人亡命、以致被商人革命的歷史教訓,而且這種以夏亡命為戒的話語不是只對商遺民所說,以證明周人克商之合理性,重要的是像上引《召誥》文句所顯示的,當時在周人上層貴族間亦以夏之亡作為相互勉勵的警言。從這些記載可知,商前有夏,在周初已是一種常識,周初貴族講到的夏應該不是 (也無必要) 杜撰而來的。如果說夏是編造出來的,是為了以殷革夏命來說明周克商命的合理性,那么作為談話與誥命對象的周人貴族、殷遺民等,與發表講話的召公或周公是同時代的人,很難想象他們會接受一個編造出來的故事。(17) 特別是周人上層貴族,更無由以虛構的歷史來互相欺騙。以顧先生為代表的“古史辨派”學者,可以無情地批判他們認為的東周以后人“偽造”的夏代歷史,但多數并不懷疑夏的存在,正是基于對上述講到夏的西周文獻之真實性的考證。因此中國考古學以尋找夏的遺存為目標,絕非是在捕風捉影,而是有實在意義的、事涉中國古代文明起源的重要學術課題。

當然,目前所知西周時期的文獻中雖確實講到夏,講到殷革夏命,但仍屬于后世對前世的追述,而不是同時代的文字記錄。這些西周人的誥命中也只是講到,歷史上有夏之先民,這個夏有類似于商一樣的王朝,這個政權曾存立較長時間,最后被商湯伐滅,但并未能告訴我們更多有關夏的情況。而相關較具體講夏史的記述,確如顧先生所云,是見于戰國以后成書的文獻中。顧先生曾云:“我們不該用了戰國以下的記載來決定商周以前的史實。至于用了戰國以下的記載來決定戰國以下的某種傳說的演變,這依然是該做的工作,我們決不該放棄這時代的責任?!?(18)

顧先生說不應該用戰國以后文獻記載“來決定”商周之前的史實是對的,但不能“決定”,似不應該走向另一極端,即完全摒棄戰國以后文獻中的記載,或將這些記載皆歸結為偽造或竄入,視為純粹的神話。在顧先生等人筆下,由戰國以前文獻中未明言禹與夏的關系,即判定“直到墨子才把禹與夏正式發生了關系”,認為《左傳》中有關少康滅有窮的記載是啟滅有扈的傳說衍化,少康中興出自東漢人偽造,等等。其所以斷然否定這些記載,上文已說明,應是緣于“古史辨派”學者在史觀上很大程度沿襲晚清今文學者之看法,認為《左傳》、《史記》中的記述多有史官作偽的成分。這些記述出現的時間,確實離夏的歷史年代甚遠,嚴格而言,亦應歸入古史傳說范疇。這樣就有一個如何從史學研究角度,正確對待中國古史傳說的史觀問題。

在《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中,徐旭生先生對“古史辨派”治學方法中存在的問題作了批評,其中提到,上述稱戰國以后的記述為偽造的看法,有武斷地對待“反證”與“太無限度地使用默證”的弊端。說戰國以后人講夏史是偽造,但又無十分確切的證據,這本身自然也陷入無據的假說范疇,在邏輯上,確屬默證,雖可為一說,但無助于澄清問題。徐先生在對“古史辨派”的批評中,還提出他們“混淆神話與傳說”,(19) 這一批評也是對的。純粹的神話不能作為史學研究的直接依據,但傳說中隱含著史實的成分。這一點,王國維1923年所撰的《古史新證》中亦已指出。(20)

以上所以要再次檢討這樣一個如何正確對待有關夏史的古史傳說資料的老問題,一方面是因為,在微觀上就此實際上并未完全形成共識,仍然牽扯到今天考古學的夏文化探索還要不要考慮古史傳說中有價值的素材的問題;另一方面,在宏觀上則關乎中國的原史時代的研究與原史考古學如何深入開展的問題,(21) 因而這也是正確處理中國考古學與歷史學關系中一個非常典型的案例。因為如果完全摒棄戰國以后記載中的夏史線索,不僅會減少考古學作夏文化探索時的參考線索,而且對于考古發掘資料的闡釋亦會失去必要的參考依據。

近些年來,有些主張考古學要保持“獨立性”的學者,指出考古學不應被文獻牽著走。對于要客觀地認識考古發掘資料,不要套用文獻記載牽強解釋考古發掘資料這點來說,這種說法完全是正確的。但是,在作歷史考古學或原史考古學研究時,參考有關文獻記載,在確定調查與發掘地點、規劃調查與發掘計劃時仍是可以采用的。在中國這樣一個歷史上有著豐富文字書寫材料的國度,在這樣一個漢字文化至少延續三千余年的民族共同體中開展歷史或原史考古學研究,主觀地拒絕以文獻為參考,籠統比之于在美國開展的印第安人考古,似乎是無必要的。此外,以往對新出土的考古資料,包括出土文獻,是否可用以“證經補史”似亦不宜完全否定。學者或認為“證經補史”是經學思維,是舊史學觀念,然而,將“證經”即證成經說作為目標,雖已非現代史學之需要,但“補史”卻無不可。從今日來看,“補史”似不必簡單理解為補充典籍,作典籍的注腳,而更多是指補充新的史料,改變文獻記載之不足的狀況。

當然,考古學資料不僅可用于“補史”,而且有著驗證或否定文獻記載訛誤的功能。依靠考古學作夏文化探索,屬于原史考古學范疇,在實施中,必然會驗證或否定戰國以后文獻中夏史記載的可靠性。上文已言及,顧頡剛先生曾依靠這些文獻中所記春秋、戰國人所講到的夏人活動地點來推斷夏都所在、夏人活動空間及有關方國的地理區域,其結論是:“夏民族的政治中心在河南,他們的勢力范圍,大部分在山東,小部分在河北、山西。他們享有了黃河流域的下游和濟水流域的全部?!?(22) 他所勾畫的這一區域中所著重指出的“夏民族的政治中心在河南”“小部分在河北、山西”,與考古學上已揭示的二里頭文化之分布區域還是大致相合的。顧先生認為夏的勢力范圍大部分在山東,除判定其都城有在今山東者 (如認為相居斟灌即在“今山東觀城縣”) 外,也當與《古本竹書紀年》記夏人與東夷關系密切有關。這一點,還有待考古學新資料的發現進一步驗證。

1959年,徐旭生先生在動身對“夏墟”作考古調查前,即首先依靠戰國以后成文的傳世文獻記載對“夏民族或部落所活動的區域”作了分析。對相關記載進行梳理、歸納與去粗取精后,徐先生進一步指出:“對我們最有用的僅只不到三十條關于夏后氏都邑的記載,絕大部分是在《左傳》、《國語》、《古本竹書紀年》里面,就是在這些很少的條文里面還有些條不大能用?!彼詈蟮贸龅慕Y論是,有兩個區域應該特別注意:“第一是河南中部的洛陽平原及其附近,尤其是穎水谷的上游登封、禹縣地帶;第二是山西西南部汾水下游 (大約自霍山以南) 一帶。” (23) 由于時間關系,晉南的考察未能成行,但正是通過此次在豫西洛陽平原的考察,發現了二里頭遺址。

顧先生從文獻上找到了夏人活動區域,認定政治中心在河南,而徐旭生先生更是將從文獻上歸納出來與顧先生所論有部分重合、且更為妥帖的信息,作為確定考古調查的地理范圍,并于1959年實現了在洛陽平原尋找夏都的設想,正式揭開考古學夏文化探索的序幕。(24) 事實說明,對于原史考古學來說,相關具有古史傳說性質的資料在經過審慎、辯證的分析后,還是可以作為考古學實踐的重要參證資料的。中國考古學的夏文化探索在這一點上,可以說是較好地實現了文獻史學與考古學的對接。

三、二里頭遺址究竟展現了怎樣的文化內涵

要更好地做到考古學與文獻史學的對接,除了上述對文獻的可信性與可信程度要作審慎的考察、分析、提煉之外,與之相聯系的考古學課題,也必須要對考古發掘資料作客觀、扎實的深入分析與科學的認識。

對二里頭文化性質的認識,直接關乎對中國考古學的夏文化探索 (或說中國考古學與文獻史學在一定程度的結合上所進行的夏文化探索) 如何評價。所謂二里頭文化的性質,主要有兩方面:一是二里頭文化的族屬 (族群或族團性質) ;(25) 二是二里頭文化所反映的文明發達程度。對于第二點,主持二里頭遺址發掘的學者已明確指出,該遺址規模宏大,布局嚴整,是當時中國乃至東亞地區最大的城市聚落。(26) 對于這點,即使對二里頭遺址族屬性質有不同說法的學者都是認可的,只是對這一遺址的文化內涵演變的具體過程、原因的解讀有較多異議。

二里頭文化分為四期,四期內陸續形成的遺存及其演變情況已大致明確。下面作一下扼要歸納,(27) 看看能說明哪些問題:

(1) 一期遺存發現很少,在宮殿區東南部有此期灰坑與墓葬,西南部有此期灰坑。

(2) 二期時,二里頭遺址中心區已有井字形道路網絡,構成都城的“骨架”。沿道路兩側始興建大型建筑,宮殿區開始出現,宮殿區東北部三、五號基址建成。在宮殿區南側出現鑄銅作坊與綠松石作坊,已開始生產。

(3) 二里頭文化三期時,井字形大路網內開始圍繞宮殿區修建了四面夯土城墻,宮殿區南部出現都城內最大的單體宮室建筑一號基址,西南角出現跨墻而建的七、八號基址,西南部約在此期 (或稍早) 出現九號基址,東北部在此期偏早時出現四號基址,偏晚時出現二號基址。宮城內出現與外圍井字形道路互通的道路。作坊區在此期間迅速發展,手工業生產水平達到新高度。

(4) 二里頭文化四期直到四期晚段之初,井字形道路網絡與宮城城墻仍在使用,但在四期晚段偏晚時,已有若干灰坑打破宮城城墻邊緣,表明城墻已遭到破壞,很可能已被廢棄。同樣在四期晚段之初,一號基址仍在使用,但在四期晚段偏晚時,已有一些灰坑、陶窯打破基址邊緣區的夯土,甚至有少數的灰坑打破基址中心區域,在這些灰坑中多出土有考古界確定為所謂先商文化的下七垣文化的陶器及具東方岳石文化特征的陶器,標志著此基址在四期晚段偏晚時亦大致被廢棄。與一號基址類似,可知二、四、七、八、九號基址均已在四期晚段偏晚時被廢棄。同樣,在四期晚段偏晚時,作坊區的垣墻亦已被廢棄。

(5) 四期晚段偏晚,二里頭作為都城,總體上被廢棄后,又修建了六號、十號基址,手工業作坊仍在繼續使用,直到晚期末葉這些遺存方被廢棄。(28)

就墓葬而言,二里頭遺址中已發掘者皆為中小型墓,分散在遺址各處,位于宮殿區宮室建筑院內居址旁邊的房基與路面下。墓葬并未與生活區分開,且尚未見有規劃的大型墓地,但小片墓區中墓葬的分布還是相對集中的,且多數有一定排列次序。(29) 各期墓葬的隨葬器物情況如下:

(1) 一期墓葬,多屬一期偏晚,數量不多,目前發現的均為陶器墓。陶器以泥質黑灰陶與深灰陶為主,陶色較深,細繩紋,僅有少量白陶器。

(2) 二期墓葬,仍主要是陶器墓,亦以灰陶為主,陶色漸變淺,繩紋變粗,白陶占較大比例。偏晚期墓中出現銅鈴與銅飾牌。從此期晚段開始,墓葬規模與隨葬器物數量的差異開始擴大。在三號基址院內清理過5座東西成排的屬二期的中型墓,其中M3出土有銅鈴 、玉飾、白陶器與漆器,并出土有鑲嵌綠松石龍形器。(30)

(3) 三期墓葬,灰陶陶色更淺,白陶至三期晚段不見。少數早、晚段墓中出現銅爵,晚段墓1975ⅥKM3出土有銅爵與斧 (兵器) 、戈、鑲嵌綠松石的圓形器等,銅爵常與陶盉組合。

(4) 四期墓葬,陶器仍以灰陶為主,陶色愈淺,晚段有較多紅褐陶。銅器墓相對較多,早、晚段均出現爵、斝組合。1987年ⅤM1出有銅鼎、斝、觚 (?) ,(31) 1986年ⅡM1出土了銅盉。

欲對上述二里頭遺址內建筑、墓葬等各期遺存所發生的變化作出合理解釋,其前提是要明確二里頭文化一至四期所屬考古學文化的性質有無發生變化,而姑且先不論其族群或族團屬性。最能反映二里頭文化特征的是其陶器,二里頭文化一期至四期主要的陶器器類,如鼎、豆、罐、盆 (包括刻槽盆) 、爵、觚、尊、鬶 (約止于三期偏早) 、盉、盤 (三足盤約止于三期) ,可以看出同類同型的器形基本特征一直在延續而有局部變化的趨勢,即是說,難以將一至四期從陶器上明確分劃為兩種考古學文化。

三期以后二里頭遺址中開始出現弧襠罐形腹鬲 (屬下七垣文化輝衛型) ,四期時出現分襠垂腹鬲 (屬下七垣文化漳河型) 。到四期偏晚時,遺址中出現束頸平底盆 (屬下七垣文化與二里崗下層商式) 、橄欖形束頸小平底深腹罐 (屬下七垣文化漳河型、二里崗下層商式) ,及器表有篦狀刮削痕的侈口深腹罐、弧襠鼓腹鬲、斜腹平底凸弦紋盆 (均岳石文化器形) 等。(32) 這些具有下七垣文化 (及二里崗下層文化) 與岳石文化特征的陶器,多數成組出現于破壞了大型夯土基址的灰坑中。(33) 而二里頭文化的陶器在隨葬組合形式與器形特征上與上述先商文化、商前期文化 (二里崗下層一期) 及岳石文化的陶器是有差別的。

從這些情況看,將二里頭文化一至四期視為同一種相對獨立的考古學文化是有道理的,也可以認為,生活在這里的作為二里頭文化“載體”的居民之族群歸屬沒有根本性變化。至于主要在四期后,特別是四期偏晚時在墓葬與遺址中所出現的先商的 (及商前期) 的商式器及岳石文化器物,顯然與這里的居民當時已同這些文化所屬族群發生密切接觸有關。

此外,二里頭文化各期遺存變化還牽扯到各期年代。據碳十四測年數據,(34) 二里頭文化各期年代大約是:(1) 一期:約公元前1735—公元前1705年,不早于公元前1750年;(2) 二期:約公元前1680—公元前1610年;(3) 三期:約公元前1585—公元前1545年,約公元前1615—公元前1560年;(35) (4) 四期:約公元前1565—公元前1530年。關于商前期始年,有《夏商周斷代工程1996—2000年階段成果報告·簡本》給出的約公元前1600年,這個數字是由工程擬定的武王克商年 (前1046) 上推文獻有關商積年的記載,取的是約數。(36) 而“簡本”給出的由碳十四測年數據所推斷的鄭州商城和偃師商城,始建年代在公元前1610—公元前1560年之間。此后測年專家又指出:“兩個商城最早的年代均不早于公元前1560—公元前1580。” (37) 綜合這些信息,可以認為商前期始年可以大致定在前1580年或稍晚。以此年數與上舉二里頭各期年代相對照,則可知約在二里頭三期偏晚時,發生了史載成湯滅夏的事件,也即是說,二里頭三期晚葉至二里頭文化四期已進入商前期紀年范圍。

這一變革給二里頭文化遺存中帶來什么變化呢?依上所述,宮殿區中建于二、三期的大型建筑、井字形道路未因此衰落,這些設施至四期晚段偏晚后才逐漸被廢棄;而手工業作坊則一直使用到四期末葉。這反映出,商王朝已建立,并未使二里頭原居民之生活方式立即發生極大顛覆。二里頭文化三期始出現銅容器隨葬,銅兵器、銅飾件增多,至二里頭文化四期墓葬中出現銅爵、斝的組合,且出現銅鼎、銅盉,反映出自三期始,青銅鑄造業有所進步,仍在為在宮城內生活的貴族服務,使用青銅器作為隨葬禮器的習俗亦已開始,甚至到四期晚段時仍有出青銅器、玉器的較高規格的墓葬存在。從其同出陶器看,這些墓葬的主人亦并未發生族屬變更,只是在隨葬陶器中有了商式器物,如商式的束頸盆 (如四期晚段墓ⅥM11:1所出) 。

但是至四期晚段偏晚,宮城被廢棄,打破宮城內基址、城垣的灰坑中多出現成組的具有下七垣文化、岳石文化及二里崗下層一期特征的器物,還是反映了二里頭文化所代表的這一文明的最終衰落,而且這一衰落確與商文化入主有直接關系。(38) 姑且不論二里頭文化是否是夏文化,這一文明開始衰落的時間,特別是與商文化的接觸,還是自然會使人將之與傳世文獻所載成湯滅夏的史事相聯系。因而將二里頭文化視為所謂夏文化也是一種很自然的看法。

至于二里頭文化在已進入三期 (約中葉) 至四期偏早時仍持續發展,反映出商文化的入主并未使居住于二里頭的二里頭文化所屬族群的居民 (應不包括原都城統治者) 的生活發生根本變化。這種情況可以使人想到與之類似的情況,即周武王克商后,對多數未反抗的商人貴族采取懷柔政策,周初墓葬中商遺民貴族墓所顯示的墓主人的經濟地位與在商末時并未有太大變化。

二里頭文化在三期后直至四期晚段較早時的狀況也表明,進入商紀年后,二里頭宮城與手工業作坊仍被原居民中的上層持續使用,二里頭遺址周邊亦未發現可確認為商前期的典型的商人貴族墓葬,也說明商人上層似并未入居二里頭這一都邑。與上述情況類似的是,《史記·殷本紀》記武王克商后:“釋箕子之囚,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閭。封紂子武庚祿父,以續殷祀,令修行盤庚之政,殷民大悅?!?(39) 同書《周本紀》還記武王在克商次日曾“除道、修社及商紂宮”。(40) 雖為漢人記述,但紂子武庚仍受封而繼續主宰舊商都應是事實,如果武庚后來未參與反叛,想必舊商都內的商遺民不會馬上被遷走,且考古發掘也確未見有因武王克商、殷周變革導致殷墟宮殿區建筑被周人立即摧殘的資料。此外,考古發掘資料表明,殷墟內的手工業作坊有可能延續使用至周初。(41)

《史記·殷本紀》亦記曰:“湯既勝夏,欲遷其社,不可,作《夏社》。” (42) 其所據已未可知。所謂“遷社”,即欲改置根植于夏人居住中心這塊土地上的社神 (土地神) ,但終未能實現。這當然也意味著夏人的居住中心也未能因此移動,二里頭遺址在進入商紀年后并未立即荒廢,原居民生活方式仍持續一段時間,似可與此類記載相印證。(43)

四、夏文化有無文字:考古學時段性的局限

從上文所追溯夏文化考古學探索的歷程,可見從梳理古史傳說性質的文獻而推測出夏人活動區域與夏都邑之所在,到由此確定在洛陽平原與晉南實地調查夏人都邑;從1959年發現二里頭遺址迄今近六十年的發掘、研究,圍繞夏文化的探索,有關的考古學與文獻史學在各自領域內不斷深化認識并頗為不易地相整合,這個過程可以說是中國原史考古學與文獻史學相結合進行學術探討的一個典型案例。

二里頭遺址,以其規模之大、規格之高,成為當時東亞最大、文明程度最高的聚落。二里頭文化作為一支相對獨立的考古學文化,其地理位置正處于傳說中的夏人故地,其興盛到衰亡所延續的時間,與其衰落前后在二里頭遺址中出現的先商文化與商文化遺存,都恰可與史載成湯滅夏相聯系,則將二里頭文化視為夏文化實有較充足的學術根據。

但是,正如有學者所指出的,在沒有夏當時的文字資料發現的情況下,作為一個王朝的夏的存在還無法得到最終的確切證明。由于迄今未能在二里頭文化遺存中發現文字,更沒有發現能夠與夏相聯系起來的文字,所以不能像由于殷墟商后期文化發現有商的甲骨文從而被確認為商文化那樣,與夏文化掛上鉤。指出這點的學者的審慎是有道理的。然而,如上文所述,尋找到、發掘到的二里頭文化與文獻中說的夏多有扣合,如不是夏文化,那還有什么文化可能是夏文化呢 1979年,在中國先秦史學會成立大會上,鄒衡先生即曾說過,在這個區域內不會再有新的為我們所不知的文化了。(44) 但不能為同時期的文字材料證明,則認定二里頭文化是夏文化即會帶有一定假設成分。在短時間之內,這個問題的解決似會陷入僵局。

進入文明、國家狀態,一定要有文字嗎?從公認的世界早期文明古國看,多數應該如此,但是活躍于13至16世紀早期的南美印加文明,是迄今未發現書寫文字的文明。(45) 在二里頭文化四期,有少數陶器上面有刻劃符號,(46) 這類刻劃符號在屬商前期的二里崗期陶器上也有發現,雖然其中有的在結構上已與殷墟甲骨文字相近,透露出已為文字符號之可能,但終因未能出現于記錄語言的文句形式中,而尚難有定論。此外,經考古發掘出土的屬商前期的二里崗文化墓葬中迄今亦未發現帶有銘文的青銅器,有少數傳世的非考古發掘出土的二里崗上層偏晚的青銅器上有簡單的銘文,其位置和內容與商后期銅器銘文 (以族名與日名為主) 相近,這可能透露出一個信息,即二里崗上層時期的商前期偏晚時亦有了文字。其實,有許多學者早已作出過合乎邏輯的推測:商后期偏早即出現的殷墟甲骨文已有較為成熟的文字體系,在此之前,必有一個較長的發展過程,即是說商前期理當有文字。

有一個需要深思的問題亦可支持商前期應已有文字的看法:殷墟甲骨刻辭所見商王世系與《史記·殷本紀》所載商王世系基本相合。此世系中,上甲至示癸,即上甲、匚乙、匚丙、匚丁、示壬、示癸,日名依序,確有構擬的可能,表明此一時段的日名有可能部分屬追設,或其中世系略有缺環,只能以有序而中略的日名來記錄。但大乙之后諸先王日名無序,絕非構擬,特別是有周祭卜辭所記錄的通過嚴謹的先王先妣周祭程序而展示的嚴密的世系關系 (周祭中所見世系自上甲至大乙,自大乙至康丁) ,商王室這種世系關系,應該是不必懷疑的,并非是帶有虛構成分的傳說。那么這種譜系是靠什么記憶下來的?如果說商后期商人確已“有冊有典” (《尚書·多士》記周公語) ,其書寫能力已有甲骨刻辭為證,那么人們自然會想到,商前期遠自大乙 (成湯) 的久遠而相當完整的世系,如無文字記錄,難道僅僅是憑藉口頭傳誦記憶下來的嗎?(47) 從大乙至殷墟卜辭時代 (武丁之后) ,大約有300年左右。(48) 這300年左右時間,如像文學作品一樣依靠口頭傳誦,(49) 被周祭卜辭記載的那種單調的、嚴密的、無誤差的世系似未必能完整存留下來。因此,很有可能即是在商前期時,在商王朝中已有少數掌握文字的上層貴族與為王朝服務的作冊、貞人之類,負責將王朝重要的世系、政事記錄下來,但只在極小范圍內傳承。考古發掘的商前期遺存中之所以未能見到文字,除了由于當時在卜骨上刻辭與在器物 (如銅器) 上銘字尚未成為風氣外,可能亦與制作陶器、玉器的普通工匠,未必有認字寫字的能力有很大關系。此外應該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即迄今為止,商前期 (二里崗下、上層文化時期) 的王室或上層貴族的大墓均未被發現,也即是說,能展現當時社會文明發展最高成就的,猶如金字塔之頂尖的文化遺存,我們尚未能見到,因此尚不能將未知的東西視為不存在。以此種情況推論夏文化、夏人有無文字,《夏本紀》所記其王世之所以系統,似乎亦可能從類似角度去作思考,而不必過早下結論。

二里頭文化考古工作經幾代考古學者辛勤忘我的投入,已取得相當豐碩的成果,特別是作為都邑的二里頭遺址內結構與布局、二里頭文化各期文化的遺存的內涵與演變,都已較為清晰。但不可否認的是,二里頭文化研究正像現在媒體上常說的“還在路上”,特別是在二里頭都邑內生活的當時的貴族上層,他們的墓葬究竟在附近的何處?有相當多的考古學者與歷史學者都相信,未來如能有二里頭文化大墓的發現,肯定會有助于對二里頭文化性質的最終判定,并使考古學的夏文化探索有一個新的飛躍。

另一方面,通過對二里頭文化的研究,似亦應對二里頭遺址展現的文明發達程度作一反思。從二里頭遺址中二里頭文化各期遺存狀況看,約三期中葉以后已進入商紀年,在一、二期及三期初,雖然已開始有宮城內大型建筑,為貴族服務的手工業作坊已開始運作,二期時遺址面積已達到300萬平方米以上,但三期以前墓中缺乏青銅容器與青銅兵器,即使到三、四期青銅器鑄造技術仍體現了某些原始性,相比二里崗文化期的商人的青銅器有較大差距。鑒于當時青銅工藝引領文明發展的重要性,可以說二里頭文化所達到的文明發展程度,似還不能用后來商王朝的情況來比附。(50) 戰國以后文獻所載的夏史,比如司馬遷在《史記》中像寫商王朝一樣記述夏史 (甚至將戰國以后成文的《禹貢》作為夏人歷史來講) ,包括以“帝”稱夏人首領,實際上都有夸大夏的文明發展高度的成分。所以,即使二里頭文化確屬夏文化,夏人所創造的文明發展高度,還是要通過今后考古學研究來揭示。

結語

上述中國考古學的夏文化探索過程,對思考中國以文獻為主的狹義歷史學與考古學二者應形成怎樣一種正確的學術關系,有如下啟示:

(1) 對于有豐富歷史文獻記載的中國歷史考古學 (應主要指先秦時期考古學) ,仍應重視與研究目標相關的有可信度的文獻記述,(51) 不僅是確定對中國早期文明起源與發展有重要意義的研究目標 (如以探索夏文化為目標,“為目標”,不是“為向導”。這種探索不僅是通過考古學手段求索與印證其是否真實存在,也包括求索其實際的文化載體與文化面貌,在理論上不應先有一個預設而影響這種求索的客觀性) ,而且在確定調查與發掘的地域范圍與對發掘出來的遺跡、遺物作分析與闡釋時,亦應有意識地聯系可信的文獻記述,以之為參考,不必為追求考古學的“純潔性”而刻意忽視相關文獻。

(2) 中國古代文獻,特別是先秦文獻,因有漫長的流傳與改造過程,自然需要對這些文獻記述作嚴謹、審慎的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的考證工作,提煉出文獻中相對可信的可以作為考古學參考的真實的史實質素。這項工作,對于有關原史時期 (或可以說屬于古史傳說時期) 的文獻記述尤為重要。上舉徐旭生先生爬梳資料鎖定豫西洛陽平原與晉南為調查夏都邑的區域,即是典范。這是歷史學與考古學科學對接的重要前提。

(3) 考古學對中國古代歷史研究的促進作用無可置疑,對于先秦史學與古史傳說時代的歷史研究而言尤其如此,如關于夏文化的探索,考古學已成為最終解決若干籠罩于夏史上層層疑團的唯一手段。(52) 但是,考古學發掘出來的遺存、遺跡與遺物,不僅需要有科學的分期與斷代,有對考古學文化性質的正確理解 (如二里頭文化是否是一種獨立的文化的認識) ,而且需要嚴格按照考古學的理論與規范,實事求是地闡釋遺址中各種考古現象發生的過程 (例如上述通過各種考古現象解釋二里頭宮城內各種建筑與手工業作坊的存留、廢棄的年代及可能的原因) 。如果不經過客觀、細致的研究,考古學取得的發掘資料的學術真諦即會被湮沒,當文獻史學與考古學整合以探索歷史問題時,考古學的價值即難以體現。

(4) 考古學所揭示的考古學文化現象的廣度與深度,與其調查與發掘的面積有直接關系,但在中國目前情況下對遺址的大面積揭露,完全以科研為目的的發掘,會因當前的文物保護政策而受到一定限制。同時如果遺址位于現代聚落中,發掘計劃自然會受到較多制約。此外,我們所能獲取的分析樣本的系統性和典型性也很重要。如上文曾提到,二里頭文化的性質以及夏人是否有文字材料等重要學術問題的解決,可能有待于二里頭文化的高規格墓葬等遺存的發現與發掘。

鑒于上述現實因素,考古學與文獻史學二者在相互整合與對接以探索重要歷史問題時,例如考古學的夏文化探索,也必然存在較多局限性,包括材料的局限以及認識上所受到時段的局限,正因此,取得最終成果會有一個較長的時間過程。

注解

本文系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歷史研究》編輯部與山東師范大學齊魯文化研究院聯合舉辦的“跨界與交流:歷史學與考古學的對話”首屆中國古代史論壇參會論文。承蒙兩位匿名評審人提出寶貴修改意見,謹致謝忱!

(1)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考古學》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編:《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年,第1、2頁。

(2)關于該問題的討論,參見朱鳳瀚:《論中國考古學與歷史學的關系》,《歷史研究》2003年第1期。

(3)徐中舒:《再論小屯與仰韶》,李濟總編輯,傅斯年等編:《安陽發掘報告》第3期,北平: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31年,第533頁。

(4)顧頡剛:《春秋戰國史講義》第1編(民族與疆域)第6章“茫昧的夏民族”,《顧頡剛全集》4《顧頡剛古史論文集》卷4,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第120頁;亦可參見王煦華:《顧頡剛關于夏史的論述》,中國先秦史學會、洛陽第二文物工作隊編:《夏文化研究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第124—127頁。

(5)顧頡剛:《古史雜記》,《顧頡剛全集》29《顧頡剛讀書筆記》卷14,第30頁。

(6)1921年安特生(Anderson)在河南澠池縣發掘仰韶村遺址,1921—1922年提出“仰韶文化”的命名。

(7)徐中舒:《再論小屯與仰韶》,李濟總編輯,傅斯年等編:《安陽發掘報告》第3期,第523—557頁。

(8)顧頡剛:《春秋戰國史講義》第1編(民族與疆域),《顧頡剛全集》4《顧頡剛古史論文集》卷4,第114頁。

(9)顧頡剛、童書業:《夏史三論》,《顧頡剛全集》1《顧頡剛古史論文集》卷1,第553—611頁。

(10)顧頡剛:《法華讀書記》14,《顧頡剛全集》21《顧頡剛讀書筆記》卷6,第26頁。

(11)王煦華:《顧頡剛關于夏史的論述》,中國先秦史學會、洛陽第二文物工作隊編:《夏文化研究論集》,第124—127頁。

(12)1937年顧先生在評議楊寬先生《中國上古史導論》一文時即云:“顧甲骨文發得若干萬片,始終未見有關于夏代之記載,則二先生(引者按:指楊寬、陳夢家先生)之疑誠不為無理。惟周書召誥等篇屢稱‘有夏’,或古代確有夏之一族……吾人雖無確據以證夏代之必有,似亦未易斷言其必無也?!鳖欘R剛:《(楊寬)〈中國上古史導論〉第十篇〈說夏〉附函按》,《顧頡剛全集》1《顧頡剛古史論文集》卷1,第612頁。

(13)劉起釪:《尚書學史》第9章第3節“顧頡剛先生與《尚書》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第499—514頁。

(14)顧頡剛:《論今文尚書著作時代書》,顧頡剛編著:《古史辨》第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201頁。

(15)劉起釪:《尚書學史》第9章第2節“甲骨文與《尚書》研究”,第498頁。

(16)偽孔傳曰:“言汝所親知,殷先世有冊書典籍,說殷改夏王命之事。”

(17)“夏”在史書中被作為王朝之稱與族屬之稱。但在先秦典籍中,“夏”常被后世注家訓為“大”?!跋摹迸c“大”上古音并不近,“夏”訓“大”,并非音訓,亦非是“大”的假借字。這固然可能確實是族屬自稱,但也不排斥是同時代人或稍晚的人,對在中原這個地區存在過的一個大的族邦、大的聚落之稱。換言之,“夏”很可能是因其族邦在當時規模龐大、文明程度發達于周邊族邦而得名。

(18)顧頡剛、童書業:《夏史三論》,《顧頡剛全集》1《顧頡剛古史論文集》卷1,第553頁。

(19)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26—27、28—29頁。

(20)其文曰:“研究中國古史為最糾紛之問題,上古之事傳說與史實混而不分,史實之中固不免有所緣飾,與傳說無異,而傳說之中亦往往有史實為之素地,二者不易區別,此世界各國之所同也?!保ㄍ鯂S:《古史新證》,北京:來薰閣書店,1935年影印本,第1頁)

(21)對于“原史”(protohistory)的定義,學界有不同說法。其中,MilanK.Chauley對“原史”所下的定義是:“有文字,但未能解讀,或后其文獻有提及,但未有確實的考古證據者”(Prehistory and Protohistory of Eastern India, New Delhi: Agam Kala Prakashan,2008,p.103).,與本文所云“原史”大致相合。關于“原史”,亦參見朱鳳瀚:《論中國考古學與歷史學的關系》,《歷史研究》2003年第1期,第16頁。

(22)顧頡剛:《春秋戰國史講義》,《顧頡剛全集》4《顧頡剛古史論文集》卷4,第116頁。

(23)徐旭生:《1959年夏豫西調查“夏墟”的初步報告》,《考古》1959年第11期。

(24)關于通過歷史地理研究,確定夏代都邑可能之所在,進行考古發掘以證實夏王朝之存在,胡適早在1946年即有此建議。參見《夏鼐日記》卷4,“1946年12月20日所記胡適之談話”,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89頁。

(25)學者對于考古學文化與族屬的關系有不同理解,或認為一個考古學文化未必會對應特定的族屬。這里似首先有一個時代早晚的問題。古代中國的社會組織結構應是在春秋以后逐漸地緣化的,在此之前考古學文化大致與族屬有對應關系,因此,研究者才能從陶器形制、組合及墓葬形制等方面區分出類似于“商文化”與“周文化”來。其次,此時考古學文化對應的多已不是單一血緣關系的族屬(實際上這種情況是很少的),與一個特定考古學文化對應的族屬,即所謂族群(或更大的族團),應是以該族群統治者的族屬為核心,包括若干族群的彼此經濟發展水平、習俗、語言相近,在地域上相聯并在文化上相互認同的共同體,亦即相當于我們通常所說的“夏人”、“商人”、“周人”等概念。

(26)許宏、劉莉:《關于二里頭遺址的省思》,《文物》2008年第1期;許宏、趙海濤:《二里頭遺址文化分期再檢討——以出土銅、玉禮器的墓葬為中心》,《南方文物》2010年第3期;趙海濤:《二里頭遺址二里頭文化四期晚段遺存探析》,《南方文物》2016年第4期。

(27)參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偃師二里頭1959—1978年考古發掘報告》,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9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二里頭:1999—2006》,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年。

(28)以上二里頭文化四期遺存狀況,主要參考了趙海濤:《二里頭遺址二里頭文化四期晚段遺存探析》,《南方文物》2016年第4期。

(29)參見李志鵬:《二里頭文化墓葬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中國早期青銅文化:二里頭文化專題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年,第50—52頁。

(30)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二里頭工作隊:《河南偃師市二里頭遺址中心區的考古新發現》,《考古》2005年第7期。

(31)有學者已指出,實際上這幾件銅器的年代已進入二里崗下層一期。參見趙海濤:《二里頭遺址二里頭文化四期晚段遺存探析》,《南方文物》2016年第4期。

(32)參見趙海濤:《二里頭遺址二里頭文化四期晚段遺存探析》,《南方文物》2016年第4期;朱君孝、李清臨:《二里頭晚期外來陶器因素試析》,《考古學報》2007年第3期;王立新、胡保華:《試論下七垣文化的南下》,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北京大學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心編:《考古學研究(八)——鄒衡先生逝世五周年紀念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年,第179—193頁。

(33)參見趙海濤:《二里頭遺址二里頭文化四期晚段遺存探析》,《南方文物》2016年第4期。

(34)張雪蓮、仇士華等:《新砦—二里頭—二里岡文化考古年代序列的建立與完善》,《考古》2007年第8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二里頭:1999—2006》第7章“碳十四測年研究”,第1215—1238頁;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偃師二里頭1959—1978年考古發掘報告》,第392頁。

(35)張雪蓮等人提出二里頭三期的年代在前1600年左右。參見張雪蓮、仇士華、蔡蓮珍:《鄭州商城和偃師商城的碳十四年代分析》,《中原文物》2005年第1期。

(36) 參見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夏商周斷代工程1996—2000年階段成果報告·簡本》,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0年。

(37)張雪蓮、仇士華、蔡蓮珍:《鄭州商城和偃師商城的碳十四年代分析》,《中原文物》2005年第1期。

(38)雖然可以這樣解釋二里頭遺址的變化,但二里頭文化三期晚葉后遺址中所出外來陶器多屬下七垣文化,可見直到進入商紀年后有相當一段時間陶器仍顯現出很強的下七垣文化陶器特征,二里崗下層文化典型器群的形成似要稍晚。

(39)《史記》卷3《殷本紀》,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108頁。《逸周書·克殷解》亦有類似記述。

(40)《史記》卷4《周本紀》,第125頁。

(41)參見何毓靈:《殷墟周人滅殷遺存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編:《三代考古》(六),北京:科學出版社,2015年,第287—308頁。此文認為,周公二次東征后,有毀壞殷墟王陵及其他商人貴族墓葬、火燒宮殿區以外部分商人建筑的舉動,但小屯宮殿建筑基址未見火燒的跡象。

(42)《史記》卷3《殷本紀》《集解》引孔安國曰:“欲變置社稷,而后世無及句龍者,故不可而止?!保ǖ?6頁)以“變置”釋“遷社”,似可信,但認為是指改變句龍(即后土)之神社地位,似未必。此當指欲遷夏人都邑之社。

(43)在二里頭遺址東約70公里的鄭州大師姑城址,約始建于二里頭文化二期。其內文化遺存的面貌,直到相當于二里頭文化四期偏晚時,均與二里頭遺址較接近。但至二里頭文化四期偏晚階段,城內遺跡已漸少,城墻約在二里頭文化四期偏晚時廢棄。此后城址范圍內多有二里崗下層文化遺存。(參見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鄭州大師姑(2002—2003)》,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年)此外,位于二里頭遺址東南約99公里、大師姑城南49公里的新鄭望京樓城址,約始建于二里頭文化三期偏早,城內有較厚的二里頭文化三期、四期遺存堆積,“尤其是豐富的二里頭文化四期遺存”。二里頭文化內城城墻后來被不晚于二里崗下層二期的城壕打破,內城中只有極少量的二里崗下層一期遺存,但二里崗下層二期的遺存分布已較為普遍。(參見顧萬發主編,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編著:《新鄭望京樓:2010—2012年田野考古發掘報告》(中冊),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年,第713—720頁)按照上文所述二里頭文化三期偏晚已進入商前期,則這兩座城址內的二里頭文化遺存在進入商紀年后仍有一段發展,亦并非立即終止,都與二里頭遺址的狀況相近。兩座城址內的二里頭文化在四期偏晚以后皆被二里崗下層文化取代,也與商革夏命的大形勢相應,亦是將二里頭文化指向夏文化的另一證明。

(44)鄒衡先生的原話是:“在古代文獻記載中所見夏商兩族活動范圍內即在黃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區,已經不太可能發現什么新的考古學文化了?!脊艑W上的夏文化必然就包含在這一空間和這一時間已經發現的諸文化類型的各期段之中。”(鄒衡:《對當前夏文化討論的一些看法——1979年5月在成都“中國先秦史學會成立大會”上的發言稿》,《夏商周考古學論文集(續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年,第24頁)

(45)印加文明用來記錄事項的方法是結繩,即所謂“奇普”(Khipu)。參見Gary Urton,“The Inca Khipu: Knotted-Cord Record Keeping in the Andes, Helaine Silverman and WilliamH.Isbell,eds.,The Handbook of South Amer,New York: Springer Science,2008,pp.831-843.但對不同結繩(及其上的顏色)所記憶事項,實際上仍要依賴知曉其內涵的人的口頭闡述,只是一種記憶的輔助工具,未必具有跨時空傳播的功能。

(46)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偃師二里頭1959—1978年考古發掘報告》,第304頁;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二里頭:1999—2006》,第204頁,圖4-1-2-4X。

(47)杜金鵬與筆者亦談及此重要問題,已有近同見解。

(48)據筆者為“夏商周斷代工程”所作“文獻所見商代積年”專項研究。

(49)古印度吠陀時期婆羅門曾流行口頭傳授詩歌形式的宗教經典,即便是后來有了刻在棕櫚葉或樹皮上的寫本,仍嚴格地靠苦練而由師徒口頭傳授。參見金克木:《梵竺廬集(甲)·梵語文學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9頁。此承葉少勇博士賜告。

(50)新鄭望京樓二里崗文化的城址,是沿襲二里頭文化城址的位置及布局,但其城址夯土城的質量遠高于二里頭文化城墻,所以二里崗文化城址并未在二里頭文化城址城墻基礎上夯筑。(參見顧萬發主編,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編著:《新鄭望京樓:2010—2012年田野考古發掘報告》(中冊),第718頁)這從一個側面亦顯現出后起的商前期文化擁有比二里頭文化更為發達的文明。

(51)這個由文獻史料引發的研究目標,必須以對文獻記述可靠性的論證為前提,而且是有一定年代框架背景的,例如從西周文獻中所言之夏。至于像古史傳說中的三皇以及五帝(“三皇五帝”究竟是哪些帝王名號尚有異說),是后世將來源歧異的多種上古傳說在大一統思維下構擬出來的“人物”,與這些“人物”有關記載的可信性,有許多不能通過嚴格的審查,自然不可能成為原史考古學的重要參考。

(52)需要指出的是,考古學對中國古代歷史研究的促進作用,尤其表現在深化對文獻史料可信性的認識上。以考古學的夏文化探索而言,這一探索過程可以因二里頭遺址的發現與發掘成果,對相關文獻記載中夏都邑地望與文明發達程度所起到的驗證與甄別作用外,還體現在促進了其他若干與夏史有關文獻之反思與詮釋上。例如《左傳》昭公元年記高辛氏“遷實沈于大夏,主參。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定公四年亦記封唐叔“命以《唐誥》而封于夏虛,啟以夏政,疆以戎索”。這兩段文字所提到的“唐”,杜預注云在晉陽,以往諸家多不認可,更為考古學資料所否定?!妒酚洝肪?2《鄭世家》《集解》引服虔曰:“大夏在汾澮之間?!薄墩x》引《括地志》云:“故唐城在絳州翼城縣西二十里?!保ǖ?772頁)是為以往多數史家所認可之說。但迄今在晉南所發現有可能與夏文化有關的,是二里頭文化東下馮類型,分布于臨汾盆地(臨汾下游及其支流澮水流域)與運城盆地(涑水流域)。其中臨汾盆地正與服虔所云“大夏在汾澮之間”相近同。關于晉南的“夏虛”,還有《史記》卷31《吳太伯世家》記:“(周武王)乃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故夏虛?!薄端麟[》曰:“夏都安邑,虞仲都大陽之虞城,在安邑南,故曰夏虛?!保ǖ?446頁)此安邑即在今夏縣西北,故此所云“夏虛”也在東下馮類型分布區域。但現所知東下馮類型第一期,只相當于二里頭類型二期,一般認為是二里頭類型的派生物。(參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中國考古學·夏商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第91-94、97頁)上引文獻中所言“大夏”、“夏虛”如即在此區域,則亦可證史家所以將此區域與夏聯系,或即可能因二里頭文化東下馮類型分布于此,而東下馮類型遺存或即夏人勢力伸展于晉南的物化表現。

本文原載于《歷史研究》2019年第1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學術 | 朱鳳瀚:夏文化考古學探索六十年的啟示
陳民鎮:信史抑或偽史——夏史真偽問題的三次論爭
古史辨與夏商周斷代工程
考古學對中國上古史建設的重大貢獻
夏商考古【一】夏文化的探索
夏王朝是“復合型”國家結構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上高县| 浦城县| 甘德县| 丁青县| 齐齐哈尔市| 正定县| 措美县| 平利县| 四子王旗| 潍坊市| 文登市| 合阳县| 温泉县| 女性| 巴彦县| 兖州市| 雅江县| 临洮县| 曲阳县| 饶河县| 岱山县| 常德市| 宜宾县| 韶关市| 炎陵县| 湖南省| 舞阳县| 新密市| 九江县| 泗水县| 阜平县| 玛多县| 怀化市| 利川市| 平湖市| 武强县| 宕昌县| 利津县| 枞阳县| 内丘县| 五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