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因治水有功,而被舜傳位。在傳賢制(禪讓制)時期,即堯,舜,大禹三王在位時期,天下都是大治。這功勞甚大的傳賢制,到了'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手里就變了樣。大禹依照傳賢制,本來要傳位于皋陶,皋陶因年齡已大,在傳位前先死了,然后大禹就要傳位于自己的得力助手伯益。
但是,大禹卻不給伯益干大事的機會,不讓伯益有學習治國,培養勢力的機會, 經常帶著自己的兒子'啟'參與工作,巡視也帶著他,漸漸地,伯益的功勞淡去,啟的功勞逐漸顯現。
伯益也不甘,大禹死后,啟要謀位,被伯益所囚,啟逃脫,召集支持自己的勢力,攻擊毫無防備的伯益,伯益亡,于是啟建立夏朝。
為了平復不服部落,夏啟約各方酋長在鈞臺(今河南禹縣)舉行'部落大會', 廢除'傳賢制',確立'世襲制',史稱'夏啟有鈞臺之享' 。
其中有扈氏不服,起兵反對,被夏啟敗于甘(不知道是什么地方) 。
以上便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世襲制正式登上歷史舞臺的淵源。
但看一下禹以前的君王的關系,實際不是如此。
玄囂,昌意都是黃帝的兒子,黃帝死后沒有將帝位傳給兩個兒子,而是傳給了自己的孫子,昌意的兒子高陽,即顓頊(zhuān xū)。
顓頊死后也沒有傳位于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玄囂的孫子,也就是顓頊的侄子高章,也就是帝嚳(ku)。嚳死傳位子摯,摯死傳位于同父異母的弟弟放勛。放勛,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堯。
不論是孫嗣祖,侄嗣伯,還是弟嗣兄,這樣的帝位傳承方式,在后來中國幾千年的家天下史中,盡管不是主流,卻也不是沒有出現過。明太祖朱元璋傳位皇太孫朱允炆,清朝葉赫娜拉氏一紙詔書便讓溥儀坐上了尚留有伯伯光緒余溫的龍椅,"燭影斧聲"也好"金匱之盟"也罷,總之趙光義在兄長宋太祖趙匡胤死后成為了宋太宗。
《史記》的記載最早是從炎帝開始的,所以炎帝之前的歷史無從考究。但可以推斷的是炎帝之前應該也是有帝的,而炎是如何獲得帝位?繼承、禪讓還是武力所得?我們都不能做出任何的判斷。
《史記.五帝本紀第一》在描述黃帝如何取代炎帝時說道"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寧夏出版社出版的《史記》,文白對照版將此句翻譯成:軒轅的時候,炎帝神農氏的勢力已經衰弱。
言下之意太史公筆下此處"神農氏"指的就是炎帝本人,在下實在不能茍同。
民間傳說也經常將這二人等同起來,然據《史記.封禪書第六》記載:
"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禪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記者十有二焉.昔無懷氏封泰山,禪云云;慮羲封泰山,禪云云;神農封泰山,禪云云;炎帝封泰山,禪云云;黃帝...'"
就此看來神農氏與炎帝不是同一個人,而且應在炎帝之前。
故此處的"神農氏"則是用姓氏代表一個家族,也只有這樣才能解釋為什么是"世衰"而不是"勢衰"了。
由此可見,在炎帝之前,中華大地上已經存在一個神農氏家族王朝,而軒轅黃帝時期的炎帝恰恰是這個王朝最后的統治者。
自古堯舜禹都被標榜成一代圣君供萬世景仰,禪讓制公天下更是讓無數的古人和今人為之幻想連翩。
然而,只要縷順了堯舜禹三者之間的關系就不難發現,他們三人中間有著不可割舍的血緣或姻緣聯系。前面說到,黃帝抓住了大好的時機"習用干戈,以征不享",聚集了足夠的軍事力量,最后在阪泉之野三度交戰最終打敗炎帝,成為了新王朝的統治者。
黃帝死后傳位于孫顓頊,經過嚳,摯,堯已經是這個王朝的第四任統治者。
堯把自己的兩個女兒都嫁給了舜,舜自然就是堯的女婿了。岳父大人把天下交給自己的女婿,也自然可以算是家庭轉讓。
若干年后舜傳位給禹。
禹這個人也是大有來頭的。
禹的父親是鯀(gun),鯀的父親就是顓頊.這樣算來禹比舜還高一個輩分,實際上禹卻反比舜年輕許多。一個外人憑借岳父的關系外加自己的能力登上了帝位,在自己百年之后將天下還與這家人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更何況禹這個人測山治水在整個家族中確實有才干夠威望。
再者,如若當時社會沒有家族內部繼承(應該是嫡系親屬繼承)的傳統,又怎會在繼承人血緣跨度不是非常大的情況下,出現堯傳位舜"堯崩,三年之喪畢,舜讓辟丹朱南河之南",舜傳位禹,"三年喪畢,禹辭辟舜之子商均于陽城",這樣的情況出現呢?
拐了個小小的彎,天下又重新回到了黃帝公孫軒轅嫡親玄孫,顓頊嫡孫大禹的手中。
至于禹南面稱帝之后立國號夏后,只是一個國家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要有自己的名號。禹之后父傳子的天子傳嗣方式成為主流,更只是將家天下的表現方式進行得更為徹底而已。
也許有人要說,那時候還處于氏族社會,氏族社會本來就是以血緣關系來維護的,統治者都產生自一個家族之中是再正常不過。
然而在舜統治時期,中國的疆域已經"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聲教訖于四海",
敢問:如此廣袤的疆域范圍,難道還能歸于氏族社會的范疇嗎?
綜上所訴:中國古代家天下由夏啟開始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中國歷史上,至少自炎帝之后,從來就沒有過真正意義上的禪讓制,而是實際上的繼承制家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