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能不說你們的董事長太“懂事”,而你們公司那么多人居然都沒有一個人站出來發聲,而是一味的任憑董事長胡作非為,這也真的太可悲了。
這也真是驗了“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為了更好的分析董事長為啥這樣做,它究竟又有何目的,我將從兩個方面來分析。
我們都知道,勞動合同通常是兩三年一簽。如果勞動合同連續簽2次后,再連續簽第三次就應該簽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
所以為了避免和員工連續簽第三次勞動合同,哪怕簽的仍然是固定期限合同,但在法律上也將會被視為無固定期限合同!
而且在與勞動者簽訂連續第三次勞動合同時,公司應該明確告知員工,這次應當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否則公司便是違法行為。
當然除了勞動者主動要求簽訂固定期限合同之外,否則即使公司與勞動者簽訂固定期限合同,一旦發生勞資糾紛,這份固定期限合同也會被視為無固定期限合同。
所以,公司董事長為了規避無固定期限合同所帶來的風險隱患,因此并要求員工簽滿兩次合同之后必須辭職,然后再重新應聘。其目的就是為了避免連續簽訂第3次勞動合同,故意造成勞動合同的中斷。
在第1點我已經分析了連續兩次和連續三次簽訂勞動合同,是形成固定期限合同與無固定期限合同的關鍵。
那么固定期限的合同與無固定期限合同,如果在發生勞資糾紛的時候,在經濟(補)賠償上肯定是會有很大的區別。
在這里我為什么說的是經濟補償?
主要是因為固定期限合同,只要到期之后,用人單位不再繼續簽訂勞動合同,那么用人單位就可以按照勞動者在公司工作的年限,每年1月的經濟補償標準,支付給勞動者。
因此通常來說,像這種固定期限合同的用人單位,是不會違規解除勞動合同的,畢竟違規解除勞動合同將會支付兩倍經濟補償金。
舉例說明一下,假如題主在公司簽訂了勞動合同是三年期限,連續與公司簽訂了兩次勞動合同,如果合同到期后,公司不再與勞動者繼續簽訂,那么用人單位只需為勞動者支付6個月的經濟補償金。
假如題主的勞動合同沒有到期,公司違規強制解除,那么公司就將為題主支付12個月的經濟補償金。
也就是用人單位白白的送勞動者一年的工資待遇。這樣的好事情,沒有哪個老板會心甘情愿的這樣做。
所以固定期限合同通常都是等到合同到期,然后停止繼續簽訂,只為勞動者支付相應的經濟補償金,便可以合理合法的解除勞動合同。
為什么我說的是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經濟賠償?
通常來說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沒有合同到期的時間限制,因此用人單位不能隨便解除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者。
一旦隨便解除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者,用人單位將會為其支付兩倍的經濟補償金。
舉例說明一下,假如題主在用人單位連續簽訂了三次勞動合同,那么第3次勞動合同就應該屬于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如果提出的合同依然是三年一簽,假如公司在第9年底的時候想要辭退勞動者,那么用人單位就必須為勞動者支付18個月的經濟補償金。
如果讓員工簽訂第3次勞動合同的時候,先主動提出辭職,然后再予以應聘,那么同樣在第9年底的時候,如果老板想要辭退員工,那么老板只需支付三個月的經濟補償金,并可以順利的打發走勞動者。
這樣一筆賬大家應該很清楚的計算出來,就因為固定期限合同和無固定期限合同,在最后辭退員工的時候,會相差15個月的月工資的差距。
你說老板還不會算這樣一筆賬嗎?
客觀的說,老板這種做法并不違違反勞動合同法,只能說這種老板太“聰明絕頂”了,將勞動者算計得牢牢的。
那么作為職場工作中的勞動者,也應該理性的面對這個問題,應該反過來計算一下,自己連續兩次簽訂勞動合同自己不辭職,等待老板不與自己簽訂第3次勞動合同,支付給自己連續兩次合同的經濟補償金;與先辭職再應聘,可能被老板辭退的風險與經濟補償。
為了便于大家更好的理解,我在這里舉例說明一下。
假如題主的勞動合同是三年一簽,如果連續簽訂了兩次勞動合同,也就是題主工作了6年,等待公司不予自己簽訂第3次勞動合同,那么公司就應當支付提出6個月的經濟補償金。
假如題主先辭職后應聘,老板借機不與你簽訂第3次勞動合同,那我們豈不是白白的損失了6個月的經濟補償金嗎?
即使老板在我們先辭職后應聘時,簽訂了第3次勞動合同,如果老板在我們第3次勞動合同到期的時候,不在于我們簽訂勞動合同呢?那我們豈不是只能得到三個月的經濟補償金嗎?
所以我在這里強烈的建議題主和你的同事應該在連續簽訂兩次勞動合同之后,堅決不予先辭職后應聘,而是等待用人單位不再續簽勞動合同,先支付給自己這兩次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金。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的保障我們自己的經濟利益。
以上分析,僅供參考,希望我的回答能夠給你一點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