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景德鎮窯 “內府”銘白釉梅瓶
1987年 南京市中華門外懷忠墓出土 南京市博物館
1987年,南京市中華門外天順七年懷忠墓出土一例“內府”銘白釉梅瓶,此瓶高33.2cm,口徑6.2cm,足徑11.6cm,折口梯頸,鼓肩高抬,下斜腹,收脛外撇,圈足。肩部書“內府”二字。關于此例梅瓶的制作年代,目前尚有爭議,南京館方判斷其為宣德制品[1];又有學者依據其墓葬年代,判斷為空白期作品。[2]
此瓶造型頗有特色,釉質亦有特點,為半乳濁的卵白色釉。通過對造型、胎釉及銘文特征的比較,筆者認為此瓶應屬于洪武早期作品。其中折沿梯形口是比較重要的斷代特征。目前所見此類口的使用,主要集中在元代,以青花為主。可舉之例甚多,暫錄數例,如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例元青花云肩花卉行龍梅瓶;上海博物館元青花轉枝牡丹梅瓶;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元青花轉枝牡丹梅瓶等等。梅瓶造型不甚統一,高矮寬瘦各異,但皆使用折沿梯形口,足見其在元晚期的流行。
元 景德鎮窯 青花云肩花卉行龍梅瓶
北京 故宮博物院
元 景德鎮窯 青花轉枝牡丹梅瓶
上海博物館
元 景德鎮窯 青花轉枝牡丹梅瓶
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
入明后,使用折沿梯形口的案例便十分少見。南京明故宮遺址玉帶河西側黃埔廣場工地水井中出土一例“賞賜”銘梅瓶,為釉下鐵彩[3]。同時出土的還有白瓷爵、碗[4]等物,梅瓶小口高端肩,高挑挺立,足內底有螺旋狀弦紋。兩只瓷爵,分三棱足、四棱足兩式,其中三棱足者制作較精。又一例白釉撇口碗,足端方切,深腹,撇口。此數例無論是造型還是工藝及胎釉特征,皆未脫盡元瓷氣質,具有濃厚的明初風格,學界通常將這批瓷器定為洪武制品[5]。
明 洪武 景德鎮窯 “賞賜”銘白釉梅瓶
1995年 南京明故宮社稷壇遺址古井內出土 南京博物院
明 洪武 景德鎮窯 白釉爵杯 二式
1995年 南京明故宮社稷壇遺址古井內出土 南京博物院
明 洪武 景德鎮窯 白釉撇口碗 一對
1995年 南京明故宮社稷壇遺址古井內出土 南京博物院
而除了這件完整器外,1995年明故宮遺址還出土了一些殘例,如僅存下半身的同式梅瓶、一片“賞賜”銘梅瓶標本,另有三個梅瓶底部,23cm的底徑,略大于“賞賜”銘梅瓶[6]。這些遺物說明此類梅瓶在明故宮的使用中尚有一定數量,應有相對統一的樣式,故應確為洪武制品。
明 洪武 景德鎮窯 “賞賜”銘梅瓶 殘片
1995年 南京明故宮遺址出土 南京博物院
另1983年南京靖海侯吳禎墓出土一例白釉梅瓶[7],亦是折沿梯形口。吳禎為明代開國大將,洪武時封為靖海侯,與太祖朱元璋關系密切,洪武十二年去世,葬于南京太平門外崗子村。此例瓶折沿梯形口,豐肩斜腹,足微外撇,器底堅凈規整,存墊燒痕跡。制作工藝及胎釉特征接近“賞賜”銘梅瓶,但造型不同,相比下更接近元瓷造型。根據其墓葬時間及造型、制作工藝來判斷,應屬元末明初制品,而依據“賞賜”銘梅瓶進一步判斷,二者時間應相較一致,皆為洪武制品。
明 洪武 景德鎮窯 白釉梅瓶
1983年南京靖海侯吳禎墓出土 南京市博物館
懷忠墓所出“內府”銘梅瓶,釉質與前述兩例接近,釉色偏青,釉質乳濁,介乎于“樞府釉與甜白釉之間”[8]。造型上,同為折沿梯形口,雖與“賞賜”銘梅瓶造型有區別,但整體線條更接近于吳禎墓梅瓶,介乎于二者之間。制作工藝上也與前述兩例相近。
圖示三例梅瓶之造型比較
而永樂基本沒有見過梯型口的制作,其梅瓶樣式雖多,但粗可分為唇口及撇口兩式。
明 永樂 景德鎮窯 青花地波濤行龍梅瓶
1994年御廠考古出土 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
明 永樂 景德鎮窯 青花地流云升龍梅瓶
1999年御廠考古出土 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
明 永樂 景德鎮窯 青花轉枝牡丹梅瓶
臺北 國立故宮博物院
明 永樂 景德鎮窯 甜白釉暗刻轉枝牡丹梅瓶
臺北 國立故宮博物院
宣德及空白期時雖然梯型口再次出現,但大多頸部圓鈍,口徑弧度較大,且為圓唇,整體風格軟厚,幾無折角,與元及前述洪武梅瓶的折沿梯形口有很大區別,而更像是從永、宣梅瓶的口部變化而來。
明 宣德 景德鎮窯 瓜皮綠波濤行龍梅瓶
1984年珠山出土 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
明 宣德 景德鎮窯 青花螭龍銜芝梅瓶
1984年珠山出土 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
明 宣德 景德鎮窯 青釉梅瓶
1993年珠山出土 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
明 空白期 景德鎮窯 青花高士騎行圖梅瓶
1972年廣西桂林靖江安肅王墓出土 桂林博物館
此外,這一類“樞府釉與甜白釉之間”的釉質,亦多見于洪武時期遺存。除卻南京明故宮遺址所出之外,安徽鳳陽明中都遺址亦常見。接胎痕跡及器底的處理,亦與元青花梅瓶所不同,相較下顯得更顯精細規范,胎質堅潔。
明 洪武 景德鎮窯 白釉鐵書款大盤
鳳陽明中都遺址采集 泓ART
明 洪武 景德鎮窯 “賞賜”銘白釉梅瓶
1995年 南京明故宮社稷壇遺址古井內出土 南京博物院
除了造型特征及胎釉、制作工藝的分析之外,銘文上亦有不同。“內府”銘瓷器首見于元,但此時基本為北方瓷窯制品。景德鎮御廠生產“內府”銘器,暫集中見于永樂,根據公開資料,今存兩式五例。一式高肩斜腹,唇口,除蓋外皆白釉無紋。肩部青花書“內府”銘,用筆厚重,青料鮮濃。白釉較乳濁,但比前述洪武例釉質青潤,光澤清明,制作上細膩甚多。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一例[9],源自清宮舊藏,編為故-瓷-012840;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藏一對,為安宅英一舊藏,編號00704,附有青花纏枝秋葵紋器蓋,寶珠式鈕;又《收藏家》雜志1998年第二期披露一例私人收藏[10],口部損傷,與前述兩館所藏樣式一致。此外據趙光林先生《“內府”銘小考》一文中引述吳英先生所見,在倫敦國泰古玩公司亦存有一例青花“內府”銘梅瓶,但沒有更多其他資料,故本文暫未列入統計。
明 永樂 景德鎮窯 青花“內府”銘白釉梅瓶
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
明 永樂 景德鎮窯 青花“內府”銘白釉梅瓶
臺北 國立故宮博物院
明 永樂 景德鎮窯 青花“內府”銘白釉梅瓶
私人收藏
另式為高肩,脛部內收幅度甚大,足部外撇,肩以青花書“內府”銘。北京市海淀區基建考古出土[11],附白釉蓋,為目前僅見。其“內府”銘之字體、用料與前述數例皆有不同,造型為典型永樂時期,與阿德比爾清真寺藏永樂青花地波濤龍紋梅瓶[12]及玫茵堂永樂釉里紅波濤龍紋梅瓶造型[13]相近。且雖字體有別,然粗大寬肥的書風仍一致。
明 永樂 景德鎮窯 青花“內府”銘白釉梅瓶
北京海淀區基建考古出土 首都博物館
@sergio1968攝
明 永樂 景德鎮窯 青花地波濤龍紋梅瓶
伊朗 阿德比爾清真寺
明 永樂 景德鎮窯 釉里紅波濤龍紋梅瓶
瑞士 玫茵堂
上述兩式五例永樂“內府”銘梅瓶,皆與懷忠墓例有巨大不同,此處著重說明銘文之區別。懷忠墓例“內府”二字,發色灰暗,鐵褐明顯。用筆干瘦,結體方正,排列緊湊,轉折遒勁,字體相較永樂,稍顯粗拙。其格式與“賞賜”銘梅瓶一致,干瘦的風格也有接近之處。而景德鎮御廠的明代器物于瓶肩書二字銘文的樣式,自永樂后就非常少見,“內府”銘則基本不見。
明 景德鎮窯 “內府”銘白釉梅瓶
1987年 南京市中華門外懷忠墓出土 南京市博物館
鄒堯攝
洪武的瓷器款識種類豐富,除前述“賞賜”外,亦有“局用”、“官用供器”[14]等銘款。其中“官用供器”為鐵料書款,字體風格與懷忠墓例尤為接近。皆干瘦內斂,轉折遒勁,且書款相較后朝,筆畫粗大,具有明顯的早期款識風格,亦可為輔證。
明 洪武 景德鎮窯 “官用供器”銘白釉碗 標本
1994年珠山東門頭 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
此外,尚有一類青花云龍紋梅瓶,釉色清潤,發色青藍,足端寬硬方切,肩部篆書“春壽”銘款。據公開資料統計,世存四例,公開三例,皆為館藏器[15]。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藏一例,帶蓋,足底火石紅明顯。
上海博物館及英國格拉斯哥市布雷爾收藏館亦各藏一例無蓋者。三器造型、紋飾及裝飾格式皆一致,為同時期產品。雖制作年代尚有爭議,但學界普遍認為不晚于洪武,其亦為豎排二字銘書于肩部。
明 十四世紀 青花“春壽”銘云龍紋梅瓶
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
明 十四世紀 青花“春壽”銘云龍紋梅瓶
上海博物館
明 十四世紀 青花“春壽”銘云龍紋梅瓶
格拉斯哥 布雷爾收藏館
綜上所述,懷忠墓“內府”銘梅瓶,一則從器物本身出發,胎釉、制作工藝等方面,皆與洪武十二年吳禎墓白釉例及南京明故宮廢井內“賞賜”銘例相近,而又與元瓷的制作不同。雖造型有別,但總體風格及口、足特征亦與前述二例一致,應屬同時期作品;二則從“內府”銘款出發,其用料、書風、格式及內容亦皆屬早期形式,不應晚于永樂。故結合此二者判斷,懷忠墓例梅瓶當為洪武作品,無關于宣德或更晚。
今可查得的洪武梅瓶數量甚少,主要是釉里紅及青花作品,以南京江寧區宋琥夫婦合葬墓[16]及中華門外鐵心橋正統十三年宋鉉夫人墓所出兩例釉里紅松竹梅梅瓶[17]為主流樣式。此類口部造型為直短頸外撇口,器身造型也與折沿梯形口類型的梅瓶有別,其制作工藝成熟,青花及釉里紅發色典型,且部分紋飾與永樂早期釉里紅器接近,故推測為洪武中~后期產品。而本文所討論的三例梅瓶尚具有相當的元瓷風格,故進一步推測為洪武早期制作。
明 洪武 景德鎮窯 釉里紅三友紋梅瓶
1957年南京宋琥夫婦墓出土 南京博物院
明 洪武 景德鎮窯 釉里紅三友紋梅瓶
1991年南京宋鉉夫婦墓出土 南京市博物館
懷忠墓雖是天順七年墓葬,但墓葬時間只能判斷器物的下限,對上限的判斷僅為參考作用。如前述兩例洪武釉里紅梅瓶皆為后朝墓葬,即可知洪武瓷器亦可出土于后世墓,懷忠墓出土洪武瓷器不足為奇。關于此類明初“內府”銘瓷器的器物用途,我社前文明 “內府供用”罐淺探曾有相關討論,此不繁述。
故此,判斷懷忠墓所出“內府”銘白釉梅瓶,應屬洪武制品。據制作工藝及器物風格進一步推測,應為洪武早期制品。這提早了明代“內府”銘瓷器的出現年代,改變了以往此類器始自永樂的看法,并對洪武官窯瓷器的外賜及流散提供了新的線索,故而彌足珍貴。
注釋:
1.張敏、霍華等:《中國出土瓷器全集·江蘇、上海卷》,P192,圖192,科學出版社,2008年。
2.陸鵬亮:《“內府”款梅瓶探考》,《東南文化》,2003年3月。
3.張敏、霍華等:《中國出土瓷器全集·江蘇、上海卷》,P176,圖176,科學出版社,2008年。
4.張浦生、霍華:《一片“彩云”西邊來:從鐵紅“賞賜”銘梅瓶談起》,《東南文化》,2000年2月。
5.見注4
6.張浦生、霍華:《1995年南京明故宮出土文物研究》,《東南文化》,1997年1月。
7.張敏、霍華等:《中國出土瓷器全集·江蘇、上海卷》,P172,圖172,科學出版社,2008年。
8.見注6
9.黃蘭茵等(臺):《適于心-明代永樂皇帝的瓷器》,P19,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7年。
10.陳為政:《秘藏百年重現于世的明永樂內府梅瓶》,《收藏家》,1998年2月。
11.京文:《北京海淀出土罕見“內府”梅瓶》,《中國文物報》,2002年8月。
12.河出書房(日):《世界陶磁全集卷十一·元明篇》,圖60,河出書房,1955年。
13.康蕊君(德,Regina Krahl):《玫茵堂珍藏中國陶瓷》,P72~75,圖1634,2010年。
14.仇麗芬等(澳門):《啟明氣象:景德鎮御窯博物館珍藏洪武時期珍品展》,P80~81,圖27,澳門特別行政區文化局,2017年。
15.陸明華:《上海博物館藏品研究大系:明代官窯瓷器》,P80、83,圖3-1,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16.張敏、霍華等:《中國出土瓷器全集·江蘇、上海卷》,P173,圖173,科學出版社,2008年。
17.張敏、霍華等:《中國出土瓷器全集·江蘇、上海卷》,P174,圖174,科學出版社,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