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雖然不是孔子說的,但孔子同樣表露過相似的含義,并且在當下依然有其現實意義。
這句話出自《商君書》的第一篇“更法”,是商鞅勸說秦孝公變法時候所說,有過一個精彩的邏輯論證。
原文如下:
臣聞之:“疑行無成,疑事無功。”君亟定變法之慮,殆無顧天下之議之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見負于世;有獨知之慮者,必見驁于民。語曰:“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見于未萌。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郭偃之法曰:“論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謀于眾。”
這句話的含義就是,要想做成大事就不能和太多的人商量,需要有“獨斷”的魄力。商鞅不是憑白無故說出這句話的,在之前有兩段鋪墊。
商鞅認為,有高尚節操的人,肯定會被世俗大眾認為是特立獨行;而有深謀遠慮的人,也必然在最初階段會受到世人非議。這是論述了成大事者的遭遇。而世俗之人從眾心理下成不了事,只有智者才能在事物發生之前有所預見。所以,不能與那些庸俗的人去討論超前的見解,只能用自己所取得的成效來告訴他自己的對的。這論述了成大事者該如何去做。
在當時,商鞅的變法是自古從未有過的,以太師甘龍、太廟令杜摯為首的人都反對變法,這讓想富國強兵的秦孝公很為難。所以,商鞅才說了這么一段話,告訴秦孝公,這種成大事的方法只有少數人才能理解,甘龍、杜摯這些庸俗的人只能享受變法帶來的成果。
所以,商鞅真正要達到的目的是秦孝公的“獨斷”。
《論語·顏淵》當中有一句話: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這里的君子指統治階級,而小人指普通百姓。是說君子如何去做,小人自然就會跟著去學。即風向哪邊吹,草就向哪邊倒。引申出來就是,沒必要去考慮底層民眾的意愿,只需要做好自己就可以。
這句話和法家“成大事”一條有異曲同工之妙。這是因為兩者都是從上層社會入手調整,而不是著眼于約束下層社會。法家依靠的叫做“法制”,而儒家換了一個名字,叫做“禮法”。其實兩者差不多,其所推行的方法也就很相似。
經商的人都會明白一句話:
市場會用結果告訴眾人,大部分人都是錯的。
這句話體現在股市當時是再形象不過了,只有那些能洞見商機的人才有可能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而這些人的成功往往都是在最初階段的“獨斷”,而不是與很多人商量如何來做。
五條腿的凳子和三條腿的凳子來比較,還是后者更穩當一點。這也就是為什么討論的時候可以很多人各抒己見,但決策階段一般都是由領導者來決定,而不是大家一起投票表決。
通常情況下,決策的效率和參與決策的人數是成反比的。
未來在黑夜隱匿,于此靜待曉光。我是待曉兒,專注于文化的科普與解讀,歡迎關注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