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網訊 (記者 孫駿 實習生 王文欣 王月 通訊員 李勇 宮丹丹)近日,江蘇省人民醫院(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血管內科在江蘇率先開展冠狀動脈造影血流儲備分數檢查,精準指導患者進行血運重建,取得良好效果。
先進、無創 最新檢測方法為介入治療精準“導航”
南京一位老人因“反復胸悶1年,加重2周”來江蘇省人民醫院就診。患者外院CT資料顯示:冠狀動脈左前降支近段中度狹窄,右冠狀動脈近段輕度狹窄。心血管內科李春堅教授接診后,認為患者癥狀典型,應該進行更進一步檢查確診,遂將患者收治入院。
冠狀動脈造影結果顯示患者右冠狀動脈近段50%狹窄,但左前降支近段病變比CT報道的更加嚴重,約80%狹窄。為了更準確地評估病變對心肌供血的影響,制定更精準的治療策略,李春堅教授決定為該患者采用目前最先進、且無創的冠狀動脈功能檢測——冠狀動脈造影血流儲備分數檢查(FlashAngio CaFFR),再決定是否給患者植入支架(一般>80%不需要植入支架)。
結果如下:
右冠狀動脈caFFR結果,檢測報告為0.84,提示不需要對右冠狀動脈狹窄處進行冠脈介入治療。
左前降支caFFR結果,檢測報告為0.60,提示患者癥狀與前降支供血區域心肌缺血有關,需要在前降支冠脈狹窄部位進行介入治療。
因冠狀動脈左前降支caFFR僅0.60,有介入治療指征,在和家屬溝通后,李春堅教授團隊順利給患者在左前降支近段植入一枚支架,術后即刻復查caFFR結果非常理想,報告結果為0.95(下圖)。
caFFR助力心肌缺血評估
據李春堅教授介紹,冠狀動脈臨界病變是否需要進行血運重建,最好通過冠狀動脈功能學評估來確定。FFR(基于壓力導絲的血流儲備分數)是目前業界心肌缺血功能學評估的金標準。但這種依賴有創壓力導絲檢測的傳統方式存在較多缺陷、如耗時長、有創、需使用血管擴張藥物、操作不方便以及價格昂貴等問題導致其臨床應用受限。目前,中國市場使用率不足2%。然而,根據《中國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指南》,臨床實踐中需要進行FFR評估的患者人數約占冠脈造影手術量的46%。因此,迫切需要一種操作簡便、精準、高效的檢查手段來克服上述不利因素,caFFR技術在這種情況下應運而生。
孔祥清教授(中);李春堅教授(右三);李勇副主任醫師(左三)
省內率先 促進介入手術規范開展
江蘇省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孔祥清教授介紹,caFFR無需有創壓力導絲和血管擴張藥物、無需額外的手術操作、通過冠脈造影即可實時獲得與FFR一致的結果。已發表在外文期刊《Cardiovascular Research》的研究結果顯示,caFFR診斷準確度達到95.7%。通過此項新技術,術者可以準確評估冠脈狹窄對遠端血流的影響,了解冠狀動脈狹窄與心肌缺血的關系,進而指導和優化治療決策,改善患者的預后。
caFFR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傳統FFR的應用缺點,這將大大提升FFR在國內的應用率。江蘇省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目前在省內率先開展了此項技術,相信未來通過系列冠狀動脈功能學評價研究,一定會為心血管冠脈介入手術的規范開展、為實施精準介入治療提供有力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