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滄州出發,沿著運河西岸往南騎行。快到泊頭地面的地方,有一幅大型銅質泊頭火柴的形象。
這是兩個火柴盒,一豎,一橫,形象逼真。豎著的那盒,里面的抽屜敞開,露出一排紅頭的火柴。另外一盒橫在后面,抵住它的腰部。
這兩盒火柴正是當年全亞洲最大的火柴廠——泊頭火柴廠的象征。
在我的記憶中,泊頭火柴的盒子上正面寫著:泊頭。背面寫著:磷面分三段用,擦劃不要過猛,存放不要受潮。
那是七八十年代,每盒火柴售價只有二分錢,里面卻滿滿地裝著一百棵火柴!
你也許難以想象,但這確實是事實。為此,我咨詢了當年在泊頭工作過的朋友,從而證實了我的記憶正確性。
當初,火柴裝盒全靠人工,這些工人組成一個裝盒車間。每盒火柴按要求不得少于九十七棵。
火柴盒兩側都有磷面,能夠滿足劃一百次的需要,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當時質量的可靠性!
質量不合格的火柴,比如蘸劃造成的頭部不均勻,火柴棍彎曲,變形等,將用比正品便宜很多的價格出售。它們沒有包裝,當時人們稱其為“散洋火”(農村一直把火柴叫作洋火)。
九十年代初期,泊頭火柴依然很火。工廠里有一兩千工人,分為七個生產車間。另外還有一個服務公司,一個建筑隊。
記得那時,滄州鐵路職工中很多泊頭人,而他們的家屬許多都是在泊頭火柴廠工作。
盡管有一個龐大的生產隊伍,仍然難以滿足市場供應,因為用量實在太大了!
為了滿足市場需求, 聰明的領導層想盡一切辦法加快生產,于是把容易操作的糊盒交給當地市民,幾乎有一半市民加入了這一工作之中。
大概也是這段時間開始使用機器裝盒,機器裝盒速度快但是每盒只能裝七十五根。
由于物件上漲,火柴成本加大,火柴的售價也在變化。每盒一百棵的火柴不見了,二分錢的價格不見了,火柴盒的磷面也變成了只有一側。
相關資料表明,火柴廠最火的時候是在一九九六年。
1996年底,泊頭火柴廠占地22.76萬平方米。擁有火柴連續機、封包機、切梗機、旋梗機等生產設備100余臺(套),年生產能力達到200萬件,實際產量194.1664萬件,銷量192萬件。
固定資產原值3666萬元,總資產6729萬元。工業總產值9026萬元。企業發展達到了鼎盛時期。其精致火柴還打入了國際市場。這一時期,火柴廠蓋了20余棟宿舍樓,同時學校、醫院、派出所等也一應俱全。——摘自《陽光泊頭》公眾號
然而,也正是從這一年開始,泊頭火柴廠走上下坡路。此后幾年,雖然競爭對手紛紛倒閉,但市場行情不容樂觀。
最終,于2005年全部停產,工人回家待業。
2012年,隨著最后一批設備被拍賣,泊頭火柴廠在它的一百周歲壽終正寢。
關于泊頭火柴的起源,我查閱了一些資料,獲得了下列信息:
1912年,中國發生了很多重大事件。中華民國宣布成立,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這一年,天津到浦口的津浦鐵路全線通車。也是這一年,中國第一家火柴廠在泊頭成立,結束了依賴洋火的時代。
十九世紀,日本壟斷中國的火柴市場,大量白銀外流。
中國企業家、商人錢立亭決定投資建廠,改變這一局面。由于錢本人是滄州興濟人,遂選址在興濟。
然而,這個決定觸犯了當時保護法,工廠被迫遷移到泊頭。
這一重大變動使得資金緊張,錢立亭不得不通過關系求助于其他商人。
1912年5月22日,泊頭火柴廠動工建設,1913年春天建成,1913年8月31日正式開工生產。
經營期間,在資金困難的情況下,時任副總統的馮國璋融資四萬現大洋,救活了這家民族企業。
建國后,泊頭火柴廠經過改制,成了國有企業,一度成為亞洲最大的火柴廠。
由于馮國璋是河間人,又是大股東,所以一直以來工廠里河間人較多,領導層更是被河間人占據。
在新型打火機出現前,沒有一個家庭會在沒有火柴的情況下生活得更幸福。
每個家庭生火吃飯,生火取暖,甚至上億的煙民每天的吞云吐霧都離不開火柴。
科學的進步使得火柴有了替代品,打火機的出現讓火柴的用量急劇下降,電子打火的燃氣灶更讓火柴失去了陣地。
如今,火柴成了稀罕物,偶爾能夠在酒店見到。不過那形象早已不是原來的模樣。
其實,為紀念泊頭火柴廠而造的火柴造型仍然難以讓那些過來人觸景生情,原因是缺少早先那種帶有磷面的形象。
上圖中的火柴也是后來的設計,那種帶“磷面分三段用……”字樣的火柴沒有找到圖片。
一個百年老廠會在幾年時間徹底消失顯示了市場競爭的無情,同時告訴人們:緊跟時代步伐有多么重要。
泊頭火柴,給幾代人留下深刻的記憶!
寫于2022年11月8日滄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