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新蘭公益助學2019-3季度廣西助學行即將收尾。此行的主要目的。是在我們涉足的廣西都安、三江兩縣偏遠山區,看望已長期結對幫扶的300余名貧困學生,送上新學期的祝福。孩子們的學習和生活一切安好,希望他們在新學期繼續加油。
社會在發展,在進步。近兩年,每一次的下鄉,總能感受到當地生活教育等各方面的變化。
我想,我們作為常年身在前線的志愿者,有必要把最真實的情況做個階段總結。告訴那些想去,但沒有時間去的朋友們,和那些有想為偏遠山區奉獻一己之力的朋友們一點參考和建議,歡迎共同探討。
現狀:居住環境,基本生活有明顯提升
近兩年,隨著政府落實精準扶貧政策以來,當地基本生活條件有了明顯的改善。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住房。
還記得前幾年,我們為了核實家庭情況的真實性,老師、孩子帶著我們,翻山越嶺2-3小時才到家。那些居住在深山里的貧困家庭,房屋基本是木瓦結構,殘破不堪,當時要不是親眼所見,的確很難想象。
面對如此艱苦的居住環境,政府主要有兩個方面措施:危房改造和移民搬遷。
危房改造:如今,因為村村通了公路,一部分原住在公路山底下的住戶,政府建議他們搬遷到公路邊,按政策標準給予對應補貼。同時,貧困戶根據自己的能力,通過低息貸款、或者“借磚”的方式,先把1-2層磚房造起來,改善居住條件。
當然,框架是搭建好了,雖然里面還是家徒四壁,但至少是進步。農戶原有的地保留著,出行也方便了,后續可以繼續通過務農,或選擇外出打工賺錢,償還貸款,進一步改善生活條件。
移民搬遷:每個村,總有幾個屯隱居深山,需要翻山越嶺才能到達,但總體數量并不多。而在群山之間開辟一條水泥公路,又勞命傷財,意義不大。移民搬遷是最好的選擇。
近兩年,政府在縣城郊區,以及每個鄉鎮開辟移民新區,大量建設保障住房。同時,讓這些深居大山的貧困戶選擇搬遷,住上新樓房。有的地區甚至是整屯整隊的搬遷。同時,家里有勞動力的,政府還安排他們在附近就業,培訓上崗。當然,他們也可以自己選擇外出務工。
暫時不適應的,是日常生活成本的增加。原來在深山有地種,吃喝自給自足。如今每頓都得靠買。但這都不是大問題。從長遠來看,肯定是利大于弊。走出大山,帶來的是觀念的改變。與時代接軌,才能脫貧致富。
總結:如今那些翻山越嶺才能到家,住的是破舊瓦房的時代即將成為過去。而光憑住房條件來判斷這家是否屬于貧困,顯然有些片面。
貧困,更多是指家里失去勞動力(單親家庭),或因為沒有、缺乏勞動能力(父母年邁、殘疾家庭),或是因為家里子女眾多負擔重,因學致貧。
現狀:互聯網、智能手機的普及
當年進山區,如同與世隔絕。而如今,除非是遇到狂風暴雨等特殊情況,大部分時間,網絡信號已不再是大問題。
近兩年山區回訪。我們也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
在鄉鎮里,你找不到一家干凈像樣的飯店,而手機賣場永遠聲勢浩大;有些貧困家庭,家徒四壁,家長可能舍不得買一套像樣的家具,但千元左右的智能手機,絕對是人手一部。
智能手機的普及無疑改變了所有人的生活,但凡事總有利有弊。
在山里的這些孩子,大部分都是留守兒童,父母常年不在身邊,對于本身品學兼優的學生來說,尚不構成威脅,但對于那些自控能力不強的學生來說,無疑是有害的。
他們不懂如何正確使用手機,沒有人教,也沒有人監督管理。手機到手,自然是娛樂為主。玩游戲,看電影,點贊,轉發一些莫名其妙的鏈接等等。我們在回訪過程中也發現,每到周末、節假日,山里的孩子無所事事,拿個小板凳,坐在家門口,抱著手機可以玩上一整天。
當然學校是明令禁止學生在校期間使用手機。在山區,當地的初、高中生全部都是寄宿制。
其中初中生周五下午放學后,到周日返校期間,可以使用手機;高中生只有每周日下午(11:00 – 18:00左右),有半天的外出休息時間,可以使用。
在校期間,有老師、教官等監督,管理非常嚴格。一般情況下是無法使用手機的。可以說,若發現有學生在平時使用手機登錄QQ、微信和你溝通的,基本都有問題,值得注意。
總結:孩子從初中開始,就意味著離開老家,到鄉鎮中心去讀書了。家長考慮學生安全,方便和孩子聯絡,給配了手機。所以孩子們使用智能手機這事,我們阻止不了。但他們不懂如何正確使用,這事我們可以指導。
現在我們有了不少學生的QQ、微信,還組建了QQ交流群。周末有時間,可以多推送一些優秀的APP,或分享一些好的手機學習方法給他們。當然,我們也可以利用每個季度回訪期間,當面給孩子們做一些正確指導。
我們不愿意看到孩子因為玩手機而耽誤了學業,做總比不做好,如果有更好的建議,歡迎隨時告知。
現狀:大力推動產業扶貧、旅游扶貧
剛進山區的前兩年,走訪部分貧困戶,確實給我們一種不求上進的感覺。曾聽聞有第一書記下鄉扶貧,送給貧困戶一頭羊,沒想到當晚,就把羊殺了,美餐一頓。
另外,我們也發現,在這片少數民族聚集的地區,很多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習俗逐漸被遺忘,被漢化。沒有很好的保留下來。
近兩年,在政府推動下,為讓貧困戶不以窮為榮,拒絕他們養成“等靠拿”的不良習性。大力宣傳農業扶貧,鼓勵他們通過技術培訓,勤勞致富。如今有了不小的變化。
其中以“貸牛還牛”政策的推廣力度最大。政府號召貧困戶勤勞致富,不僅免費提供牛,還提供養殖技術培訓。把牛養好,還給政府,就有收益。
前幾個月,有時間參加了在都安瑤族自治縣舉辦的中國農民豐收節,也確實看到了很多具有當地特色的農產品,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除了土豬、土牛、黑山羊這些,還有各種中草藥,五谷雜糧。豐富的水果種類,如火龍果、百香果、沃柑、柚子、山葡萄等等。
另外,我們助學路上也看到過不少成功案例。早些年還是個貧困村,在政府扶持下,不僅保留了原始村落的風貌,當地人的生活習俗,還開發成了旅游景區,增加了民族特色文藝演出等環節。徹底改變了他們的生活條件。如今,那些村里出去打工的人們都紛紛返現,在自己的家鄉發展了。
總結:扶貧路上,我們不能一味的施舍。如今不管是農業,還是旅游業都發展起來了,或許還在萌芽階段,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我們作為公益組織,不妨換個角度思考問題,支持貧困地區的農業、旅游業發展,也是一種奉獻。
曾經我們也做過一些簡單的嘗試,但終究不是很成功,也希望有機會能多向各位討教學習,或許也能多出一份力。
現狀:山村學校全面推進義均教育
在大多數人們的眼里,貧困山區小學應該是什么樣子?還是破舊的老教學樓?臟亂的廁所?
讓我們先來了解下什么是“義均教育”。
全面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簡稱“義均”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指在義務教育階段,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全面提升教師整體素質,縮小學校、城鄉、區域間教育發展水平的差距,辦好每一所學校,教好每一個學生。也就是使區域內義務教育學校在辦學經費投入、硬件設施、師資調配、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等方面大體處于一個相對均衡的狀態。
近兩年,山區學校都在推進義均教育發展,學校整體面貌確實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硬件設施建設逐步完善。
為保證教學質量,學校基本都有嶄新的教學樓,完善的學生食堂;為留住年輕老師,保證教學質量,學校不僅改進了辦公環境,更有全新的教師宿舍;考慮到大部分學生上學路途遙遠,為保證安全,新建了學生宿舍樓和全新的廁所;為保證學生安全,還新建了校門和圍墻。
提倡集中辦學,教學點將逐步撤點并校。
以往我們在新聞里看到的那些房屋破舊不堪,下雨漏水,桌椅老舊的學校,基本都屬于教學點。
是因為部分小孩上學路途較遠,所以在就近地點,專為學前班至2年級學生設立的分校。
現今確實還有這樣的校點存在,但是極少數。隨著生源的逐年下降,這些教學點終將退出歷史舞臺。
從表面上看,學校的環境改善了,深入了解不難發現,還是有很多地方需要依靠民間力量的協助。
比如全新的教學樓里,還用著老舊的課桌椅;很多教室空置,尤其是缺乏功能型的教室,比如圖書室、多媒體教室、音樂美術類的教室等等。
再比如全新的學生宿舍建設完工,但多個房間空置,因為沒有足夠的鐵架床,學生沒有床位,仍然是三三兩兩的擠在一張床上,有不小的安全隱患。另外,就是校園文化建設薄弱。主要包括校園、教學樓墻面的布置美化、校園文化宣傳長廊的建設等等。
關于學校每學期辦公經費的使用
每當談到與校園建設相關的公益項目,很多人對項目的真實性、必要性存在疑問,大家通常認為這些由教育經費來解決,不需要民間公益力量來解決。這種說法是有些片面的。
學校每學期的辦公經費,是根據新學期學生總數,按每個學生300元的標準發放。比如某學校有100名學生,那么本學期該學校辦公經費有30000元。除去每月電費、液化氣費;教材費,辦公用品開支,教師培訓費等,最后也所剩無幾。
不要說給學校做點什么項目,就是給老師換臺電腦都難。
總結:依靠民間公益力量,為鄉村學校建設錦上添花,或許可以讓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目標提前實現。讓大山深處的孩子們早幾年享受到與城鎮相近的教育資源,這事一件值得做的事情。
學校方面不是說不可以解決。辦公經費不夠用,那就省著花。縮緊褲腰帶,也許2、3年后也可以實現。但2-3年的時間,意味著期間有一批孩子享受不到良好的基礎教育。到了中學階段就會和其他學生拉開差距,最終導致厭學、輟學的發生。
提早解決,不就等于讓更多的孩子受益了嗎?
現狀:學校老師的工作量和責任越來越大!
如今,隨著政府大力推進精準扶貧政策,每個村小學的領導、老師都成了扶貧幫困的先鋒隊員。除了完成正常的教學工作,每位老師都對口了若干貧困戶,要定期安排下鄉回訪,送溫暖。回來寫材料。另外,為配合各項大小檢查,老師們同樣要提前做好各種準備。
當然,學生的安全問題近兩年也是老師工作的重點。住宿生越來越多,山里的孩子相對調皮,嬉皮打鬧是常有的事。這也給老師添了不少煩心事。
總結:我們接觸過不少公益機構、企業、志愿者,在設計任何公益項目的時候,出發點都是為了山區的孩子好,這沒有錯。但也要兼顧到,盡量不給學校添麻煩,不給老師增加工作量,她們確實太辛苦了。
寫在最后:
在我們涉及走訪的廣西都安、三江,包括我們走過的云貴川其他地區,至少已不再是電視新聞里所謂的吃不飽、穿不暖的情形了。
堅持與時俱進,因為時代在發展,在進步。
我們的助學項目每年都在改進。如果您有意關注偏遠山區,關注留守兒童。未來可以更多的在產業扶貧、旅游扶貧,以及學校教育資源上的給予支持。
如您有更多好的建議,歡迎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