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論集注(796)——大小乘罪業觀
我的觀點
三十三類菩薩涉及一個三業不凈的問題,這就牽扯出來大小乘不同的罪業觀念。
大智度論原文
“菩薩往生勝處”釋義
B釋菩薩三業不凈
a舍利弗啟問
【經】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身業不凈、口業不凈、意業不凈。
【論】問曰:舍利弗智慧第一,何以故不識身、口、意惡業?
答曰:舍利弗于聲聞法中則知,菩薩事異故不知。如說若菩薩生聲聞、辟支佛心,是為菩薩破戒。[1]以是故舍利弗疑,不知何者是菩薩罪、非罪。
復次,舍利弗。知身三不善道,口四不善道,意三不善道,是為身口意罪。此中佛答:若菩薩取身口意相,是則為菩薩身口意罪。如是等因緣故,舍利弗問。
b釋菩薩三業不凈
【經】佛告舍利弗:“若菩薩摩訶薩作是念:是身、是口、是意,如是取相作緣。舍利弗。是名菩薩身口意罪。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得身、不得口、不得意。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若得身、得口、得意;用是得身口意故,能生慳心、犯戒心、瞋心、懈怠心、亂心、癡心。當知是菩薩行六波羅蜜時,不能除身口意麁業。
【論】釋曰:佛示舍利弗:法空中菩薩,不見是三業,是為無罪;若見是三業,是為罪。
b1大小乘罪業觀
聲聞法中十不善道,是為罪業;摩訶衍中,見有身、口、意所作是為罪。所以者何?有作、有見,作者、見者皆是虛誑故。
b2麁人麁罪細人細罪
麁人則麁罪,細人則細罪。
如離欲界[2]時,五欲、五蓋為惡罪,初禪攝善覺觀,為無罪;離初禪入二禪時,覺觀為罪,二禪所攝義憙,為無罪;乃至非有想非無想處,亦如是。
入諸法實相中,一切諸觀、諸見、諸法皆名為罪。
b3小乘人大乘人的差異
小乘人畏三惡道故,以十不善業為罪;大乘人以一切能生著心取相法,與三解脫門相違者名為罪。
以是事異,故名為大乘。若見有是三業,雖不起惡,亦不名牢固;不見是身口意是三業根本,是為牢固。是菩薩法空故,不見是三事;用是三事,起慳貪相、犯戒相、瞋[3]相、懈怠相、散亂相、愚癡相。因無故果亦無,如無樹則無蔭。若能如是觀者,則能除身口意麁業。
b4罪業與麁業
問曰:先說罪業,今何以故言麁業?
答曰:麁業、罪業無異,罪即是麁,不名為細。
復次,聲聞人以身、口不善業名為麁,意不善業名為細。瞋恚、邪見等諸結使,名為麁罪,愛、慢等結使,名為細罪。三惡覺:所謂欲覺、瞋覺、惱覺名為麁;親里覺、國土覺、不死覺、名為細。[4]但善覺名為微細,于摩訶衍中盡皆為麁,以是故此說麁罪。
C除三種粗業
【經】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云何除身口意麁業?”佛告舍利弗:“若菩薩摩訶薩,不得身,不得口,不得意,如是菩薩摩訶薩,能除身口意麁業。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從初發意行十善道,不生聲聞心,不生辟支佛心,如是菩薩摩訶薩能,除身口意麁業。”
【論】
a粗業、細業的區別
問曰:何等身、口、意細業,與相違者為麁?
答曰:如前所說者是。
復次,凡夫人業,于聲聞業為麁:聲聞業于大乘為麁。
復次,垢業為麁,非垢業為細;能生苦受因緣業為麁,不生苦受因緣業為細;有覺有觀業為麁,無覺無觀業為細。
復次,見我乃至知者、見者為麁;若不見我乃至知者、見者,但見三業處,五眾、十二入、十八界為細。
復次,有所見者名為麁,無所見者名為細。
b除三種粗業的修法
以是故,佛告舍利弗:“若菩薩不得身口意,是時則除三麁業。”
復次,初發意住畢竟空中,一切法不可得,而常行十善道,不起聲聞、辟支佛心。以不取相心,一切諸善根,皆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菩薩,除身口意麁業罪,名為清凈。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