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岸:博物學家古爾德生命觀念文集的末卷》,[美]斯蒂芬·杰·古爾德著,顧漩譯,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21年1月第一版,82.00元
談到這個話題,我們不得不提及一本超級暢銷書——理查德·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這本書自1976年面市以來,多次再版,暢銷四十年不衰。暢銷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書名抓人。首先基因是個熱詞,與每個人息息相關,所有人都渴望知道,基因到底是什么,如果基因編好的程序決定了我們的未來,那我們的一切就是不可抗拒的。其次,每個人都希望了解,從基因的自私能不能推出個體行為的自私。
在接下來的閱讀中,你會發(fā)現(xiàn),這本書真正想要論證的是一種以基因的視角來看待生命的世界觀:我們以及其他一切動物都是各自基因所創(chuàng)造的“機器”,為的是永久保存所謂基因這種稟性自私的因子;成功基因的一個突出特性就是無情的自私性,這種基因的自私性通常會導致個體行為的自私性。不過,在這本書里,基因并非分子生物學家所理解的單個基因,而是為進化量身定做的概念,它同樣是染色體的一段,其復制的精確性足以讓我們把它當作自然選擇的單位,且必須在生物個體身上表現(xiàn)出表型效應。
道金斯的學術背景是動物學,曾師從1973年諾貝爾獎得主尼古拉斯·廷貝亨,所以動物行為學也是這本書的主題?!秲尚詰?zhàn)爭》一章中講到,區(qū)分雄性和雌性(涉及一切動物和植物)的標準是,雄性的性細胞比雌性小得多,數(shù)量也多得多,就人類的情況來說,就是卵子比精子大得多,這成了雌性個體在兩性關系中受剝削的生物學基礎。在受孕時刻,父親對子代的投資小于50%,這使他更易于拋棄對方,迫使對方撫養(yǎng)自己的后代,自己脫身與另外的配偶再生子女。當然,雌性也有應對措施:她可以采取忸怩作態(tài)的方式將求愛或訂婚的時間拉長,可以等到雄性個體為她筑巢之后再與之交配,或者雄性個體必須喂養(yǎng)她大量的食物……
除了兩性的針鋒相對之外,道金斯還提到親代與子代、子代與子代之間的博弈,所傳達的冷漠無情的信息令人不寒而栗。讀《自私的基因》的確讓一些人失眠、抑郁——這些人可能本來就已經(jīng)掙扎于不幸之中,了解到不幸的生物學根源無異于雪上加霜。對此,道金斯辯白說:“我并不提倡以進化論為基礎的道德觀,我只是講事物是如何進化的,而不是講人類應該怎樣行動才符合道德準則……我自己也覺得,生活在一個單純以基因那種普遍的、無情的自私性法則為基礎的人類社會中將會令人厭惡至極?!?/p>
所幸的是,另一位同樣著名的進化生物學家古爾德卻有著不同的看法。他以宏觀進化為出發(fā)點,提出了一系列令人耳目一新的觀點,為20世紀后25年的輿論界帶來了一場思想風暴。古爾德和道金斯,一個是哈佛大學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一個是牛津大學教授、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兩人都出生于1941年,都是堅定的達爾文主義者、聞名世界的媒體科學家。但在關于進化的看法上,兩人各執(zhí)一詞,持續(xù)爭論了20年,直到2001年古爾德去世。古爾德反對道金斯把基因作為進化生物學中的“原子”,因為生命世界的復雜性遠超物理世界,復雜體系的“非線性”“非疊加”交互作用以及偶然性會阻礙這種簡化的、帶有還原論色彩的模型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古爾德反對道金斯將基因作為自然選擇的基本單位,因為自然選擇不僅在基因層次有效,在個體、種群、物種甚至更高層次也有效,他深信,所有類型的限制、不連續(xù)和復雜性,尤其是選擇的多層次,才是進化的范式。
毫無疑問,人類是進化的動物,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受到生物性的限制,但是由于語言和文化的影響,人類與其他動物不可同日而語。古爾德告訴我們,自從幾萬年前智人出現(xiàn)以來,人類創(chuàng)造了一種全新的進化模式,稱為文化演進,它按照拉馬克模式通過文字、說明、教誨、慣例和傳統(tǒng)等方式傳給下一代。道金斯贊同這種新的進化模式,他利用源于希臘語的mimeme一詞縮寫出一個類似“基因(gene)”的新詞“覓母(meme)”作為文化傳播的單位。文化演進的結果不來自基因編碼,不由生物演化決定,這種新的進化模式緩解了《自私的基因》給人們帶來的心理暗影:我們是作為基因機器而被建造的,是作為覓母機器而被培養(yǎng)的,但我們具備足夠的力量去反對我們的締造者;在這個世界上,只有我們?nèi)祟惸軌蚍纯棺运降膹椭埔蜃拥谋┱?/p>
在這場長達二十年的爭論中,古爾德和道金斯都收獲了多部暢銷書。古爾德從1974年開始為《博物學》雜志撰寫專欄,每月一篇,一直堅持了25年,從來沒有中斷過,直到第300篇文章在千禧年的第一期上發(fā)表。古爾德以專欄文章為武器,批判一切有損于我們的社會價值和倫理價值的進化觀點。他用自己的博學和激情點燃了弱勢者的希望,這些人被認為生而愚鈍、生而貧窮、生而注定處于社會的底層,而古爾德卻基于科學的分析呼吁社會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來激發(fā)所有人的潛能。這些專欄文章被輯成十卷文集,第一卷《自達爾文以來》在美國的讀者就逾百萬,第二卷《熊貓的拇指》1981年榮獲美國自然科學書籍獎。《彼岸》是最后一卷,出版于古爾德去世前夕,是古爾德理論水平和寫作技藝達到巔峰狀態(tài)之際完成的作品,也最具古爾德的個人特色。古爾德在寫專欄的過程中開創(chuàng)了一種獨特的文體:“從古往今來、形形色色的學者和探索者中,選取一些引人注目的重要人物,提煉出他們的核心動機和關鍵概念,構成所謂的'精英人物小傳’?!保ㄒ姟侗税丁贰白髡咝颉保┰凇侗税丁分幸来纬鰣龅挠泻振憷?、納博科夫、洪堡、達爾文、弗洛伊德、林奈、??藸柕痊F(xiàn)代人耳熟能詳?shù)娜宋?,也有一些被歷史遺忘的曾經(jīng)的大學者——失敗者同樣值得尊敬,從他們身上也能夠反襯出一些深刻的道理。
古爾德精通歷史、哲學和文學,他的通俗寫作在廣博的知識背景中探討生命和認知問題,融合科學與人文,得到了普通大眾和科學家的認可。與道金斯不同,古爾德從不借助簡化概念的方式向大眾傳播科學,也不會運用類比或者比喻解釋專有名詞,他喜歡把自己的論點放到一個歷史背景中,通過和風細雨的論證得出異乎尋常的結論。他是具有超凡魅力的作家和演講家,被認為是赫胥黎、霍爾丹和馬丁·加德納等人開創(chuàng)的科學散文傳統(tǒng)的繼承者。在古爾德的專欄中,讀者可以讀到酣暢淋漓的文句、毫不妥協(xié)的觀點和對生命演化這一永恒主題的天才洞見。正如帕斯卡所說,人是一根會思考的蘆葦,一個人擁有越高的智慧,就越能發(fā)現(xiàn)人類具有創(chuàng)造性。
作者:何銘
來源: 中華讀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