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米爾汗屬于印度穆斯林的高級種姓阿什拉夫
種姓制度曾廣泛存在于南亞的印度、孟加拉等國,當年玄奘法師西行時就記載過這種制度,它將印度人嚴格的分成了: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四個等級。
種姓制度源于雅利安人對南亞的征服,在來自中亞的雅利安人征服印度后,這些白皮膚的雅利安人自恃為優等種族,歧視當地的土著,于是便將全體國民劃分等級。種姓制度定型于公元前1500年的吠陀時代,其中前三個等級都是雅利安人。
婆羅門主要是由僧侶和神職人員組成,他們負責與上天溝通。
剎帝利是由王族和貴族組成。
吠舍是由雅利安平民組成。
至于首陀羅,則是由當地土著組成。
除此以外,首陀羅下面還有一個階層叫“達利特”,這個階層屬于賤民,只能從事一些非常卑賤的工作。達利特甚至不允許與其他種姓有任何身體接觸,他們在路上碰到其他種姓的人都必須躲避,到今天為止印度仍舊還有1.67億達利特。
種姓制度在印度流傳了2500年,可謂是根深蒂固,就算是打著文明旗幟的英國殖民者也沒能改變這一狀態,直到印度獨立后踩在法律層面上廢除了種姓制度,但種姓制度仍舊彌漫于印度社會中。
其實種姓制度就是一種種族歧視,是屬于白種人的統治者歧視和壓迫印度的原住民,所以印度高等種姓的人看上去都很像歐洲人,實際上他們確實和歐洲人有著同樣的祖先,這個在語言和基因上都已經有了論證。
(印度的高種姓其實就是白人)
種姓制度是伴隨著一套完整的宗教和社會體系而延續下來的,印度教就是和種姓制度相輔相成的,這與其他宗教是有很大區別的。
除了印度教以外,世界上的大多數宗教都宣揚在本教內是眾生平等的,例如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這個宗教都宣揚凡是信教者都是主的子民,都是平等。而同樣誕生于南亞的佛教更是講究萬物平等,在佛教的教義中,不論你是不是信仰佛教,大家都平等,連基督和穆罕默德在佛教徒眼中也是佛。
阿米爾汗是印度的穆斯林,按理說他沒有種姓屬性,但伊斯蘭教進入印度的時間太長了,多多少少也沾染了一些印度教的風氣,因此印度的伊斯蘭教也是有自己的種姓制度的。
印度的穆斯林種姓制度主要分成兩種,阿什拉夫和非阿什拉夫,前者屬于貴族,是進入印度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和普什圖人,這些都是白種人,后者則是改宗伊斯蘭教的當地土著,而阿米爾汗屬于前者。
(阿米爾汗)
阿米爾汗祖上是來自阿富汗的普什圖人,他的全名叫“阿米爾·侯賽因·汗”,“汗”是南亞和大呼羅珊地區的貴族姓氏,起源于蒙古貴族的賜姓,由此可見阿米爾汗家族是非常顯赫的。
在當年印巴分家的時候,作為穆斯林,阿米爾汗家族有的前往巴基斯坦,有的則留在了印度,但不論是在巴基斯坦還是印度,阿米爾汗家族成員出出任過政府高官。阿米爾汗家庭也是非常富裕,他從小就喜歡打網球,而網球這種運動可不是一般家庭能玩得起的。
(年輕時期的阿米爾汗)
不過雖然印度的穆斯林也有種姓制度,但穆斯林種姓制度的歧視性遠遠不及印度教的種姓制度,只要雙方都信奉伊斯蘭教,那么不同種姓的穆斯林也是可以通婚的。
當然,穆斯林之間也是有互相看不上的地方,且不說什葉派和遜尼派的龍虎之爭,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對于黑人穆斯林和東南亞穆斯林也有著極為嚴重的種族歧視。
按照伊斯蘭教義,全天下的穆斯林都是兄弟姐妹,但海灣阿拉伯國家根本就不把東南亞的印尼和馬來西亞的穆斯林當兄弟看。
古代阿拉伯人的文明程度遠高于馬來人,他們非??床黄瘃R來人。在阿拉伯人到達馬來群島后很輕易的就征服了當地人,馬來西亞的那些貴族蘇丹大多數祖上都是阿拉伯人,現任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的祖上就是阿拉伯人。
時至今日,阿拉伯人依舊瞧不上馬來人,在阿拉伯人眼中,馬來人就是生活在熱帶雨林中的野人。除此以外,中亞的穆斯林阿拉伯人也看不上。而至于黑人,那就是更沒啥地位了,在古代的阿拉伯和波斯,黑人可都是奴隸。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