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文字源自 孫仲匯 老師著作 《中國古錢鑒賞與收藏》,圖片源自網絡。歡迎轉載,轉載請注明出處!
春節掛燈錢的來歷!
乾隆、嘉慶、道光時期,淸王朝由盛轉衰,銅錢的形制也發生了一些變化。
首先是錢形轉小,乾隆時尚厚重,嘉、道間逐漸輕薄,成色下降,鑄工也粗。當然這三朝制錢中也不乏銅色金黃、大型厚重者,主要是寶泉局為內廷特鑄的大制錢。
乾隆、嘉慶、道光時期的內廷特鑄大制錢
據嘉慶年間的戶部錢法則例記:“供內廷者重一錢六分, 京外及伊犁各局重一錢二分,均不得各違其式。” 這些大錢送呈宮中后常作掛燈之用,因春節時北地風勁,宮燈內燃蠟炬,一旦打翻,禍在不測。所以每燈下掛一串大銅錢,以防搖晃傾倒。
待元宵一過,這些掛燈錢即被宮人等瓜分,并流入市場,以往民間留存甚多,一般直徑2.9厘米左右,重6至8克。 嘉慶通寶曾見特別大型直徑達3.08厘米的大制錢,較為稀少,又寶源局的大制錢也少,如道光時有寶源局大制錢,直徑略小,精美者不多。
道光通寶寶源局宮廷大制錢(這類宮廷大樣存世稀少)
地方錢局沒有為皇宮鑄錢的任務,所以厚重精美者很少,偶有見者,大多屬于樣錢性質,或專供上級部門檢査而設。
同上錢法則例規定:“各省錢局鼓鑄錢文, 令該督撫率道府局員認真稽査,并令藩司于解收局錢之時,按卯親加提驗, 如有偷改銅斤,節省火工,著落局員賠補,并將局員、爐匠參處責懲……” 可見當時法令對制錢的質量要求頗嚴。
在這種情況下地方局鑄少量大制錢作應付檢査之用,惟各處所鑄參差不齊。寶蘇局有寬緣大樣錢已為世人熟知, 另外寶川、寶福等局也有這三朝大闊緣錢,存世更少。嘉慶寶武局背上月屬常見品,但同式大樣則罕。有些地方局僅見小樣的闊緣錢, 如嘉慶寶東、寶黔等局直徑為2.6厘米左右,重4至5克,制作規整,如供上級檢查也能通過。云南因地產多銅,故歷朝制錢厚大有余,精美不及。但乾隆時卻成例外,其精美的母錢、樣錢較他局為多。
清 '嘉慶通寶'背'寶桂'試鑄母錢
此三朝的普通制錢存世極多,從總體來看是一代不如一代。研究版別的人可以在眾多的普通品中找到他們感興趣的東西。
如乾隆寶浙正隆、寶廣缶隆、寶云特大字、寶南寬緣大樣,嘉慶滿文異書、背漢文桂、道光背干支、 寶泉上一、寶泉下星、寶黔上一、上巨星等等。當時有一些成色低下、 字文平夷的破爛小錢,藏家不屑一顧,據前輩告知,此為店鋪專門擇出以付乞兒者。
乾隆通寶 寶浙( 正隆版)
鑒定要點:
清代中期制錢的錢型明顯小于順治、 康熙、雍正三朝,這是指總體而言,并不包括其中的特珠品。如乾隆、嘉慶、道光 三朝均有寬緣大型的地方局制錢,俗稱 “常平式”錢。以寶蘇局最為聞名,但其他如寶浙、寶武、寶福、寶川等局的寬緣大樣更為稀罕。
嘉慶通寶寶蘇局常平式
如這類錢的偽造比較困難,因它們的銅質精湛,表面光潔、包漿熟舊,偽造的寬緣錢相對粗糙一些,砂性也重。
還有一些常見的偽品是以真錢作模印出面文,但背改成漢字或吉語,如嘉慶通寶背桂桂正草書等,均無自然流通痕跡,銅色如新,文字細弱,和真品相去較遠(注:真品罕見)。
真品 嘉慶通寶背桂桂正、草書(臺灣著名藏家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