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壹心理聯合問卷星等平臺,派發了問卷《疫情心理健康自評量表》,目前已累計有 20 多萬人次,參與了調查。疫情期間,心理健康成為了身體健康之外,我們關注的另外一個焦點。不少人都出現了心慌焦慮、抑郁崩潰、怒火中燒、輕信多疑等癥狀。壹心理根據《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心理問卷》,發布了《疫情心理健康自評量表》,從 6 個維度,深入調研了此次疫情中,各個年齡段、學歷情況、感情現狀人群的心理健康狀態。我們為什么會易怒、恐懼、輕信他人? 自詡“佛系”的 90 后在這場“戰疫”中真的夠佛么?學歷越高心態就越好?單身和戀愛中的人誰的心態更“穩”?截至統計前(2 月 4 日),我們回收了 48606 名被訪的心理健康自評問卷。評分 >2.45 為狀態良好,而如果 ≤1.55 ,就意味著狀態堪憂,要引起注意了。結果顯示,被訪整體心理健康水平狀態良好(2.53),而狀態堪憂和狀態欠佳的占到了 23.7% 。也就是說,在疫情持續了超過兩周的情況下,大部分人的心理健康狀況還是蠻樂觀的。
從抑郁、恐懼、疑病、易怒、強迫和輕信 6 個維度來看,被訪者的負面情緒中,排名第 1 的是易怒,恐懼和輕信緊隨其后。測評中滿分為 4 分,等分越高,說明該狀態與被訪越相似。而大部分人之所以會易怒,其實并不是因為自己,而是由于其他人的所作所為、所言所行。對此,壹心理專家委員會顧問,徐凱文老師給出了自己的看法。“首先,這里的易怒是發生在疫情的基礎上的,而疫情本身最大的特點其實并不是易怒,而是恐慌,是對來源不明的、看不見摸不著卻可能會在不知不覺中威脅到自己或親人生命的病毒的恐慌。除了恐慌,還有他人因此得病甚至于離世所帶來的哀傷。無論是恐慌還是哀傷,最后都可能會以一種變異的方式表達出來。這種變異的指向,如果歸因于自己,可能會是抑郁;而如果歸因于外界和他人,可能就是憤怒和攻擊了。而無論是抑郁、憤怒還是攻擊,都會使得這些失控感、恐慌和哀傷得到某種程度的解釋和釋放,從而恢復自身的安全感和可控感。當然,大部分人都習慣于將糟糕的事情歸因于外界或他人。所以,在疫情的大背景下,這樣的一些憤怒和攻擊的行為自然就產生了。”另外,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相較于平常,疫情期間人們會更熱衷于分享一些自己認為有用的或是有所觸動的信息,并且,會時刻注意自己是否會有被感染的風險。當焦慮和恐慌產生之后,我們總希望能做些什么事情來控制一下這樣的負面情緒,而開始行動確實是處理焦慮的一種方式。類似這樣的信息分享,會讓我們覺得自己在做一些對疫情有幫助的事情,同時,也可以從其他人的點贊和反饋中得到肯定,從而獲得更多情感的連接和安全感。當然,這里面也包含著一些希望得到關注的心理需求。”接下來,我們又從 48606 份被訪中,選取提供了人口學信息的 6487 份樣本,進行了更加細致地分析。注:該樣本數據與樣本容量為 48606 的數據,結果差異不大,具有一定代表性。
- 恐懼次之,最害怕的是 90 后和 95 后,碩士及以上學歷。
- 輕信第三,最容易被騙的是 95 后,初中及以下學歷。
- 強迫行為最嚴重的是 90 后,初中及以下學歷,已婚未育。
所以說,別管你讀了多少書,你大媽還是你大媽,你大爺也還是你大爺。(當然,固執也是真固執,想想你年前勸他們戴口罩有多難。)調研發現,抑郁傾向最明顯的是單身人士,而最低的是已婚已育。同時,我們也發現,不同感情狀況中,離異/再婚的健康指數是最高的,而已婚未育及戀愛中相對最低,最易怒、最害怕、最容易輕信。從學歷來看,調研結果似乎并沒有證明“知識就是力量”這一不變的真理。“狀態良好”的人群比例隨著學歷水平呈拋物線分布,大專最高,而初中及以下和碩士及以上健康指數最低,最輕信、最多疑、最害怕、也最抑郁。從性別來看,比起男性被訪,女性被訪心理健康水平表現欠佳,且女性在每一維度上的得分都要高于男性。從年齡來看,年齡越大的被訪,健康指數越高。其中 95 后最糟糕,而 70 后最健康。注:本次調研使用的隨機樣本,來自壹心理粉絲群體及相關渠道,若群體放大,則數據及結論存在一定偏差。
從數據來看,90 后、碩士及以上、戀愛中或已婚未孕的女性,在此次疫情中,需要得到更多心理上的關注和照顧。同時,我們也發現,雖然大部分人的心理健康指數并未達到“狀態堪憂“,但是,他們或多或少都有著不同程度的恐懼、易怒及輕信等負面情緒。他們需要更為可行、效果更好的方式來應對疫情期間的心理不適。- 多喝水。研究表明,白開水助于促進新陳代謝,可以增強身體內各個器官的乳酸脫氫酶活力,增強人體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 保證高質量睡眠。睡眠不足會直接導致免疫功能低下,抵抗外來侵襲和維護體內環境穩定的能力下降。
- 保持運動。在家可做簡單的拉伸運動、瑜伽、俯臥撐等,維持健康的身體狀態。
其次,突發的疫情不確定性高,很容易讓人有失控感。所以,我們不妨有意地來鍛煉和增強自己的控制感。- 從小事做起,找回控制感,例如整理房間、整理電腦文件、手機相片等;
- 回顧過去的成就來獲取自身的力量。記錄下過往令你感到驕傲的事件,不管有多微小,可以是讓別人開心起來,也可以是自己取得了某個成績。列出成就單,自制成海報,提醒自己是有能力的,堅信自己能應對生活的挑戰。
特殊情況下,有情緒是正常的。看到自己的情緒,接受自己的情緒,不必過分抗拒或壓抑。文字版報告看完還有疑問?
放心,我們還有視頻版哦。我們邀請到了 徐凱文老師,為我們直播 解讀疫情下大眾的心理狀況。
更邀請到 武漢一線心理工作者 顧怡老師,李明、王建平等名師,和我們聊一聊疫情中心理健康的那些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