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4年,清軍攻入關內,清愛新覺羅·福臨入關。在北京設鑄錢局鑄錢,于工部、戶部開設寶源局、寶泉局,后隨著天下統一,在各地開錢局,并鑄“順冶通寶”。
在清軍剛入關時,允許明錢流通,但不久便嚴禁使用明錢及其它古錢,獨行清錢。順治年間對制錢成分有明確規定,即銅七成,白鉛(鋅)三成,稱之為“黃銅”,一千銅錢稱為一串,年鑄一萬二千串稱為一卯,即每開一期的額定數稱為“正卯”,正卯以后凡有加鑄數稱為“加卯”。
入主中原后為了穩定經濟,清政府先后進行了五次貨幣改革,終于成功確立了清代的貨幣制度,在五次改革中也形成了貨幣的五種樣式,被稱之為“順治五式”。“順治五式”錢幣承前啟后,尤其對順治以后的鑄幣有很大影響。在清末咸豐大錢和后來的光緒宣統時期的機制幣未廣泛開鑄前,政府鑄幣基本樣式都在這五式之內。“順治五式”分為仿古式、單字記局式、記局折銀式、滿文記局式、滿漢文記局式五種。
順治一式:仿古式
順治五式中最早出現的一類。
始鑄于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占據北京之后,建立了清王朝,同時在貨幣發行上大量采用了明代遺留的舊機構、工匠和錢幣制作工藝。因此這一時期鑄造的“順治通寶”錢很大成度上保留了明朝鑄幣的風格,面文“順治通寶”,版式可細分為:記值類、光背類 背符號類。采用這種形式,主要是適應關內群眾的需要,也便于新舊錢之間的兌換。光背版別極多,其中不乏稀少品種。
順治通寶光背 :100~300
順治通寶背星 :200~400元
順治通寶背右一 :1000~1500元
順治通寶背右二 :4000~6000元
順治二式:單字記局式
是繼順治一式后的第二類順治錢形式,始鑄于順治二年停于順治九年(1645―1653年),其形式類似于唐代的會昌開元:錢背由一個單一漢字(有穿上、穿右及穿左三類)記載其鑄錢局。據記載順治時期全國先后有二十三個錢局開鑄單字記局錢,但從現存順治錢實物來看僅發現了工、戶、薊、宣、云、延、原、同、陽、河、臨、東、浙、寧、昌、福、荊、襄和新共十九局。錢重一錢二分。
順治八年錢重改為一錢二分五厘。清朝初期制錢重量不斷變化,順治通寶錢漢字錢的大小輕重差異較大。有的錢局開鑄時間短,開鑄不久即停鑄,所以有的記局記地錢數量很少,其中“延”存世較少。右延、上新極少見。
順治通寶背上戶:1000~2000元
順治通寶背右戶:80~150元
順治通寶背上工:1萬~2萬元
順治通寶背右工:80~150元
順治通寶背上薊:1000~3500元
順治通寶背右薊:500~800元
順治通寶背上宣:600~1800元
順治通寶背右宣 :100~300元
順治通寶背右云:100~350元
順治通寶背右同:100~280元
順治通寶背上陽:200~600元
順治通寶背右陽:200~600元
順治通寶背上臨:300~1000元
順治通寶背右臨:100~200元
順治通寶背上延:6000~2萬元
順治通寶背左延:3000~6000元
順治通寶背右延:1萬~3萬元
順治通寶背上河:100~280元
順治通寶背右河:100~280元
順治通寶背上原:100~380元
順治通寶背右原:100~280元
順治通寶背上東:100~280元
順治通寶背右東:100~380元
順治通寶背上浙:100~280元
順治通寶背右浙:100~280元
順治通寶背上寧:150~350元
順治通寶背上荊:1000~3500元
順治通寶背右荊:200~500元
順治通寶背上昌:100~280元
順治通寶背上襄:200~600元
順治通寶背上福:800~2000元
順治通寶背上新:2萬~6萬元
順治三式:記局折銀式
是繼順治一式、二式之后鑄造的第三類順治錢形式。
順治十年(1653年)七月各省、鎮錢局停鑄單字記局錢,開鑄順治背一厘錢,每文重一錢二分五厘,較背單字錢制作精好,背文由穿右一本省記局漢字與穿左“一厘”組成。由于“一厘”二字取折銀一厘之意(一千厘準銀一兩),可直接與官銀兌換,故稱其為計銀一厘式。
史料記載順治一厘式共有十九局開鑄,分別有:戶一厘、工一厘、薊一厘、宣一厘、云一厘(密云局)、東一厘、臨一厘、原一厘、陽一厘、陜一厘、同一厘、河一厘、浙一厘、寧一厘、昌一厘、江一厘、福一厘、云一厘(云南省局)、荊一厘。其中同一厘最少見。
此版式通常被簡稱為順治“一厘錢”。順治十年(1653年)七月各省、鎮錢局停鑄單字記局錢,開鑄順治背一厘錢,每文重一錢二分五厘,此類錢比背單字錢制作精良,背文由穿右鑄錢局名與穿左'一厘'組成。“一厘”的意思為此錢折銀重一厘,在清代1兩=10錢=100分=1000厘,所以也就是說1000枚這樣的銅錢可以換一兩銀子。“折銀”無疑是順治三式錢幣區別于順治二式的主要特征,所以此版式通常被簡稱為順治“一厘錢”。
順治通寶戶一厘:80~150元
順治通寶工一厘:80~150元
順治通寶薊一厘:200~400元
順治通寶宣一厘:200~400元
順治通寶東一厘:80~150元
順治通寶臨一厘 :100~200元
順治通寶河一厘 :90~200元
順治通寶原一厘 :150~300元
順治通寶陜一厘 :150~300元
順治通寶陽一厘 :200~500元
順治通寶同一厘:100~2000元
順治通寶江一厘:500~1200元
順治通寶浙一厘:80~150元
順治通寶昌一厘:80~150元
順治通寶福一厘:800~1500元
順治通寶寧一厘:80~200元
順治通寶云一厘:50~100元
順治四式:滿文記局式
順治十四年(1657年)中央責令各省、鎮錢局停鑄各類順治舊錢,由戶部寶泉局和工部寶源局開鑄“新錢”即順治通寶背滿文“寶泉”、“寶源”錢,每文增至一錢四分,且銅制金黃徑大精美,俗稱大制錢。
此次改制完全脫離了明代體系而確立了清代制錢風格,完成了從型制上仿造明代制錢到鑄造真正意義上的清代錢幣的轉化過程,在整個中國錢幣史上也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此次改制完全脫離了明代體系而確立了清代制錢風格,從模仿到自己設計制造,可以說是質的飛躍。
順治通寶寶泉局:60~160元
順治通寶寶源局:60~160元
順治五式:滿漢文記局式
順治十七年(1660年)戶部提準十四個地方局按照順治四式的規格從新開鑄新錢,其背文由本省滿文局稱和漢文局稱組成、故名“滿漢文式。分別有滿漢文:同、福、寧、東、江、宣、原、薊、昌、河、臨、浙、陜、密字,除寶泉、寶源兩局所鑄制錢仍為滿文錢局外,其它各省錢局所鑄錢背文都為滿漢文錢,共有十二局:即“臨、寧、原、宣、同、江、東、河、薊、昌、浙、陜。”此種錢式制作較好。鑄量最多,存世也較多。其中滿漢文“福”極其少見。
本來清政府有了順治第四式“滿文記局式”后已不打算讓地方政府來鑄造錢幣,而是只由中央戶部和工部的寶源寶泉二局鑄造錢幣。將鑄幣大權完全控制在自己手中更容易對經濟進行管控。鑄幣需要原材料,主要是銅、鉛、錫。但北京并不盛產這些,于是就需要從礦產地將大量的銅鉛錫等鑄幣材料運到北京去,這樣一來就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鑄幣的成本無形中就變高了。所以后來的就地取材鑄錢不可避免。
順治通寶滿漢薊:80~300元
順治通寶滿漢宣:80~200元
順治通寶滿漢東:80~200元
順治通寶滿漢臨:80~200元
順治通寶滿漢河:80~260元
順治通寶滿漢原:80~220元
順治通寶滿漢同:80~280元
順治通寶滿漢陜:80~260元
順治通寶滿漢江:100~500元
順治通寶滿漢昌:100~350元
順治通寶滿漢寧:80~200元
順治通寶滿漢浙:80~200元
順治通寶滿漢福:5000~1萬元
”順治通寶“在順治皇帝統治期間屬于全國性發行的主要流通貨幣。流通時間長,并且版本多,從順治一式到順治五式,每一代貨幣的變化都反應了當時的時局變化。順治通寶不僅承載了政治信息,還有民族的融合,但由于歷代銷毀量非常大,所以雖然鑄造量大,但存世量并不多,是收集和收藏古錢幣的入門級品種,受到收藏家、投資者們的熱捧!
順治通寶的歷史悠長,從清朝皇帝順治帝開始進行該古錢幣的鑄造,雖然經歷時間的磨礪,古錢幣的數量在逐漸減少,但又因其包含帝王之氣,擁有著強大風水作用,這使得作為五帝錢之一的順治通寶頗受大眾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