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杰 1962年9月生
西安人。供職于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
現為中國書協篆刻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篆刻藝術院研究員、陜西書協副主席、西泠印社社員、終南印社社長。
作品入展第二、三、四、六、七、八屆中青展,第三、四、五、六、七屆全國展,第二、三、四、五、六屆全國篆刻藝術展,首屆、二屆國際篆刻藝術交流展,首屆、二屆、三屆流行印風提名展,中國美術館篆刻藝術邀請展,當代篆刻藝術大展及中國國家畫院、中國篆刻藝術院舉辦的國內外重大主流展覽。
在‘’西泠印社全國首屆篆刻作品評展‘’中獲秀優獎,‘’全國第二屆正書大展‘’獲秀優獎,‘’全國第三屆楹聯書法大展‘’獲銅獎,‘’全國第八屆國展‘’獲全國獎,榮獲陜西省第二屆文藝創作獎-陜西十杰青年書法家稱號。
出版有《魏杰治印》、《當代青年篆刻家精選集-魏杰卷》、《當代篆刻九家-魏杰》等作品集多種。
問 鼎
識前以樂八言聯
乙丑山房
漢畫像磚題跋
苑外江頭坐不歸
高古精微五言聯
瓦當題跋
為文作事七言聯
陳寅格詩
陳寅格詩(局部)
篆書創作感言
魏 杰
我學書法較晚于篆刻,是真正的那種困而學之者也。
我十歲左右常伏案邊看祖父作畫,畫畢鈐印時,總鬧著要幫祖父蓋印,不能如愿,便自己拿刀一氣亂刻,亂蓋。不久,祖父過世,因文革期間買不到印石,便磨掉了不少祖父的自用印當練習石用,現在想起來仍后悔不已,每每勾起我對祖父的懷念。從那時起刻印便一發而不可收,因此,也可告慰他老人家的在天之靈。
而后在練習刻印過程中,深感到識篆于篆刻的重要性,好在住的離碑林博物館不遠,常常去那里第三展廳抄寫《篆書目錄偏旁字源碑》上的篆字。待能買到字帖時,才拿起毛筆先后臨寫了《毛公鼎》、《散氏盤》、《石鼓文》等篆書帖,這一階段的篆書練習也著實促進了我篆刻的漸進。可以這麼說,我是踩著學習篆刻的步調學習書法的,也正因為如此,我的字受篆刻影響也較大,在刻甲骨文印時,將甲骨文結構奇異筆畫簡練的特點融入我的書法中去,刻古璽印風格一路作品時,則將其厚重古拙之金石氣息吸收到用筆當中,久而久之書中有印,印中有書,相互影響,相互促進,正所謂書從印出也。
陜西曾是十三朝建都之地,書法資源十分豐富,可借鑒的文物也較多,凡帶字的古董文玩都喜歡收藏,如銅鏡銘文的詭異,瓦當文字的樸厚都成為我借鑒的對象,從中吸納自己想要的養分。這期間也向篆書大家劉自櫝先生請教,劉老指導我臨寫鄧石如的篆書,強調鄧石如篆書是寫小篆的必由之路,可我覺得鄧的篆書過于婀娜,總也喜歡不起來,但還是硬著頭皮寫了一段時間,這對我初學篆刻時,刻元朱文一路印打下了小篆基礎。
我以為學習書法,重在貫通,取各家之長融于自身,寫出不同于古人有別于今人,有獨立個性和審美取向的作品,這樣的作品才會有生命力,才能夠持久,才會在通往理想彼岸橋梁上有一柱屬于自己的橋墩。
當然,我的字還在學習和摸索階段,離理想的境界差的還很遠,還需花相當的力氣進行練習和感悟,也許盡其一生,也未必能夠達到那種理想境界,但有了目標就會有動力,在行進中尋找和得到快樂,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